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休謨的經濟哲學思想是在當時啟蒙主義的語境中形成的,反映了在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人的自私本性以及有限的慷慨的一面,并在此基礎上揭示了三個基本的正義原則:穩定占有財物的法則,根據同意轉移所有物的法則,履行許諾的法則。休謨的這些思想對于近代市民社會的形成與發育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休謨;人性;自私;有限的慷慨;正義;財產權;許諾
中圖分類號:B561.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6)03-0083-04
休謨的經驗主義哲學、溫和的懷疑論、情感主義的道德哲學,尤其是“事實”與“價值”二分的觀點在傳統的哲學研究中都受到了普遍的重視,并對功利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和分析哲學等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為一個歷史學家,其《英國史》也獲得了廣泛的認同。作為與亞當·斯密同時代的蘇格蘭啟蒙思想家,休謨的經濟哲學思想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對亞當·斯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本文擬從人性與制度這兩個維度對休謨的經濟哲學思想進行梳理,發掘其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休謨經濟哲學的啟蒙語境
休謨生活的時代在歷史上被稱為“啟蒙的時代”,啟蒙運動盡管是一場思想文化運動,但它的深層根源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統治的斗爭的深入。英國的早期啟蒙運動在F·培根、霍布斯、洛克那里獲得了很大的發展。1707年蘇格蘭和英格蘭合并成為“大不列顛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這極大地推動了蘇格蘭經濟、政治的發展,并使其得到了蘇格蘭各階層的廣泛擁護。蘇格蘭人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自信和樂觀,表現出強烈的進取心和創造精神。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場以休謨和斯密等人為代表的文化啟蒙運動在蘇格蘭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政治的相對穩定,崇尚自由、理性和科學的文化啟蒙運動的興起,成為休謨生活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氛圍。休謨的經濟哲學正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西方經濟學經歷了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在古希臘和羅馬時期,經濟問題并不構成獨立的社會問題,而是從屬于當時唯一重要的城邦政治問題,經濟學的考察與研究也被納入政治學的領域當中,“希臘哲學家實際上是政治哲學家;他是從城邦的角度來觀察宇宙的,他認為反映在城邦中的就是整個宇宙(其中包括全部思想世界和其他一切與人類有關的事物)”①。直到17、18世紀,以蘇格蘭歷史學派所代表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出現,標志著現代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的形成。休謨的經濟哲學思想就是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狀況及經濟學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反映。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對經濟的看法已經超越了就事論事的孤立研究的方法,從而涉及到社會的生產、交換等基本經濟過程和財富的本性等基本的社會經濟問題,“經濟”更多地是放在一個更為廣闊的社會政治背景下來加以分析和研究,可以說它是一種市民社會的政治經濟學?!