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勞動力市場化已不可避免,失業、無業成為新的社會問題。由此引發的城市社區無業閑散人員違法犯罪問題便顯得尤為突出,目前部分無業閑散人員犯罪已向職業化方向發展。當務之急應該積極實施和完善“再就業工程”,進一步完善城市社會救助制度,依靠社會力量,建立以社區為中心,社會各類組織的社會服務為基礎的立體的、多層次的社會保護網絡,積極預防刑滿釋放的無業閑散人員重新犯罪。
關鍵詞:城市社區;無業閑散人員;犯罪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6)03-0104—04
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企業體制的改革力度逐步加大,勞動力市場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使得失業問題具有了新的社會特征。失業人群中一部分人已經成為生活來源無著、社會地位懸空的特殊群體,而這一特殊群體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正在對社會正常秩序和運行機制的形成產生著制約作用。目前,我們將生活在城市里,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失業、無業的人群統稱城市閑散無業階層。城市閑散無業階層的不斷擴大給社會穩定和社會治安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其中城市社區無業閑散人員違法犯罪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其犯罪已向職業化方向發展。
一、城市社區閑散無業人員犯罪現狀
按照社會階層理論關于社會階層劃分的基本要求,城市社區閑散無業階層應當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無正常職業;(2)無正常穩定的經濟收入;(3)與以上兩方面相聯系的生活方式。城市社區閑散無業階層的概念應當界定為具有共同社會地位與發展機會,且無職業收入的社會共同體。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這個階層包括以下三種人員,即達到就業年齡而無職業者(從未就業者)、失去原有工作的勞動者(也就是失業者)以及以各種方式進入城市但沒有工作崗位的農民。
從當前的社會現狀來看,新增適齡勞動人口進入高峰期。2001年全國新增適齡勞動人口1100萬人,2002年新增適齡勞動人口1400萬人,“十五”期間新生勞動力供給總量升至高峰值,達到4650萬人。同時,今后若干年我國由無業和失業人口組成的社會閑散群體面臨著擴大的危險。除了人口過剩的壓力所造成的就業困難外,由企業勞動力過剩形成的勞動力“隱形失業”造成的相對失業的壓力也不可忽視。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供的數據,2001年末,我國實有下崗職工741.7萬人。從1998年至2001年累計有3310萬名職工下崗。此外,還有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并在一定期限內找不到工作,處于無業狀態。由于農民在城市就業形態上的特殊性,目前很難有一個精細的統計標準來確認其真正的失業狀況。因為農民進城后找到的工作多是臨時的、不穩定的,如建筑工人、裝修工人、餐飲業服務人員等流動性很大的職業。所以,這一部分失業者與傳統意義上的失業者有顯著的不同,其失業狀態屬于“準失業者”。再加上刑滿釋放后處于無業狀態的閑散人員,社會上形成了一個城市閑散階層,這些人的存在和擴大已經構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性,給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正常運行帶來深層次的危機,加深了社會內部各階層的矛盾。這主要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的是“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飯吃”的勞動就業政策,使得每個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有基本就業保障。而待業、失業隊伍的不斷擴大,打破了原有這種不切合實際的就業觀念,使得這些人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不平衡,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經濟地位的下降,導致社會地位也隨之下降,這就不可避免地在勞動者中間出現了分化,加深了社會內部的矛盾。而這種矛盾的尖銳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城市閑散人員犯罪大量增加,使得社會安定面臨嚴峻的挑戰。此外,刑滿釋放人員處于無業狀態更具有危險性,直接威脅社會的和諧穩定。據2002年對天津監獄在押犯罪人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捕前系城市無業人員的占全部罪犯的10.6%,這還不包括在城市里處于無業狀態的農民,如果兩者相加則占到59.8%。在對重新犯罪人員進行的跟蹤調查中,回到社會后未找到工作的占79.3%,經濟收入不穩定的占72.4%,經濟困難通過正常途徑得不到解決的占39.1%。
二、城市社區閑散無業人員犯罪原因
