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學者清華大學胡庚申于2004年出版了一本翻譯理論專著(《翻譯適應選擇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將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做了極為詳盡的描述,可以說,他為翻譯者找回了在翻譯過程中應該具有的地位。這本書不論是對翻譯理論來說,還是就翻譯實踐,或者譯者的培育、訓練來看,都有極大的貢獻。筆者閱讀之后,獲益良多。現不揣簡陋,將自己讀書的一點理解和心得敘述于此。
本書第一章為引言,作者陳列其研究的背景、目的、假設、方法以及意義。讓筆者認為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所采用的宏觀的角度。從宏觀角度研究翻譯現象很少人做,那是因為太不容易做。在一篇文章里談一談對于翻譯的各種觀點是有人做的,但是要寫一本有系統的書,就是難上加難。首先作者自己要對整個人生宇宙有一個統一的看法,然后還要把這個看法和實際的生活行為牽上關系,對于本書來說就是,要把對人生的信念用來解釋翻譯現象。這談何容易?但是本書作者卻非常詳盡地做了這樣的功夫。這樣的做法,也為目前學術研究的大方向:跨學科(trans-discipline)研究提供了一個好例子。而且,這個綜合性的宏觀研究,不但把翻譯研究從技術層面提升到理論層面,看了本書以后,大家也會同意,對于翻譯實踐也提供了正確的幫助。這也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一個宏觀的理論,因為更貼近翻譯實際,所以更能夠提供有利于翻譯實際的理論。
作者在第二章里評述既有的西方各種翻譯理論,然后從中選擇出與“適應”、“選擇”以及“譯者”相關的論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論的特色。事實上,綜觀評述各家的翻譯理論,本身就不是一個省力的工作。正如翻譯理論家Gentzler(1993)在他那本《當代翻譯理論》(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的結尾所說的,目前翻譯研究是如此的繁多,即使是專門研究翻譯理論的學者,也往往不知道同行的學者在做一些什么樣的研究。
但是在胡庚申這本書的翻譯理論評述里面,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所下的功夫,以及對各種理論精確的理解能力,和適當的以及簡短的綜合敘述。作者簡介的翻譯理論包括:語言學、文藝學、文化學、交際學、行動目的、多元系統、解構主義等視角的翻譯理論。就以筆者比較熟悉的“行動目的”以及“多元系統”的譯論來說,筆者完全同意作者所做的精辟簡短的評述。甚至筆者覺得,單單是這一章節,就非常值得學習翻譯理論的初學者來閱讀,他們可以對現有的復雜的各種翻譯理論,在短短時間內有一個正確的了解(因為有些理論,即使花上許多時間去閱讀,不論是原典或是評述,也不見得能夠得到如此清楚的了解)。
除此之外,在第二、第三節里,由于作者從宏觀的角度,從翻譯的整個生態環境來看翻譯理論,他能夠看到別人所不容易指出的各種優缺點。有關譯者角色的相關論述尤其如此。該書第33頁介紹當代翻譯理論的簡析列表,以及第43頁的列表,將翻譯適應選擇論與其他翻譯理論從不同視角做了分析比較,筆者認為,這兩張列表相當珍貴。
第四節,作者設問翻譯理論到底是什么,并試為解答。單單是對這種問題的反省,就可見本書在理論上的深度。這也是只有在宏觀的視野之下,才有這種深邃的思考。
第三章談及“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哲學理據問題,作者把人類生物學上達爾文進化論中有關的“適應”、“選擇”、“生存”、“淘汰”等概念引進翻譯理論(第一節)。并運用“自然選擇”的基本原理來解讀翻譯的過程(第二節);最后還提及“適者生存”、“自然選擇”原理在其它學科領域衛運用的成果(第三節)。作者論證了“從適應與選擇的視角來解釋翻譯活動和翻譯過程是可行的”。(第80頁)
第四章的重點是譯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導”作用問題。有幾處涉及“翻譯生態環境”對于譯者影響的論述。首先是4.1.2節“諸‘者’關系視角”,在這一節里,具體地提出了讀者的視角(但其他諸‘者’的功能并未提及)。作者闡述的要點是“譯者為中心”,指的是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之中的角色:“從諸‘者’(即作者、讀者、委托者、譯評者、譯文使用者(如表演者、將譯文作為原文的譯者)等與翻譯過程有關的其他人員)關系的視角來看,雖然作者、讀者等諸‘者’對譯者的翻譯選擇都會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約作用,但是,這些諸‘者’卻都不是翻譯過程本身的操作者,他們實際上都不直接參與具體的翻譯活動。”(第87頁)
另一處顯示“譯者為中心”的是第4.1.9節“譯者的地位與作用”,在解釋第 99頁上的圖3的時候,作者指出:“圖3中,‘譯者’居上,是翻譯活動的‘主導’和‘統帥’……‘讀者’一項中的省略號(……),表明了上述循環過程中還有其他相關的或潛在的因素,例如出版商、委托人、資助者、評論者等等。最低一層虛框中的‘語言、交際、文化、社會’,則是翻譯過程中需要重點選擇轉換的視角,而其它一些不能忽視的因素(如美學的、哲學的、人類學的等等)則包括在‘社會’一項的省略號(……)之中。這些因素,連同上述翻譯活動循環構成中的種種因素一起,構成了由譯者主導的、相互關聯的整體。”(第99頁)
