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強調:給農民的土地經營權“永運未變”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14日在十屆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要給農民的土地經營權以長期保障,“永遠不變”。
溫家寶說,在中國必須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必須保護農民對土地生產經營的自主權,必須對占用農民土地給予應有的補償。土地出讓金主要應該給予農民,必須依法嚴懲那些違背法律,強占、亂占農民土地的人。溫家寶說,中國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最重要的是實行了土地的家庭承包經營。土地屬于集體,但生產和經營權屬于農民,這是一大特點,也是一大優勢。
溫家寶說,“我們說要給農民的土地經營權以長期的保障,15年不變,30年不變,就是說永遠不變!”(王輯)
劉堅:扶貧開發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堅近日在江蘇省扶貧開發會議上說:“目前,中國的扶貧已由‘解決溫飽’進入到.‘鞏固溫飽’的新階段。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扶貧開發依然是一項重要內容。”
劉堅說,改革開放以來,在政府主導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扶貧開發事業取得了巨大成效。貧困人口大幅下降,總數由1978年的2.5億人下降到2365萬人以下。
社會要對貧困有個正確有認識。劉堅說,貧困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大障礙和難點,因此消除貧困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在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治窮工程”和“發展工程”,扶貧開發就成了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林仁)
宜春市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
根據省扶貧開發辦《關于認真做好“十一五”期間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市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群眾積極參與,并遵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字’要求和重點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以及中央扶貧開發《綱要》和省有關要求,充分尊重群眾意愿,通過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票決,縣市區和鄉鎮把關制定,市扶貧辦集體討論審核,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定”的原則和程序,于2006年2月底全面完成我市58個省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十一五”期間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規劃編制工作。(李長秀)
南豐農信社為農民插上致富翅膀
今年以來,南豐縣農村信用社通過拓寬服務領域,強化服務措施,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目前已為十幾家涉農企業,2000多戶種養專業戶提供了資金支持。與此同時,他們還發放貸款,對“種子工程”、“蜜桔工程”、“蔬菜工程”給予信貸支持。并結合全縣蜜桔開發,特色產業發展,為桔農提供少則1000元,多則5000元至1萬元的小額貸款支持。目前該社已向農戶累計發放蜜桔小額貸款6370萬元,扶持大型園藝場12家,中小型園藝場105家,扶持建立蜜桔農家肥供應基地45個,蜜桔包裝品生產經營戶210戶,蜜桔良種苗圃27個,支持700多戶農民從事南豐蜜桔流通。該社還發放貸款300萬元支持運銷專業戶從事農產品購銷,促進了農產品流通。
在南豐縣農村信用社的支持下,南豐蜜桔種植面積及產量連年增長,目前已達35萬畝,產量達2.5億公斤,南豐腌菜。豆腐皮、白蓮、木耳、香菇、大棚蔬菜、甲魚(烏龜)養殖、生豬、家禽飼養也得到超常發展,特色農業已成為該縣農民增收的新亮點,該縣農民的收入80%來自種養業,其中60%來自蜜桔產業。(朱樹群、黃靜)
上高縣采取三結合搞好扶貧開發
上高縣采取三結合辦法搞好扶貧規劃:即一是“十一五”扶貧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著力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圍繞“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抓好農村“三清三改”工作;二是“十一五”扶貧規劃與農村經濟實力相結合。我縣編制扶貧規劃,注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三是“十一五”扶貧規劃與農民積極參與相結合。四個村充分發動群眾,積極參與項目的選定和規劃。在編制村級扶貧開發規劃的過程中,四個村先后召開了兩委班子會,村民代表大會,相關部門現場辦公會及全村群眾大會;組織村黨支書和村主任到鄰近縣參觀學習;在群眾參與項目選定的基礎上,縣扶貧辦還組織了專業技術培訓;對扶貧項目邀請有關專家認真評估、論證。農民參與項目的招投標、項目的投工投勞,老黨員、老干部、貧困戶參與項目的監督,檢查驗收。(況選明)
