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嘉賓、各位領導,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懷著喜悅的心情,濟濟一堂,共同慶祝《金山》雜志創刊20周年。
風雨兼程,春華秋實,《金山》走過20年。
《金山》雜志創刊20年來,先后經歷了初創、發展、二次創業等三個重要歷史階段。
1985年至1990年為初創階段。《金山》完成了由4K4版報紙型向16K雜志型轉變,初步組建起一支辦刊隊伍;
1991年至1997年上半年為發展階段。特別是1991年,《金山》雜志勇立改革潮頭,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從文聯機關脫穎而出,成立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金山雜志社,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邁出了最具實質意義、難能可貴的一步。這一步為《金山》走向市場作了鋪墊,這一步為《金山》雜志體制和機制改革奠定了基礎!這期間,由于眾多的客觀和主觀原因,《金山》雜志經受了興衰存亡的風雨洗禮,多次受省新聞出版部門黃牌警告,負債累累,直至停刊,瀕臨倒閉。
1997年下半年,以與鎮江日報社聯辦為新起點,《金山》雜志進入二次創業階段。雜志社員工以建設江蘇文化大省,推進鎮江城市現代化進程為己任,將“記住:背后是懸崖”的警句作為座右銘,鞭策自己負重拼搏。在二次創業中,雜志社遵循市場規律,針對現代社會快節奏、高運轉的特點,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傾心打造“微型小說”、“夢溪雜談”和“大潮人生”品牌欄目,憑藉“新作首發”的特色很快走出江蘇走向全國,影響東南亞諸國;在雜志稿件和裝幀質量不斷有所突破飛躍的基礎上,《金山》開全省同級文學期刊之先河,改出月刊。在二次創業期間,雜志社提出“策劃:期刊之神”的思路,增加廣告,擴大發行,積極發展文化產業。為把雜志的組稿、發行、創收工作做到基層、落到實處,雜志社一方面抓好社內的經營管理,一方面先后在揚中、丹陽、句容、城區等轄市(區)設立工作部,同時未雨綢繆,多條塊聘任特約特派記者,組建第三方陣,使創收和發行呈跨越上升態勢,連續5年創收突破百萬大關,去年創下128.8萬的新高。
經過全體員工的創新拼搏,《金山》雜志1997年下半年起死回生,1999年第三屆江蘇省期刊質量評估分級活動中,由原先的三級期刊升格為二級期刊;2002年第四屆評估分級中,又由二級期刊躋身于一級期刊行列;2004年第五屆評估分級中,《金山》再次被評為省一級期刊。今年二季度,《金山》在龍源國際名刊網的訪問排行榜中,位居亞洲地區第51位、歐美地區第26位。
回顧二次創業的艱難歷程,總結連上三個臺階的成功經驗,雜志社主要抓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從建設名城的高度,牢記一種責任
二次創業起步時,全國已有五十多家文學期刊因辦刊經費不足、發行量持續下滑等原因相繼退出市場競爭,放棄了生存機遇。面對困境,雜志社員工們想得更多的是使命和責任。鎮江,這座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城,自古以來人文薈萃、文化積淀富饒深厚,《夢溪筆談》、《文心雕龍》、昭明《文選》等名篇巨制令鎮江光耀千秋。今天,為了名城文化的傳承,為了城市品位的提升,為了繁榮鎮江的文學事業,我們應當去試、去沖、去拼。我們試了,沖了,拼了,即使失敗了,也“雖敗猶榮”,可歌可泣,蕩氣回腸。如果我們患得患失,畏縮不前,不試不沖不拼,舍不得犧牲個人利益來干事業,聽任《金山》停刊、雜志社關閉,那將是一種恥辱!到那時,我們將會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淪為歷史罪人。過早退出市場競爭就等于放棄新的希望,《金山》應當在市場競爭中,變挑戰為機遇,開辟出一片屬于自己的陽光地帶。
二、從思想解放的理念,不斷提升檔次
“一家報刊社,只有做到依靠自身的廣告收入和發行收入能夠維持其經濟運作,才能算作是報刊業的合格成員。”
金山雜志社名為差額撥款全民事業單位,實際財政給的經費是除在崗職工1人工資外,每年辦刊的經費僅1萬元。維持《金山》月刊正常運轉,每年有六七十萬元的資金缺口,要自行解決。經營創收是走向市場期刊的命脈,而搞好經營的關鍵則取決于思想解放的程度。
針對員工思想觀念嚴重滯后于體制變革進程的狀況,雜志社引導員工思想解放層層深入,理念提升連上四個檔次:一是從“吃皇糧”到“經營雜志”,引導員工正視雜志的商品屬性,不找市長找市場,在市場競爭中學會經營雜志;二是從“記住:背后是懸崖”到“策劃:期刊之神”。前者激勵員工清醒認識到市場經濟不相信眼淚,競爭的激烈性、殘酷性和長期性,為了生存沒有退路,容不得半點懈怠和自滿,是被動的。而后者是主動的,是在走出困境后,如何為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性,取得更大的經營效益,去講求經營藝術,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重新整合各種社會資源,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做大做強。三是從“餓死不刊廣告”到“探索開拓文化產業”。用當今世界知名報刊媒介大多是靠廣告生存發展的事實,改變員工頭腦中固有的“純文學”刊物刊發廣告會降低檔次變俗的陳舊觀念,讓大家認識到只有將經營創收搞上去,才能從根本上保障期刊的生存,才談得上高品位和高質量,而發展文化產業,提高生存質量,則是“經營雜志”的新境界,是思想解放的深層推進。