鞍呀洕鷮W置于政治學的統轄之下,或從一個廣闊的政治社會的現實背景以及歷史的動態演變中考察一個社會的經濟過程和財富的本性,這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特征?!?sup>②休謨本人關于經濟學的研究基本上是置于他的政治理論之中的,比如他關于財產權的論述是在其《人性論》的“道德學”部分展開的,而其一系列的經濟學論文也基本上是以政治學的名義發表出版的。在《人性論》的“引論”中休謨指出,“邏輯的唯一目的在于說明人類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類觀念的性質;道德學和批評學研究人類的鑒別力和情緒,政治學研究結合在社會里并且相互依存的人類。在邏輯學、道德學、批評學和政治學這四門學科中,幾乎包括盡了一切需要我們研究的種種重要事情,或者說一切可以促進或裝飾人類心靈的種種重要事情。”③通過休謨的學科分類,我們可以看出,他的經濟學基本上是包含在“研究結合在社會里并且相互依存的人類”的“政治學”之內的。這應成為我們理解休謨經濟哲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把握休謨的經濟哲學還有一個重要的人文思想背景需要了解。在經過了人文主義的洗禮和宗教改革的沖擊之后,歐洲16—17世紀的主流倫理學與感覺主義道德觀念結合在一起,以追求人性的自然解放為目標和歸宿。這一時期的蘇格蘭思想家大都關注道德情感,尤其注重以同情心為凝聚點的道德共同感,比如哈奇遜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肮孢d通過對人類行為的觀察,發現理性只能判斷真假,不能決定善惡,人的行為動機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由情感構成的,情感因素對于道德觀念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②(92)哈奇遜的這種觀點對休謨的情感主義倫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同時休謨的經濟哲學思想還部分地接受了曼德維爾的“私利導致公益”的觀點。曼德維爾在《蜜蜂的語言》中認為個人對自己的私利的追求有益于社會公共利益的形成,惡可以成就善。這種觀點肯定了自私是個人經濟行為的出發點,深深地影響了休謨的經濟哲學思想。
二、休謨經濟哲學的人性之維
從人性的維度來理解休謨的經濟哲學,可以從一個邏輯前提及其兩個方面來展開。所謂的一個邏輯前提就是人類社會所處的自然環境存在著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一方面人性呈現出追求私利的自私特點,同時在一個更大的社會范圍內,伴隨著人的自私的還有人的有限的慷慨。
休謨認為,人之所以能夠異于自然動物而結合成為一個群體一一政治社會,建立各種規則與制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外部自然資源相對匱乏?!坝捎谖覀兊乃形锉绕鹞覀兊男枰獊盹@得稀少,這才刺激起自私;為了限制這種自私,人類才被迫把自己和社會分開,把他們自己和他人的財物加以區別。”。③(535)“正義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為滿足人類需要所準備的稀少的供應。”③(536)在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人為了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加之人的無窮欲望,勢必要在個人行為中體現出追求私利的自私一面?!霸谧匀恍郧榉矫妫覀儜斦J為自私是其中最重大的?!?。③(537)“家中摔破一面鏡子,比千百里外一所房子著火,更能引起我們的關切?!?。③(467)在《道德原則研究》中,休謨又將“自私”稱為“自愛”,“不論一個人可能感受到或者想象自己同情到什么感情,沒有一種激情是或能夠是無私的;最慷慨的友誼,不論多么真誠,都是自愛的一種變體;甚至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當我們看來全心全意從事為人類謀劃自由和幸福時,我們只是在尋求我們自己的滿足”④。盡管休謨認為自私是人的本性,但是人的自私畢竟不是絕對的、極端的,而是有限的、相對的,因為在一個更大的社會范圍內人性當中還有有限的慷慨的一面。休謨的“有限的慷慨”是一種在自己的利益得到確認和保障的情況下,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得到維系的情況下,產生的對他人的一種同情的感受和共通的情感,是基于私利之上的。休謨的這種思想受到了基督教道德傳統的影響,但他同時認為這種慷慨不是源于上帝的神圣之愛,而是從社會群體中,從人的共同利益感中升華出來的,不是絕對無條件的,而是相對有條件的。“我們雖然必須承認人性中具有慷慨這樣一種美德,可是我們同時仍然可以說,那樣一種高貴的感情,不但使人不能適應于廣大的社會,反而和最狹隘的自私一樣,使他們幾乎與社會相互抵觸。因為每個人既然愛自己甚于愛其他任何一個人,而且他對其他人的愛中間,對于自己的親戚和相識又有最大的愛,所以這就必然要產生各種情感的對立,因而也就產生了各種行為的對立;這對于新建立起來的結合不能不是有危險的?!?sup>③(528)在此,休謨意識到了“有限的慷慨”與人的自私本性之間所形成的張力。