山西擬建以煤撲農機制作,進新農村建設
近日,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利用本省的煤炭資源優勢,建立“以煤補農”的政策機制,鼓勵煤炭企業支持和參與所在地區的新農村建設。
山西省煤炭工業局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省119個縣(市、區)中,94個縣(市、區)有煤炭資源。新中國成立以來,煤炭工業逐漸發展成為山西省重要的支柱產業,也成為不少產煤縣、市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盧林仁)
平江縣“十進村十入戶”推進扶貧開發
平江縣為了認真貫徹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全縣61個重點貧困村采取“十進村十人戶”的方式整體推進扶貧開發。
“十進村十人戶”包括:人飲工程進村、安全飲水入戶;通村公路進村、便民道路入戶;“四建六改”(建村部、建學校、建宣傳欄、建設綜合娛樂場和改房、改廁、改灶、改圈、改田、改土)進村、美化家園入戶;特色產業進村、扶貧濟困入戶;教育科技進村、技能培訓入戶;醫療衛生進村、初級保健入戶;先進文化進村、文明禮儀入戶;廣播進村、電視電話入戶;民主法制進村、村規民約入戶;黨建示范進村、“兩帶三為”(帶著感情、帶著責任、為民服務、為民造福、為民排憂)入戶。(方燦平)
大余縣依托“四個支點”加快組建新經濟組織
為加快組建新經濟組織步伐,確保產業增效,農民增收,大余縣依托“四個支點”,積極組建新經濟組織。
一是科技帶動。與江西農大、省科學院、廣州蔬菜研究所等開展技術合作,圍繞主導產業尤其是花卉、蔬菜進行技術培訓,研究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成立農村科技服務中心,并成立果業、毛竹、薄皮西瓜等專業技術協會8個。
二是龍頭牽動。由瑞香世界、南安板鴨廠、金牌帆船食品廠等龍頭企業牽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同時制定農產品上市質量標準和價格,通過返還利潤的方式運作,目前已組建花卉、板鴨、甜玉米等相關產業流通協會11個。
三是服務助動。制定加快發展和吸引投資的優惠政策,減免部門收費標準,以優質服務吸引業主投資發展產業,并引導他們成立相關的經濟組織,如小水電協會和竹木協會,目前這類外向型專業協會已組建13個。
四是黨員互動。對全縣各類種植、養殖、營銷等專業協會的150名黨員,全部就近屬地管理,使每個黨員不因發展產業而喪失組織,同時充分發揮黨員的示范帶動作用,帶領農戶闖市場,帶動發展更多的農產品經紀人。(蔣群)
安遠采取“四項”扶貧措施建設新農村
一是利用領導干部“321”結對幫扶,助貧困戶發展。結對幫扶是密切干群關系、解決弱勢群體實際困難的有效措施。該縣充分發揮各級領導干部的作用,開展了領導干部“321”結對幫扶活動,與貧困群眾結親戚、交朋友。2005年,該縣共有76個省、市、縣級單位參與定點幫扶,有32名縣處級干部、453名科級干部參與了“321”結對幫扶,幫扶貧困戶483戶,累計爭取幫扶資金586.3萬元。
二是抓好重點村建設,促進各項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該縣以扶貧開發重點村為陣地,認真部署,因地制宜,結合“三清三改”,充分發揮扶貧開發重點村的扶貧資金效應。一年來,該縣在扶貧開發重點村新開、維修公路45.5公里,解訣了2.8萬人通行、運輸難問題;新建河堤3公里,水陂4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200多畝;新開果園公路100公里,帶動農戶發展臍橙面積1.2萬畝。
三是搞好移民扶貧,建設移民新村,開創農民新生活。去年,該縣共投入移民扶貧資金700萬元,對11個鄉鎮的深山區和地質災害區的2136人進行了移民搬遷,建立移民新村15個。貧困群眾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農民住進了新房子。
四是發揮產業優勢,走產業扶貧路子。僅去年,年,該縣向“果、瓜、菌”等扶貧產業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10萬元,向參與產業建設的農戶發放扶貧貼息貸款1000萬元,新增臍橙面積2.5萬畝,種植西甜瓜4.6萬畝,生產食用菌1500萬袋。農村產業后勁進一步增強。(堯文金)
村民的臉上樂開了花
3月7日,村民們喜笑顏開,早早地等待著崇義縣交通局、扶貧辦及鄉鎮驗收小組同志的到來,嘴里不停地說:“感謝上級扶貧部門和縣委、縣政府的關心和支持,要不是現在的扶貧政策好,我們這里還不知何年何日能修上水泥公路呢。”
上堡鄉赤水村扶貧水泥公路項目總長5.6公里,總投資100多萬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57萬元,現已全面竣工了,這條公路的實施帶動了這一片村民的商貿流通以及上堡“赤水仙”茶的經濟效益,還解決了村民一直以來的求醫、上學難等問題,為村民鋪就了一條脫貧致富的“陽光大道”。(劉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