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理想,為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思想土壤,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前提;計劃經濟體制忽視了大同理想與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導致了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的實踐誤讀;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生產社會化為基礎,以現代化為道路選擇,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飛躍。
關鍵詞:大同理想;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C91—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6)03—0018—03
科學社會主義是在西方社會歷史條件、階級基礎、理論前提和文化背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深受這種文化熏陶的中國人來說,它是一種異質文化、外來文化。一種外來文化要為另一種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所接受,必須具備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土壤。中國傳統大同理想是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前提。然而,大同理想表達的是在自然經濟時代的人們對自由、平等和幸福的向往與追求,是對封建主義的否定;科學社會主義是在生產社會化條件下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學說,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與超越。傳統社會主義忽視了二者在時空上的錯位,造成了實踐的曲折。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正視二者的差異的前提下,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中的理論飛躍。
一、大同理想: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前提
列寧認為:“剝削的存在,永遠會在被剝削者本身和某些‘知識分子’代表中間,產生一些對抗這——制度的理想?!?sup>①隨著原始平等的被破壞和人與人之間社會不平等的發展,必然產生抗議現實社會不平等,對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理想社會的追求。雖然不同國家的人民對理想社會的追求有不同的特色,并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但是,“每個民族文化,都有一些民主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即使不發達的文化成分,因為每個民族都有被剝削勞動群眾,他們的生活條件必然會產生民主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sup>①245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理想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之間,在文化意境上有很大相似之處,對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起了重要作用。
《禮記·禮運》中描繪了一個美好的大同圖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贝撕螅笸鐣统蔀橹袊幕刑赜械睦硐肷鐣{圖。到了近代,洪秀全據此在《天朝田畝制度》中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②的主張。隨著西方文明對中國的沖擊,又出現了把大同理想與人類文明發展聯系起來的社會追求??涤袨榈摹洞笸瑫泛蛯O中山的民生主義,體現了中國人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判斷和對超越資本主義的美好社會的設想。
“五四”前后,科學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泛勞動主義、工讀主義、合作主義如雨后春筍,紛紛傳人中國。表面上看,這些思想似乎與傳統的大同理想無關,實際上這些思想能在中國落腳并迅速傳播開來,與大同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僅無政府主義和新村主義以傳統大同思想為墓礎提出自己的主張,而且早期共產主義者也深受大同思想的影響。早年的毛澤東,就是在大同思想的影響下接受了西方的各種共產主義學說。1917年,他在給黎錦熙的信中就談到:“大同者,吾人之鵠也?!?sup>③不久,他又將大同思想與新村主義、工讀主義混合,寫成了《學生之工作》一文,提出要創建“公共育兒院,公共蒙養院,公共學校,公共圖書館,公共銀行,公共農村,公共工作廠,公共消費社,公共劇院,公共病院,公園,博物館,自治會”③
中國傳統大同思想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的向往,與科學社會主義對消滅剝削和壓迫、人人平等的追求,在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為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本土化”作了文化上的鋪墊,構成了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前提。
二、傳統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的實踐誤讀
“傳統社會主義”特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主義,它是指我國改革開放之前實行的“社會主義”體制,它對社會主義有一種制度預設: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傳統社會主義的生產過程是以滿足社會成員各種實際需要而非以利潤增長為目的;追求社會平等,并以大同作為社會進步的最終目標。這種社會主義通常也被稱為“計劃社會主義”或“國家社會主義”。
新中國的建立,為中國的現代化奠定了政治基礎。吉爾伯特·羅茲曼指出:“中國重新統一對其現代化產生了許多良好的影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消除了許多嚴重不利于現代化的障礙,提供了中國以前沒有的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協調,澄清了中國的主權所在”⑤。然而,在自然經濟還占很大比重的情況下,以大同理想理解社會主義,就使社會主義難以突破自然經濟的封閉性。以傳統文化心理審視人類文明發展,導致了對世界現代化趨勢和社會主義的誤讀。西方近代以來的社會主義思潮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以小生產者的眼光看待社會主義必然把自然經濟理想化。早在20世紀初,梁啟超就認為“中國古代井田制正與近世之社會主義同一立腳點”⑥,青年毛澤東“工讀新村”的夢想,也體現著傳統農民的大同情懷,使社會主義這一新的時代命題又回到了傳統之中。
傳統社會主義可以通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統一全國人民的意志;通過共產黨的領導.組織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并形成社會動員力;通過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調動人民的積極性,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重點建設,維護社會穩定,推進現代化發展。但是,由于傳統社會主義是按照計劃經濟體制建立起來的,特別是在自然經濟還占相當比重的情況下,建立這種體制,從根本上忽略了自身社會基礎與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之間的差距,不可能把現代化融人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計劃經濟導致了理想與現實的反差,即強調公有制,而在實踐上導致了“一大二公”;強調社會公平,主張按勞分配,在實踐上卻造成了平均主義的泛濫;強調計劃經濟,但又往往表現為權力控制社會。這種體制的封閉性不僅限制了經濟的發展,而且與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法制化、文化世俗化和多樣化、社會開放化、分工普遍化的現代化要求相違背。從而造成了現代化的效率追求與社會主義的平等目標之間的矛盾。