城市社區閑散無業人員作為犯罪的高發群體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而這種特殊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該階層的經濟特征、心理特征和社會特征所決定的。
1.經濟生活的不穩定和沒有保障
城市閑散無業人員由于長期找不到工作,導致他們的經濟收入沒有穩定的來源,經濟生活水平很低,為了彌補收入上的不足,一部分人從事臨時性工作,比如小時工、臨時工等收入較低的工作,這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壓力。還有少部分人則采取非法手段來彌補物質的匱乏,他們的犯罪目的就是為了金錢。2002年在對犯罪前屬于無業人員的罪犯進行調查時,表示其犯罪目的就是為了金錢的占66.7%;在對犯罪前屬于有勞動能力但無工作的農村閑散人員進行調查時,表示其犯罪目的就是為了金錢的占77.8%。由此可見,城市閑散人員的犯罪與他們特殊的經濟處境密切相關,經濟生活的不穩定和沒有保障使得他們生活上困難重重,往往是造成這一特殊群體犯罪的重要原因。
2.心理嚴重失衡
城市閑散無業人員由于沒有機會獲得穩定工作或因失業而不得不中斷工作,使得他們沒有機會參與廣泛的社會生活,由此造成他們心理憂慮和不安定。他們感到社會在排斥他們,內心的歸屬感被剝奪了,于是對社會的公平產生了懷疑,認為社會在就業機會上不能人人平等,對自我評價產生了偏差,以致影響心理的健康發展,乃至仇視社會。號稱“中國刑偵1號案”的主犯白寶山長期無業,他在伏法前說:“社會對我不公,我出去就要殺人。如果判我20年,我出去殺成年人。如果判我無期徒刑,我減刑出去,殺不動成年人了,我就到幼兒園去殺孩子。”如此殘暴的殺人狂徒是建國以來罕見的,他在獄中的這段心理獨白,暴露了其反社會反人性的扭曲內心世界。 3.社會地位、經濟地位較低 由于經濟生活沒有保障,使得他們生活普遍貧困,而貧困的生活又使得他們的社會地位較低,這些人與社會之間出現了“經濟隔離”,“融人”社會成為一大障礙,生活必需的經濟來源就可能轉向非正常渠道的方式來獲得。與此同時,得不到周圍人的尊重,人們對他們存有防范心理,害怕與他們有經濟上的往來,在戀愛婚姻中時常受到冷遇和拋棄,在臨時的工作中容易受到隨意解雇等。所有這些都極大地傷害了他們的自尊,他們便以違反社會常規的行為去表現對社會的不滿,使得他們中的一些人產生了反社會心理和意識,在這種反社會的心理驅使下,實施了反社會的行為。
4.文化水平低,綜合素質差
城市社區閑散無業人員一般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絕大多數閑散無業人員的文化水平都集中在初中文化,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各項要求,缺乏競爭力,在勞動力過剩的今天,上述原因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擁有理想的收人。在2002年對捕前無業的在押犯進行的調查中,有76.8%的閑散無業犯罪人從未就過業,而從未就業的真正原因不是沒有工作機會,而是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在找到工作的閑散無業犯罪人中,又有超過半數的人表示工作辛苦不愿意去,最終辭掉了工作閑散在家,無所事事。美國犯罪學家特拉維斯·赫希曾說過:“無所事事是犯罪的溫床。”
三、城市社區閑散無業人員的犯罪特點
(一)城市社區閑散無業人員所實施的犯罪主要是侵財犯罪,以盜竊和搶劫為主。據2002年的統計,實施搶劫的城市無業犯罪人占24.1%,實施盜竊的城市無業犯罪人占18.1%,兩者合計42.2%;而在有勞動能力但無工作的農村進城的閑散人員里,犯搶劫罪的占44.4%,犯盜竊罪的占38.9%,兩者合計高達83.3%。上述數據表明,城市閑散人員由于經濟生活緊張,沒有可靠的生活來源,采取搶劫和盜竊手段獲得非法所得的比重較大。這不僅是其采取非法手段獲取生活的經濟來源的方式,也是他們心理嚴重失衡,報復社會的一種表現。
(二)城市社區閑散無業人員實施的暴力犯罪非常突出,暴力傾向嚴重,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這些人在所犯罪種上實施暴力搶劫的百分比最高,1999年實施搶劫罪的無業犯罪人占23.6%,2002年實施搶劫罪的無業犯罪人也占到17.7%,這一比重在幾十項罪名中所占比重是相當高的。據《今晚報》2005年6月3日報道,一名有犯罪前科的無業人員楊某,一晚竟然連續3次搶劫出租車司機。說明這些人在金錢面前是極為膽大妄為的,他們對法律的懲處表現出漠然的態度,甚至有63.2%的閑散無業犯罪人認為法院的判決過重,61.1%的閑散無業犯罪人認為如果這次未被抓獲,還要繼續干,表現出極強的僥幸心理和頑固的犯罪傾向。
(三)城市社區閑散無業人員實施犯罪的預謀性最強。在對犯罪人作案動機的調查中發現,城市閑散無業犯罪人中有64.5%對犯罪是早有預謀的,與其他類型的牙巳罪人相比預謀性最強。主要是由于這些人長期處于閑散無業狀態,對于犯罪蓄謀已久,甚至有些人已經發展成為職業犯罪人,犯罪的非法所得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他們終日四處尋找犯罪目標,一旦目標確定,作案的內外因素成熟,將動機轉化為行動的速度要比其他群體快。
(四)城市社區閑散無業人員共同犯罪突出。2002年有73.1%的閑散無業人員實施的犯罪為共同犯罪,其中,有38.8%被認定為犯罪集團,比重均高于其他各職業群體。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城市社區閑散無業人員已經形成一定的階層性犯罪群體,他們之間有許多其他群體所不具備的共同特性,這也是他們能夠一起共同實施牙巳罪的基礎,這種群體性的共同犯罪對社會的威脅是巨大的,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四、預防城市社區閑散無業人員犯罪對策
