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化目標是人在現代化實踐中的預定任務、指標和預期效果的統一,對其可以進行數量、質量、時間和空間等層面的具體結構解析。現代化目標對于現代化進程具有定性與定向、規范與控制、勵志與激發、評價與檢測等方面的重大功能,中國要在本世紀順利實現現代化,必須依據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理念與原則來選擇設計正確的現代化目標模式。
關鍵詞:現代化目標;結構與功能;目標模式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6)03-0015-03
現代化是當今人類社會的普遍追求和發展方向,但通觀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進展情況卻是大相徑庭。影響和制約現代化進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關于現代化目標的結構設計與模式選擇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中國近百年來的現代化曲折歷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本文擬就現代化目標的結構與功能以及21世紀中國現代化的模式選擇問題作一簡要探討。
一、現代化目標的結構與功能分析
關于現代化的概念歷來眾說紛紜,目前仍多有分歧,簡單歸納起來,最主要的觀點有西化論、工業化論和過程論諸種①。其中的西化論把現代化等同于全面西方化的過程,它包含著明顯的政治歧視與文化偏見勾涵,在實踐上已為當今世界多元并存的現代化模式見狀所證偽。工業化論認為現代化是人類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是一種經典和狹義上的現代化定義,也是較被認同的一種現代化既念。過程論則認為現代化是指18世紀以來人類從專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所發生的總體深刻變化,它可以分為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和由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轉變兩大階段,這是一種對現代化的廣義的理解②。無論從廣義還是狹義理解,現代化都是人自覺地追求某種先進發展目標與結果的社會運動。
所謂現代化目標可以理解為人在現代化實踐中的預定任務、指標和預期效果的統一,通觀歷史與現實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現代化的基本和具體目標是綜合多樣且不斷變化的。對于現代化目標的結構形式可以也需要從多個層面和角度進行具體認識和建構。如從宏觀系統的層面分析,我國曾經先后選擇過工業現代化目標模式、四個現代化目標模式、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目標模式和小康社會目標模式。從歷史變遷的角度我們可以分析現代化目標的歷時態結構。按照何傳啟先生的觀點,在18-21世紀期間,世界現代化進程可以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即第一次現代化,指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其基本特征和目標是工業化、城市化、專業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等;第二階段即第二次現代化,指人類由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轉變,主要目標和特征是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創新化、個性化、生態化③。上述兩大階段還可以也應該具體分解為戰略目標與戰術目標以及長期、中期和短期目標。從共時態角度考察現代化社會的既有靜態結果,可以發現現代化包含著眾多的具體項目,主要有經濟增長、產業與就業、生活消費、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人文進步等具體內容和指標。而若從目標的性質和效能結構考察,現代化目標則可以概括劃分為價值目標、功能目標、質量目標、數量目標諸種層次和形式。
現代化是人類共同的理性選擇,它總是在特定的地域空間內發生發展和存續的,這也就意味著現代化必然存在著客觀的空間結構形式。環顧當今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發展水平和速度可謂是差距巨大、存在多級分層的,正確認識現代化的空間分布規律以及正確選擇現代化的空間目標結構,對于順利推進現代化建設是十分必要的。從微觀具體的構成要素的層面解析,由國家、地區或者單位組織正式制定的每項現代化目標都是內涵確定、相對獨立的特定具體目標形態,一個完整具體形態的現代化目標結構大體上一般都包含著目標方針、目標項目、目標定值諸具體構成部分。其中的目標方針是關于目標的指導思想、宗旨方向、標準原則的概括說明,目標項目是目標方針的具體展開,而目標定值則規定了目標項目應達到的水平和程度,三者共同組成了具體現代化目標的微觀具體結構。
現代化目標是現代化的觀念模型和行動指南,對于現代化進程影響深遠,迄今為止的人類現代化格局與處境在很大程度上就根源于人類對現代化目標模式的不同選擇。
現代化目標對現代化的作用最主要的首先是它對現代化活動具有定向和定性功能。現代化建設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客體、創造價值的自覺活動,這種活動是受現代化目標內控和定向的,目標定位如何對于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和效果關系極大。現代化作為一種追求先進文明的生產與生活過程的具體途徑與方式是多樣的,而現代化作為一種既定社會形態其具體結構、類型、特點等等也是多樣化的。所有這些具體性質方面的差異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不同目標模式的選擇。如按照傳統工業化目標模式就會形成粗放和不可持續型的現代化道路與方式;按照知識化目標模式就需要走信息技術主導和知識創新帶動型發展道路,選擇循環經濟型發展方式;而按照構建和諧社會這一目標模式則應當走全面統籌、協調發展道路,強調通過民主法治與公平正義的方式來實現現代化。
其次,現代化目標對現代化建設具有規范和控制功能。由國家、政府和組織確定的現代化目標包含著對發展的宗旨、理念、方向、原則的定位,它具體規定了發展的任務、方略、政策、標準和要求,因而對現代化發展必然具有重要的規范和控制作用。