以小生產者的大同情懷認同社會主義,以文化上的“平等主義情結”構建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失去了現代性追求色彩?!艾F代性”是我們這個時代處于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和主導話語,是現代人生存命運和現代社會基本架構最重大的塑造力量?!艾F代性方案”通過承諾一個目的淪式的、總體的宏大敘事來獲得生活的意義和社會的目的。現代性的核心價值——理性主義相信社會組織的理性化和人的理性能力將使人獲得終極的自由和幸福。馬克思身處現代性的興盛時期,對現代性的理解、反省和批判深深地熔鑄在他的社會主義追求之中。他反對現代性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實現方式和途徑,而并非反對現代性在社會發展中的意義和成就??茖W社會主義正是在批判吸收資本主義現代性以及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基礎上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否定和超越。所以,實踐中的社會主義應當是追求現代的,而不是傳統的,它仍然需要從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吸收營養,并從現代性生成中尋找動力。
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飛躍
傳統理想向現代轉變的方式決定著對社會發展道路的選擇。大同理想與社會主義的溝通和整合,為中國人接受科學社會主義,實現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奠定了文化基礎。隨著社會主義實踐在中國的展開,對這一歷史命題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高度尋求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相一致的道路也就提上了日程。這其中既有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也有對現代化道路的新構建。
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題,社會主義是先進中國人對現代化實現的制度選擇。在中國社會發展中,如何正確判斷資本主義,解決好農民問題,實現傳統理想與社會主義的統一,決定著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和中國化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茖W社會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都是圍繞著這三個問題而逐步展開的,也是隨著這三個問題的解決而不斷發展的。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正確判斷民族資本主義,以平均地權為綱領發動農民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確定了通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但是,由于受蘇聯模式的影響,我們在農村自然經濟還占很大比重,傳統社會基礎還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這一體制雖然對集中有限資源進行重點建設,推進工業化進程有一定積極意義。但又限制了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現代化進程的全面展開。
列寧認為:“科學社會主義是以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這一事實為依據的?!?sup>⑦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造成的社會化大生產普遍發展的歷史條件下,科學地揭示了社會化生產力發展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論證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把消滅階級、實現社會平等的理想追求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聯系起來,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并使之成為現實的社會主義運動。20世紀后半葉以來,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與市場化向全世界擴展相聯系,生產社會化以分工細化和聯系普遍化的形式表現出來。鄧小平根據科技革命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世界性現代化與民族化互為條件的背景下,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就使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成為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命題。就中國而言,現代性的生長和現代化追求,既是傳統理想向現代轉變及其與社會主義相共鳴的社會條件,也是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要求。只有在現代化導致的社會變革中,科學社會主義才能作為指路明燈和實踐路標與中國社會發展聯系起來;也只有在對現代化追求中提出的實踐問題進行創造性解決的過程中,科學社會主義才能適應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在“本土化”中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正是在這樣一種歷史必然性中,鄧小平理論所包含的一系列新結論和新觀點,才體現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面創新,在與中國現代化實踐相聯系中形成了新的生命力。
恩格斯說過:“實際的社會主義則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各個方面的一種正確的認識?!?sup>⑧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是與對資本主義的判斷聯系在一起的。但是,身處19世紀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不可能對20世紀以來現代社會的發展進行分析。所以,恩格斯早就指出:“我們對未來非資本主義社會區別于現代社會的特征的看法,是從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中得出的確切結論;不結合這些事實和過程去加以闡明,就沒有任何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sup>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克服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把握人類文明發展的要求,實行改革開放;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取向變革農村傳統社會的基礎,全面啟動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把社會主義現代化與建設小康社會統一起來,突破廠傳統大同思想的局限;以最終目標規范社會現實的“烏托邦”情懷,在中國化科學社會主義中實現了新的飛躍。
在世界性現代化潮流中,西方國家已經進入了以全球化、信息化、生態化、知識化為背景的“第二次現代化”階段,中國現代化深入發展也導致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問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為中國化的科學社會主義必須以社會化大生產為依據,注重社會自我變革和現代化內源生長力的培育,全面提高社會主義的發展質量,展示社會主義的美好前景。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7
[2]天朝田畝制度[A].太平洋國印書(上冊)[Z]南京人民出版社,1979.409.
[3]毛澤東早期文稿[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89.
[4]吳玉章回記錄[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104.
[5][美]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577.
[6]林代昭,潘國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影響傳入到傳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3.116.
[7]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3958.199.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
責任編輯:宋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