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知名企業的老總在被問到“企業靠什么取得成功”時,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講了一系列歷史上的故事。
故事一:在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時,黨內出現了“紅旗到底能扛多久”的質疑聲音,毛澤東主席特別撰文,發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強音,及時把握、引導了黨的方向。
故事二:紅軍長征途中,當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匯合時,張國燾提出向西走,毛主席提出北上奔赴抗日前線并得到了將領們的擁護,又一次在關鍵時刻把握了方向。
故事三:中國人民解放軍打到長江邊時,有人提出“劃江而治”的方案,國際社會也給中國共產黨施加了很大的壓力。毛主席果斷提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再一次把握了方向。
這位老總通過這幾則故事要傳遞的信息是:只有把握正確的方向,才能把握未來。
中國經濟是追趕型經濟,市場環境的變化是跳躍式的,有人形容中國市場的特征是“每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每次市場的劇烈變化,都會使以往成功的模式失效,經驗歸零,如果仍然堅持過去成功的做法,只會在錯誤的方向上漸行漸遠。因此,即使營銷做得非常成功的企業,每隔兩三年也要對營銷方向進行一次全面調整,任何固守模式的做法都會受到市場的懲罰。
要把握正確的營銷方向,方法是深入一線,深刻體驗、洞察市場的變化。毛主席深入革命一線調研,才有可能寫出恢宏的篇章《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才能發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強音。娃哈哈之所以能成為飲料行業的不倒翁,就在于宗慶后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一線調研,跟著市場的感覺走,每當市場環境發生變化,都能準確把握營銷方向。
然而,對營銷方向的把握將會越來越困難。因為以往的營銷方向表現為“潮流”,當一種營銷潮流非常突出時,它甚至可以作為一個營銷時期的代稱,比如“終端銷售時代”,當企業無力把握營銷方向時,跟上潮流就可以了;現在的營銷方向則表現為“趨勢”,而趨勢是漸進的、不易感知的、多元的,對趨勢的把握極其困難。當營銷界的最后一個潮流“終端銷售”浪花四濺時,《銷售與市場》曾經在2002年8月提出“終端之后怎么辦”的命題,營銷界至今還無力給出答案。或許這個命題本身就需要推敲,因為在營銷趨勢多元化的營銷環境下,營銷方向也是多元的。
進一步說,即使把握了正確的營銷方向,也并不意味著找到了成功的方法。營銷成功不是業務人員在市場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結果,成功的方法必須保證即便是在平凡者的手中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業績,這需要營銷方法的標準化和程序化,這就是營銷模式的誕生。優秀企業總是善于把成功的方法模式化,一旦掌握了有效的模式,業務人員才能行進在正確的軌道上,他們的創造性發揮才會有“錦上添花”的效果。
模式的價值在于:當一種成功的做法得到推廣并分享時,企業就擁有了無數經驗;當一種教訓得到廣泛吸取時,企業就只犯一種錯誤。正因為如此,優秀企業總是流程多、規范多、標準手冊多。不論企業是否把這些流程、規范、標準手冊稱為模式,這都是成功做法的制度化推廣甚至是強制推廣,都應該被視作模式。
但是模式總是有前提的,當營銷方向發生變化時,曾經有效的模式也將不再有效。因此,一旦確定新的營銷方向,就應該廢止舊模式,尋找新模式。
方向決定未來,模式決定成敗。在總結2005年的營銷業績時,企業也許會發現,正是年初確立的營銷方向和營銷模式決定了全年的業績。同樣,也只有在年初確立了正確的方向和模式,2006年的營銷業績才有可靠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