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現代科技的發展,教育也日趨現代化。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日益顯示出它強大的功能,為教育教學的改革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
抽象性、邏輯性是語文這門自然學科的特點,也是教學中最大的障礙。而《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什么?欣賞文中優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蘊、豐富的情感以及語言特色,通過欣賞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凈化。如何引導學生欣賞課文中的美?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對課文中蘊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一個正確、深刻的賞析。在對課文的賞析中,語文教師要力求站得高、看得遠,從人物形象、景色物產、語言特色等方面探索課文中蘊含著的審美因素。可是,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有限,很多的時候對于課文所呈現的山川、人物、景物、事物只能略知一二,不能深入地了解,更談不上欣賞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推廣,特別是以計算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媒體的應用,把生動逼真的動畫圖象、清晰的文字注解和優美的聲音等有機地結合并顯示在大屏幕上,這樣則較好地攻克了以往教學中許多難題。幾年來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語文教學中后,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信息技術,真是語文教學的強化劑。
一、有利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小學生的興趣往往是以直接興趣為主的,因此,良好的教學情景是使學生盡快進入良好學習狀態的重要途徑之一,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有著很好的作用,另外利用信息技術組織教學,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恰當的課題教學情景,適時地呈現教學所需要的形象材料給學生以多渠道的刺激,激發學生求知欲,讓學生邊聽邊看邊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認知,理解教學內容,很好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二、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重點
重點和難點是教師一節課講授的主要內容。如果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形象地向學生展示有關內容的圖畫,圖文結合,再配以音響,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使學生較好地建立對所學內容的第一印象,及時掌握當堂所學的知識,并能很好地抓住當堂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例如在教學《荷花》一課時,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錄象,展現了荷花的不同姿態,從一朵到一池,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欣賞荷花的美,再來讀課文,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池荷花就是一大幅活的畫”的美。
三、有利于增大教學容量,培養學生主動發展的能力
提高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的中心任務。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參與作用,融教法學法于一體,加快課堂節奏,加大思考及練習量,盡量多地為每一位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鞏固所學知識的機會。另外,可以給學生足夠多的自學時間,以便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情況,這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當然,這就要求教師在掌握運用信息技能的基礎上,潛心研究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本著最優化的原則制作恰當合理的課件。例如在教學《珍珠鳥》一課前,我和學生一起上網檢索“珍珠鳥”,學生不僅在網上認識了珍珠鳥的外形、習性而且閱讀了大量關于珍珠鳥的資料,有效地擴充了學習量。在教完《蘋果里的五角星》,我想請同學們用研究的方法來解決“這個五角星最早是由誰發現的”問題,而在課前,我也沒有刻意準備,所以就有了如下的上網搜索過程:學生們在搜索引擎中鍵入“蘋果里的五角星”,回車后,很容易找到世界第一個發現這個五角星的人,孩子們非常高興,他們知道這個人是美國迪·恩·帕金斯的兒子。此時我問:“你知道他的兒子叫什么嗎?”學生繼續上網查找結果沒有找到答案。雖然沒有找到,但孩子們仍然是高興的,因為他們已經在前面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領略到創造力的魅力。
教學手段的應用是以促進學生學習為目的,充分而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可以增強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施于語文教學,還將會極大地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作者單位:鎮江市寶蓋路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