在第四章第二節“譯者對‘環境’的適應/選擇”一節中,作者列舉嚴復的翻譯作為例子。這里,作者正確地指出了譯者與翻譯生態環境的互動:“嚴復翻譯的成功……正是他能夠多維度地適應了包括社會、時局、動機、讀者、文本等在內的翻譯生態環境的結果。正是:適者生存。適者長存。”(第107頁)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分析翻譯生態環境與譯者互動的很好的例子,可惜本書此處未多加以發揮。
可以說,第四章“翻譯適應選擇論的譯者主導”,是作者解釋譯者如何成為翻譯過程的中心人物最詳盡的一章。作者在本章最后引用的翻譯理論家Chestermail的話:“翻譯已越來越多地被看作是一種過程,一種形式的人類行為。因此,翻譯理論也應當去尋求建立這種行為的法則”。筆者深深覺得,筆者所評論的這本書,正是這個呼吁的最好的響應。由此可見,本書提出的理論,不但在中國翻譯理論史上應該有一定的位置,而且,甚至在世界翻譯理論研究史上,一定也應該有其地位。最近看到2003年和2004年的國際翻譯界權威期刊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togy連續發表胡庚申的研究論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本章分為三節:“譯者的中心地位”、“譯者的本能適應/選擇”以及“譯者的適應機制和制約機制”。關于譯者中心的闡釋,作者從“三元(即作者、譯者、讀者)”關系/諸“者”關系、譯者功能、譯品差異、意義建構、適應選擇、翻譯實踐等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可謂非常詳盡。
第二節與第三節也進一步闡述了發揮譯者適應/選擇的功能的詳細過程,并加以舉例作證。其中對于嚴復《天演論》翻譯的細評,筆者獲益良多。筆者認為,作者之所以可以做出這樣精辟入里的評論,正是他把重點放在譯者適應/選擇方面來探視翻譯過程的結果。
作者在第五章里,運用前面所建立的“譯者為中心的翻譯適應選擇論”來解釋翻譯現象。第一節:“對翻譯過程的解釋”,作者把翻譯的過程分為“譯者適應階段”與“譯者選擇階”。第一階段是“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環境對譯者的選擇(即選擇譯者)”,也就是“譯者對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第二階段是,“以譯者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環境對譯文的選擇”。(第121~ 127頁)第二節:“對翻譯原則的解釋”,作者提出“多維度的適應”原則,整合翻譯生態環境當中各種因素,作為實際翻譯的大原則。而第三節:“對翻譯方法的解釋”,則提出翻譯過程的微觀操作。即對語言、文化、交際三個因素的綜合考慮。作者稱之為:“三維”轉換,并以實際例子作為解釋。而此“多維度的適應”大原則,以及“三維”轉換的實際操作方法,也就是第四節“對譯評標準的解釋”的根據。同時作者也分析了“讀者反饋”(5.4.2),以及“譯者素質”(5.4.3)。在“讀者反饋”一節內,簡短的提及了出版印數、譯本分析、采用情況、譯評統計、客戶委托、取代更替等項目。
第六章是一項實證調查的報告。作者設計了一份“‘整合適應選擇度’譯文認同程度調查表”,內含八個以不同翻譯理論為指導的譯例。參與問卷回答的有臺灣海峽“兩岸三地”的翻譯學界近200位師生,因此該實證報告也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作者在第七章里響應本書開始時所提出的三個假設,嘗試建立一個完整的翻譯理論架構。這三個假設是:(一)達爾文的“適應/選擇”學說能夠用來解釋翻譯活動;(二)作為翻譯適應選擇論的核心內容,“譯者為中心”的翻譯觀能夠體現翻譯的實際;(三)譯者為中心的翻譯適應選擇論對翻譯活動和翻譯現象具有解釋力和可操作性。
關于第一個假設,作者運用“適應/選擇”的一般概念,來解釋翻譯過程,凸顯了譯者的重要性。對于第二個與第三個假設,作者也都做到了實在而又清楚的證明。筆者曾指出:“庫恩(ThomasKuhn)提出‘范式’(Paradigm)對于一門學術的重要性。理論則是建立范式的重要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關于譯者的重要性,關于“翻譯即適應與選擇”的翻譯理念,《翻譯適應選擇論》中的闡述是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其它翻譯理論所能比擬的。而且作者也把翻譯理論更帶得靠近翻譯現實,因此對于翻譯教學和翻譯人才培育,都有極大的實際價值。
綜觀胡庚申的新著《翻譯適應選擇論》,正如前面所說,是一個全新視角的宏觀研究,是一項具有原創意義的理論探索,其立意新穎,分析實在,條理清楚,貼近翻譯現實,具有獨到的見地,因而具有國內外翻譯研究里程碑的價值。本書值得為所有對翻譯研究有興趣的人士閱讀,并值得獲得贊賞與鼓勵。
(《翻譯適應選擇論》,胡庚申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28.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