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因早有無數高手對她寫下了無數名篇佳句,故而我以前數次前往游覽,均未能寫出半個字的游記。此次“雙城記”筆會再次泛舟瘦西湖上,導游小姐繪聲繪色講解,像是播送散文巨著,我不僅被吸引,且引發出一些追思和聯想,終覺有點話可以說說了。
畫舫沿著如煙柳岸悠悠穿行至小金山時,導游小姐說:杭州有個西湖,這里就叫瘦西湖;鎮江有個金山,這里就叫小金山。原來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點明揚州園林之妙在于“借”,而借又借得巧,真是“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這幾句導游詞,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這處勝景的特色。不與杭州西湖和鎮江金山比大小,而是揚長避短,只夸自己的“瘦”,又不羞于說自己的“小”,還說是從人家那里“借取”來的。殊不知,瘦與小,正是一種清新雅致的美麗。這種借,既為我所用,又宣揚了別人,真令我們這些來自鎮江的人從內心泛起了一絲絲甜甜的滋味。一個“借”字,不僅令游人從心底隱隱涌出了對揚州人的好感,也更昭示了“尊者有謙”這個重要的人間處世原則。
小金山是瘦西湖上最大的島,它由一系列小而美的景物、景色組成。因而導游接著又未免即景解說,講到釣魚臺三面各開圓洞門,以門借景,因而才有“三星拱照”之稱,以及左岸那座精致白塔是對北京北海喇嘛塔的拷貝等。并且指出,這些,都是我國造園技藝中運用借景的杰出范例。好一個借字!正是這個借,借取了其他的景,造成了自己的景;正是這個借,瘦西湖就瘦得非常苗條,小金山小得十分精致。瘦西湖之名聲大振,以致譽滿全球,這令人啟發多多,特別是啟發人們多多仔細思考瘦西湖的造景經驗,進而思考揚州人的智慧。
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船兒在熠熠微波中輕輕蕩漾,景色在視野里慢慢移動。清麗而形象的解說,更引得人的思緒不斷朝深遠擴展,便聯想到:北京頤和園得益于附近的玉泉山和較遠的西山的景致,不也求助了一個“借”?進而理解:我國古典園林所以別具一格,的確離不開這個“借”呢。再回到眼前諸多小景,更發現它們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從;通過互相“因借”,以園外之景,襯托、擴大、豐富園內之景這種因地制宜的互相襯托、互相協調、互相統一,便使一條早先護城河性質的“保障河”,成就了今天眼前的這個令人不忍離去的優美風景區。
在思忖“借”字的神來之力時,眼前步換景移,導游出口有詩,便又認定瘦西湖的這個“借”,又何止是用于實體的自然風景,還在于他們把借的眼光無限擴大至文學、歷史等諸多領域:
借詩就是重要一借:這里步步有詩,處處有聯。關于瘦西湖的佳詩,出自偉大詩人之手的有,出自本地平民之手的有,皇帝即景生情寫的有,過路游客隨感而發的更多。我們從揚州人談起瘦西湖,常常要興致勃勃地吟詩幾句,以及廣陵書社今年成本成本地出版了關于瘦西湖的名詩名聯,便可以知道,對于有關名詩名聯,瘦西湖都恰到好處地“借”用了。借了詩,借了聯,園林就有了文化氛圍,增添了風景的文化底蘊。特別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七絕:“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景區內已經于二十世紀末因此詩興建了景點“二十四橋”,且一舉揚名天下。
借皇帝也不失一借吧:隋煬帝開挖運河,親手在此栽柳一株,并賜垂柳姓楊,因而柳又名曰楊柳;康乾二帝六下江南均從此路過,乾隆每次都登臨四橋煙雨樓,熙春臺是當年乾隆祝壽的地方,御筆“趣園”二字更赫然猶在,這些,瘦西湖人是津津樂道的,而且每天都要向絡繹不絕的游人介紹……這種“借”皇帝之力的做法令人想到,既然陜西人今日可以因秦始皇發財(指外地人前去參觀兵馬俑),為何揚州人不能因隋煬皇帝、康乾皇帝發財呢?借皇帝,就是借歷史,更是開發本地資源啊!
因為瘦西湖的一個“借”,這里的大自然就更加富有生趣,這里就更加多了些文化意趣,增添了些歷史厚度。因此我要說,泛舟湖上,便更加貼近了大自然,更多地感受了文化和歷史,更加貼近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