(一)積極實施和完善“再就業工程”,為失業、無業人員重新就業創造條件。為促進下崗職工再就業,中國政府實施了“再就業工程”。該工程是一項旨在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勞動者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綜合運用政策扶持和就業服務等手段,通過企業安置、個人自謀職業和社會安置等多種渠道,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社會工程。從]998年到2002年6月,全國累計有國有企業下崗職工2600多萬人,其中1700多萬人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實現了再就業,再就業率達到65.38%。目前,各地正在貫徹落實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精神,這將有力地推動再就業工作的開展。
(二)關心和扶持社會上處于無業狀態的弱勢群體,努力實現社會公平。公平是各種是非判斷的參照系,沒有了公平,就沒有是非感。弱勢者的越軌與犯罪,其深層的原因,就是認為社會對他們不公平,心理嚴重失衡所致。因此,關心和扶持社會上處于無業狀態的弱勢群體,努力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這不僅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共產黨立黨的宗旨,同時還是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各級人民政府要關心弱勢群體,并在政策上向他們傾斜,為他們提供幫助,使他們得到社會的物質援助,使他們感到社會的關心幫助,激發他們積極進取的精神。
(三)大力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是吸收勞動力最多的產業,大力發展我國的第三產業對緩解巨大的就業壓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用于服務領域的消費有了明顯提高,這為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供了條件。第三產業的壯大將吸收大量無業人員,為他們提供維持生活的工作崗位,使他們的生活得到經濟保障。
(四)進一步完善城市社會救助制度。鑒于部分下崗職工和社會無業人員由于種種原因再就業非常困難,即使勉強促成其就業,所付出的成本也太高,因此,要進一步完善城市社會救助制度,確保那些難以就業者的基本生活。同時還要積極幫助和促成其子女的就業,這樣既可以防止改革成本的代際轉移,又可以促進處于無業狀態的家庭重返主流社會。當然,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并不是助長無業人員依賴社會、不愿自食其力的懶惰思想。目前,廣州市規定社區領取低保的無業人員每周要參加社區公益勞動10小時。這一規定一方面有利于克服無業人員依賴社會的懶惰思想,杜絕某些人通過關系拿低保的現象,另一方面促進閑散無業人員參加社會勞動,與社會進行互動,避免長期脫離社會。
(五)依靠社會力量,建立以社區為中心,社會各類組織的社會服務為基礎的立體的、多層次的社會保護網絡。城市閑散無業人員面臨的是一種以物質生活壓力為中心的全面生存壓力,如何重新融入主流社會,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這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幫助與支持。特別是城市社區,要依靠社會力量為閑散無業人員提供包括職業培訓、職業技能訓練、心理健康咨詢等全面的服務,提高該群體的整體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發揮志愿者和專業社會工作人士的作用,積極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做好這項工作。
(六)注重城市社區刑滿釋放的閑散無業人員在回歸社會后的改造質量。有效預防此類人員重新犯罪。鑒于刑滿釋放人員重返社會后往往找不到工作,沒有可靠的生活來源,重新犯罪現象十分突出,我們在對該群體的危險傾向采取必要的控制手段的同時,積極做好就業扶持工作,解決其生存問題,滿足其生存的合理需求,為他們正常社會化提供保障,這也是有效預防刑滿釋放的閑散無業人員重新犯罪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鄭杭生,李路路.當代中國城市社會結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李均仁主編.中國重新犯罪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3]周路主編.當代實證犯罪學新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4]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杜,1989.
[5][美)特拉維斯·赫希.少年犯罪原因探討[M].吳宗憲等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宋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