三、從期刊發展的趨勢,打造一流品牌
《金山》雜志自1985年創刊后,曾錯失兩次大發展的機遇。這兩次機遇分別在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一是群雄紛爭,“圈地”期刊市場;二是經濟高漲,積累辦刊資本。
《金山》底子薄,二次創業起步遲。在期刊市場這塊蛋糕已被分割停當的局勢下,若步其后塵,只能永遠望其項背,要發展崛起,只得另辟蹊徑。
期刊市場的激烈競爭昭示我們:刊物只有創出特色,避免雷同,才能在市場站穩腳跟,才能有發展。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速和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的興起,人們用于傳統閱讀的時間和精力大大減少,因而越來越喜歡短小精悍、活潑多樣的文學樣式,讀者的審美需求在經歷了“星、腥、性”低級階段后,開始向高品位、高質量發生變化。我們鎖定與現代生活同頻共振、深受廣大讀者青睞的微型小說,以“新作首發”為特色,從自身優勢出發,努力做好“短”文章。
1999年《金山》改出月刊后,使其在當地的訂閱量由原先的百十份,連續翻番,迅速增加并穩定在6000份左右。雜志社還以“創唯一”的精神,2001年三赴上海,與中國微型小說學會達成聯辦協議,成功承辦了首屆、第二屆、第三屆全國微型小說(小小說)年度評選活動,每屆評選都歷時半年以上,《文藝報》、《文學報》、泰國《新中原報》等國內外幾十家報刊均作報道,每屆從全國報刊當年發表的兩萬余篇作品中評選出百篇獲獎作品并結集出版,使《金山》雜志在全國的期發量創下10萬冊的新紀錄;我們多次舉辦作家、評論家參加的微型小說創作高級研討班,跨過長江到揚州、北京等地為異地作者舉辦作品研討會等。這些活動的開展,使《金山》的知名度、美譽度得到提高,幾乎期期都有首發新作被國內多種報刊轉載,有的還被改編成電視短劇,《金山》迅速崛起于國內外華文微型小說(小小說)界。
與此同時,《金山》還保留發表當地作者文學作品的欄目,組織采編人員和作者深入三個文明建設第一線,捕捉基層群眾在實踐中的閃光點,謳歌一線典型經驗、鮮活人物和生動事跡,有效發揮了典型的引導、鼓舞和激勵作用,使《金山》成為本土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重要媒體之一。
四、從戰略的高度,探索發展文化產業
為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雜志社堅持不懈地在發展文化產業上下功夫。新世紀之初,雜志社成功承辦的“世紀風·歷代名篇朗誦演唱會”已成為鎮江重要活動演出的經典;每年春秋兩季由萬名青少年參加的“鎮江童話節”和“日記大賽”日益深入學校和家庭,已初步形成規模,蔚成風氣;幾年來,我們編輯出版了四本論文集、多部報告文學集,對推動鎮江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五、從市場競爭需要,錘煉過硬隊伍
新世紀之初,市文聯主席、金山雜志編委會主任歐陽箐同志就提出,要“在加速隊伍建設上下功夫,以事業引進人,以機制用好人,以真情留住人,大力引進、培養辦刊人才、經營人才和管理人才,建設一支相對穩固的精干人才隊伍。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對于人才和隊伍,雜志社堅持“在賽馬中相馬”,重在錘煉。二次創業初始,雜志社就制定了屬于自己的一整套用人機制和分配政策。在雜志社,所有員工都是平等的,無論在編還是不在編,無論財政事業、自籌事業,還是企業或臨時聘用性質,一律實行按業績考核,“能者上,庸者下”,做到“用人不疑,給人才壓擔子給方法,放手讓其開展工作”。雜志社鼓勵和獎勵員工在崗學習充電,關注每個員工的喜怒哀樂,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創建了和諧氛圍,使親和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得到提高。
經過幾年的隊伍建設,采編人員的組版意識得到增強,編校水平和審美水準都得到了提高;經營者經營理念有了創新,創收能力也得到增強;轄市(區)工作部更加完善,撐起了雜志社的半壁江山;全社員工在崗學習蔚然成風,有2人獲得初級職稱,1人獲得中級職稱,4人獲得大專或本科文憑,2人加入了黨組織,一支素質高、作風硬、業務精的隊伍正在成長,為雜志社持續發展增添了后勁。
20年風雨兼程,20年春華秋實,《金山》踩著時代的鼓點,走過了20年。
20歲的《金山》是屬于鎮江的,20歲的《金山》是屬于所有關注、愛護和支持她的作者和讀者的。請允許我以《金山》的名義,向20年來所有關心、愛護、支持她成長的人們表示誠摯的致敬和衷心的感謝!
《金山》是火炬的熾熱,是號角之嘹亮,是文藝界繁花似錦的希望,《金山》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金山》永遠以真摯和美麗伴你同行!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