休謨的這種經過“有限的慷慨”所溝通和調和的自私人性,已經不是一種狹隘的自私自利,而是一種社會化了的自私原則。個人通過同情他人,同時獲得他人對自己的同情,這樣自身的利益就獲得了更持久的維持和更強有力的保障?!拔矣^察到,讓別人占有他的財物,對我是有利的,假如他也同樣地對待我。他感覺到,調整他的行為對他也同樣有利。”③(530)正是這種人的自私和慷慨情感的溝通、協調與平衡,才形成了休謨所謂的共同的利益感,而這才是人類政治社會真正形成的動力源泉所在。“協議只是一般的共同利益感覺;這種感覺是社會全體成員互相表示出來的,并且誘導他們以某種規則來調整他們的行為?!?sup>③(530)在這種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人性的自私與有限的慷慨形成一種互動、協調與共存,從而形成人類的政治社會:這是理解休謨經濟哲學的關鍵之點。
三、休謨經濟哲學的制度之維
休謨時代的古典經濟學是將經濟活動置于經濟社會關系中加以分析與考察的,關注的是國民財富的問題。“古典經濟學所研究的是國民財富,而不是國家的財富,是一種國民經濟學,而不是國家經濟學,在他們看來,經濟活動主體并不是國家,而是國民,即在一定的國家制度之下追求個人利益的個人?!?sup>②(187)我們在這里對休謨的經濟哲學進行研究必須結合市民社會的國家政治和法律制度來展開,在這一方面,休謨的思想主要體現于他的關于正義的三個基本規則——財產權的確定、依據同意而進行的財產轉移以及許諾的履行。把握這三個基本規則,對于理解休謨的經濟哲學意義重大,同時也是我們理解近代市民社會形成與發育的關鍵之所在。
第一,財產權的確定
休謨基于其經濟主義哲學關注的是具體的財產占有問題,而不是抽象的權利資格問題——休謨主要是針對洛克在財產權上的“勞動摻入說”。洛克認為,“人類一出生即享有生存權利,因而可以享用肉食和飲料以及自然所供應的以維持他們的生存的其他物品”⑤。這樣包括土地在內的一切,都歸人類共同擁有,這是人的自然權利。同時,“每人對他自己的人身享有一種所有權,除他以外任何人都沒有這種權利。他的身體所從事的勞動和他的雙手所進行的工作,我們可以說,是正當地屬于他的”⑤(19)。在這種情況下,洛克通過“勞動摻人”使得土地等等普遍的自然權利轉變為個人所有的特殊權利,“所以只有他使任何東西脫離自然所提供的和那個東西所處的狀態,他就已經摻進了他的勞動,在這上面參加他自己所有的東西,因而使它成為他的財產”⑤(19)。在洛克看來,財產權在根本意義上是一種通過摻入勞動而對物品的特殊占有。休謨認為對財物占有并不是基于人的自然權利,他認為關鍵在于財物的穩定占有和持續占有,而要獲得一種財物的穩定占有和持續占有必須要通過規則,通過人為設計的措施而得到保障?!拔覀兊呢敭a只是被社會法律、也就是被正義的法則所確認為可以恒常占有的那些財物?!?sup>③(531)而這里的正義起源于人類的協議,“這些協議是用以補救由人類心靈的某些性質和外界對象的情況結合起來所產生的某種不便的。心靈的這些性質就是自私和有限的慷慨;至于外物的情況,就是它們的容易轉移,而與此結合著的是它們比起人類的需要和欲望來顯得稀少”[3](534-535)。確立穩定占有的財產權規則一一“把財產權歸于現實占有者”一一對于一個政治社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它的效用不超出社會最初形成的時期;永遠遵守這個規則,就會是非常有害的”13(345)。接下來,休謨分析了在社會建立起來以后四種財產占有的方式:占領、時效、添附和繼承一一通過這四種方式可以基本確定人類社會當中的財產權。
第二,依據同意而進行的財產轉移