再次,現代化目標對現代化主體具有勵志和激發功能。現代化的主體是人,人的理想志向和奮斗精神是現代化最為深刻持久的動力源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崛起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的夢想和追求,現代化目標的確立反映了人民的理想和信念,也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需要和利益,它能夠促使廣大人民群眾產生一種為理想信念和切身利益而奮斗的強烈情感和頑強意志,這種情感和意志能夠有力地激發和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驅動力。
第四,現代化目標對現代化成效具有評價與檢測功能。現代化目標規定了發展的目的任務、具體指標和工作要求,它能否最終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是判斷現代化建設之成敗得失的基本標準,也是檢驗目標設定是否科學的尺度。顯然,沒有現代化目標的確立就沒有現代化建設的自覺行動,離開了預定的現代化目標比照,我們也無法判斷現代化建設的成敗與得失。
最后,由于以上諸方面的共同影響,現代化目標對于現代化成敗具有首要的決定作用。目標是行動的啟端和指南,目標決策的錯誤必然招致行動的失敗,即所謂“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回顧歷史與現實,那些過高、過急的發展目標都必然會造成損失和付出代價,像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給國家造成的巨大損失可謂典型案例。
二、中國現代化的目標模式選擇
鑒于現代化的重要性,要有效地推進現代化建設無疑首先要確立正確的目標模式。現代化目標模式是指現代化目標的總體模型與樣式,它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整體框架和結構圖式,其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現代化的總體布局與發展成效。就當今中國而言,所渭選擇正確的現代化模式應當依據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來具體定義和設置現代化目標模式。
現代化是人類運用工具改造對象并創造和利用財富的社會活動,它在發展過程中通常表現為人與物的關系。縱觀近代以來的世界現代化目標模式,在發展的中心、主導與首位目標的選擇和追求上,存在著以物為本和以人為本兩種類型。其中以物為本的現代化目標模式把追求經濟增長和物的發展作為中心與主導目標,一切活動都以財富增長和利益最大化作為根本價值取向與尺度。而以人為本的現代化模式則要求把人作為主體、中心和根本目的,以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發展最大化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和尺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其所倡導和定義的現代化模式無疑應當是以人為本的目標模式。
現代化的最一般含義是指人類由傳統向現代變遷的過程,這一過程主要可以分為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和由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轉型兩個階段,其中前者屬于第一次現代化,后者屬于第二次現代化。當代中國現代化目標必須要首先實現工業化和建成工業社會,完成第一次現代化任務。同時還必須抓住知識經濟機遇,緊跟當今世界信息技術浪潮,走以工業化支持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適時有效地推進知識社會建設。也就是說,當今中國現代化所要確立的應是工業化和知識化相互交叉滲透與有機整合的現代化目標模式。
現代化是社會系統的全面進步與整體變遷,是內涵著經濟、政治、文化等眾多基本內容的發展目標集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圍繞建立強大社會主義國家這一主題先后提出了“工業化”、“四個現代化”(農業、工業、國防、科技)、“富強民主文明”三個發展目標模式④,反映了我們對現代化建設認識的日益完整與深化。科學發展觀倡導全面、協調與可持續性的發展,它所追求的具體發展目標項目是一個包括眾多項目的完整指標體系,對此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包容物質文明(主要以經濟發展來表征)、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與和諧社會“五位一體”的目標模式。其中的物質文明是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政治文明是現代化的組織框架和制度保障,精神文明是現代化的思想指導和智力支持,生態文明則是現代化的資源支撐和環境條件,而和諧社會則是現代化的必要依托和重要歸宿,五者之間既存在差異和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和補充,共同構成了中國現代化的基本框架模式。
綜上所述,21世紀中國現代化所要確立的目標模式應當是以人為本,工業化與知識化相整合,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和諧社會五位一體的目標模式。這一目標模式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理念和要求,體現了現代化的基本內容、規律要求和發展方向,應是21世紀中國現代化的正確選擇。
參考文獻:
[1]劉瑞,武少俊,王玉清.社會發展中的宏觀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3.
[2] 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3——現代化理論、進程與展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4.
[3]何傳啟.人類文明與現代化的關系[J].理論與現代化,2004,(6).
[4]唐洲雁.新中國現代化奮斗的提出與實施[J].理論與現代化,2002,(6).
責任編輯:王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