說起“沒問題”,我便想起了老師們下課前常對學生說的兩句話:“你們懂了嗎?還有什么問題嗎?”說實話,我真希望學生懂了,但又害怕學生說“沒問題”,因為“沒問題”的回答中往往會掩蓋許多問題。不信,去問問學生,你一定會發現他們的問題多多,難怪很多老師課下大呼“沒想到,沒想到”。
從“沒問題”到“沒想到”,足以說明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雖然注重了知識的傳授、文本的理解,但卻往往在無意中忽略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入體驗,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意識正在萎縮。我想以我的課堂教學中曾經發生的一些插曲,來說明“沒問題”就是“有問題”。
插曲一:
記得教《三袋麥子》一課,這個童話故事主要是通過講小豬、小牛、小猴各自不同的處理麥子的方法的故事,教育大家做事要有計劃,要有長遠打算。也許是我在理解教材的時候,僅僅是從一個成人的角度出發的,所以我很肯定地認為學生也應該都贊同小猴的做法,所以在課堂上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師:了解了這個故事,相信同學們對它們不同的做法都有自己的態度,你們來說說,你最認同誰?為什么?
學生甲:我贊成小猴子的做法,它的做法很聰明,這樣就不怕以后也沒麥子吃了。
學生乙:我也贊成他的看法,因為小猴懂得為今后打算。
……
再聽完幾個學生同樣想法的回答,我很滿意,因為我覺得教學目標完成了,老師所要的不就是學生這樣的回答嗎?沒想到這時教室里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我倒覺得小牛的做法也是很好的嘛。”在下面竊竊私語的是平時調皮的小超。許多學生聽了他的話都笑了起來,一下子安靜的課堂就沸騰了起來。我看了看小超,他不作聲了,我想就讓他起來說說他的看法,也好讓他加深理解。小超站起來著急地說:“小牛它先吃家里的,再吃土地爺爺送給它的,它也很有打算嘛,我覺得它這樣的做法也挺好,小牛還懂得節約呢,我就喜歡小牛。為什么一定要喜歡小猴啊。”我頓時被小超一連串的話說得呆住了,是啊,其實不論誰的做法都有可取之處,我犯了一個多大的錯誤啊,剛才我還在慶幸自己的教學已經讓學生“沒問題”,現在我是多么慶幸自己終于在一個孩子的提醒下發現了問題,如果只是一味地牽著學生走,學生怎還能“有問題”啊。
學生走進教室,腦子里往往充滿了形形色色的問題,教師卻往往忽視了這一點。由于教者慣于把自己的思想認同為孩子的思想,教學以我為主、以教參為主、以標準答案為主,在“自己設立的問題”模式中,看不到學生的問題,抓不住學生問題的實質,當然也就不能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顯然,要發現學生的問題,我們的教師就必須“俯下身子”,真正地走近學生,去研究學生的問題。
插曲二:
課文中有一篇科學小品文叫《石頭書》,在講讀完課文后,我按照正常的教學步驟隨意地問了問學生:“你們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可以提出來。”有幾個學生提出來的問題也都在我的設想范圍之內,作為老師看到學生一個個“沒問題”了,感覺還是很欣喜的。這時班里的小天提了一個讓我措手不及的問題:“老師,那化石既然有那么大的作用,那勘探員是不是隨意地發現的,還是有什么依據啊?”我一聽懵了,盡管我事先對化石的種類、化石的形成等知識都去了解了一番,但還真沒想到這勘探問題,我此時只能抱歉地對學生說:“這個問題你把老師難住了,這樣吧,課后老師一定去認真了解一下,再告訴你好嗎?”學生盡管沒有得到確切答案,但也許是我的虛心,所以學生也很愉悅地坐了下去。其他學生的積極性也沒有受到打擊,他們圍繞課文內容,問了好多有價值的問題。
試想,當學生興高采烈地提出問題,你卻來一句“哪有那么多問題”;當學生提出“這是什么,那是什么”,你又來一句“沒有什么為什么,長大了你就知道了”;當學生把手高高舉起,你卻置若罔聞;當學生好不容易提出自己的見解,你卻冷硬地叫他們去“看標準答案”……如此態度對待學生的問,他們問的積極性還有嗎?他們還會提出問題嗎?其實,如何善待“問”,是對學生“問”的最大鼓勵,也是對學生的希望與信任,它更表明了一種態度、一種隨時向學生開放的態度,而正是這種態度,為學生的“提問”提供了心理安全的可能。
可見,“沒問題”就是“有問題”,關鍵在于能不能正確對待問題。發現不了問題,其實就是教者還沒有深入地走進教材、走近學生;發現不了問題,其實就是學生始終還是在蜻蜓點水式地學習,還是在被動地學習。讓我們的課堂中充滿一個個智慧的問號,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始終為那一聲聲“我想說”“我認為”而顯得充實吧!
(作者單位:江蘇省武進前黃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