休謨認為,在人類政治社會中,財產的穩定占有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一味強調財產的穩定占有也是不可能的?!柏敭a的穩定對于人類社會不論如何有用,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卻伴有重大的不便。”③(545)人類社會的財產總是處于流動和變化之中,并不是一開始的擁有就等于永恒的穩定不變的占有。實際上,前面所強調的占領、時效、添附和繼承對于“社會初成立時的現實占有”就是某種轉化。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交往和經濟交往也不斷地深入,在這個過程當中廣泛存在著財產的變化和轉移。在休謨看來,財產的轉移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是必要的、必然的,但關鍵問題是財產轉移應該具備的條件是什么。這也是社會制度正義的一個根本性問題。休謨指出,財產的轉移不應該是通過暴力的剝奪,也不應該是通過欺騙手段而獲得,而必須是基于財產所有者的同意,經過財產所有者同意而實現的財產轉讓才是公正的、合法的。“正義的規則就是要在僵硬的穩定性和這種變化不定的辦法之間找尋一種中介。但是最合適的中介就是那個明顯的方法,即:除了所有主同意將所有物和財產給予另一個人之外,財物和財產永遠應當是穩定的。”③(559)并且休謨認為,這種根據同意而進行的財產轉移“是根據自然法的”,是一個社會實現健康穩定發展的基本規則之一。
第三,許諾的履行
休謨通過其“一切道德都依靠于我們的情緒,道德的區別是由道德感得來的”這一情感主義倫理學的基本觀點,強調了許諾在自然狀態中是不可理解的,“許諾是以社會的需要和利益為基礎的人類的發明”③(559)?!霸S諾沒有自然的義務,只是為社會的方便和利益而作的一些人為的設計③(565)。人類因為天性的自私,不容易被誘導去為了陌生人的利益而做出任何行為,除非他們想要得到某種交互的利益,而這種利益只有通過自己做出有利于別人的行為才有希望獲得。但這種交互行為往往不能在同時完成,因此勢必有其中一方要處于不穩定狀態,只能寄希望于對方的感恩來報答他的好意。由于人自私的天性,這樣的一種利益的交換行為很難得到有效的保障,于是“人們就給前者(計較利害的交往)發明了某種語言形式,借以束縛自己去實踐任何某種行為。這種語言形式就構成了我們所謂的許諾,這就是對人類計較利害的交往所加的一種認可”③(562)。在這樣一種交往過程中,利益的獲得是履行許諾的最初約束力。休謨認為,許諾必須得到履行,這是一條基本的法律規則,是實現財產的轉移和穩定占有的基本保障。這種許諾是基于自身價值和利益追求而實現的不同個體的不同意愿的結合,是個人自由訂立協定而為自己創設權利和義務的過程——這反映了新興的市民社會當中群體成為社會生活基本單位的社會特點。
休謨的上述三個基本規則具有廣闊的時代內涵.為當時英國市民社會的發展、國內外的自由貿易以及新興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依據,可以說奠定了近代市民社會形成與發育的基本價值規范與標準。
休謨的經濟哲學思想對于人的本性(自私和有限的慷慨)的展示,對于外部環境存在的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狀態的描述,以及在此基礎上所構建的三條正義的基本原則成為近代市民社會理論的一個重要的思想資源。以利益為基礎的社會共同體——近代市民社會的形成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層面的問題,而且要涉及到一個社會的政治與倫理層面。個人對私人利益的追求,會在客觀上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形成,但是這種個人的經濟行為必然要內含著許多道德因素(自私、同情、仁慈、慷慨、信任等等),同時必須要在社會規則制度的框架內進行,只有這樣才能防止“經濟學的貧困化”(阿馬蒂亞·森),才能保證一個社會健全有序穩定地運行。這應是休謨的經濟哲學對目前發展中的中國的市場經濟和中國社會最大的啟示。
參考文獻:
[1]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1卷[M].朱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87
[2]高全喜.休謨的政治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杜,2004.172.
[3]休謨.人性論[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7.
[4]休謨.道德原則研究[M].曾曉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48.
[5]洛克.政府論(下篇)[M].葉啟芳,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8.
責任編輯:王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