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和充分挖掘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是適應扶貧開發新形勢,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促進貧困地區取得較快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近年來,上饒市緊密聯系自身實際和形勢變化,充分利用中央、省直單位的定點扶貧資源,引導市直、縣直單位開展定點扶貧重點村工作,組織全市機關干部扶貧幫困聯系貧困戶,在全市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的社會扶貧格局,保證了社會扶貧持續健康有序地發展。
一、社會扶貧的現狀
五年來,中央、省、市、縣定點扶貧單位在上饒市貧困地區共投入扶貧資金2600多萬元,興建了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貧困地區群眾的關懷和溫暖;上饒市廣大機關干部在“十五”期間兩輪干部扶貧幫困聯系戶活動中,投入幫扶資金2000多萬元,幫扶項目近3000余個,為幫扶貧困戶解決了一大批生產生活難題,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同時也促進了各級干部工作作風的大轉變。上饒市社會扶貧活動最突出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引導貧困戶發展主導產業,拓寬了致富門路。各級幫扶單位和幫扶干部在社會扶貧活動中,認真宣傳和貫徹黨的農村基本政策,從穩步提高貧困人口收入入手,合理分析當地資源優勢,科學規劃,確定發展主導產業,并多方籌措資金,集中人力、物力資源,幫助貧困村發展農業生產,取得了顯著效果。市財政局掛鉤扶貧鄱陽縣團林鄉康橋村,他們根據該村實際情況,經過認真研究,確定了“遠抓油茶,近抓藥材,開發荒山”的發展思路,把藥材和油茶作為一大產業來發展。先后籌集資金10萬余元,幫助全村發展種植百合等藥材基地100多畝,并購買了優質高產油茶苗在200多畝荒山上進行栽種,僅這兩項就可使農民人均增收700元以上。市計生委包村干部針對萬年縣大源鎮港道村山多草好的地理特點,確定了養殖湖山羊的發家致富路子,并為每戶貧困戶購買了2只湖羊種羊,在技術和銷售上提供服務,引導群眾發展特色農業,每只羊每年可增收130多元。
2、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參加定點幫扶的各級單位,把著力點放在搞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改善了當地貧困落后的生產生活條件。五年來,中央、省直單位在上饒市累計投入資金約1200多萬元,市直單位投入600萬元用于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條件改善,共修建公路457公里,興建人畜飲水工程180余處,新建改造衛生院40多座。省財政廳在幫扶余干縣白馬橋鄉白馬村過程中,幫助該村建成了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如重建白馬小學,新建、整治白馬主水干渠2000余米,新建白馬橋鄉夕陽紅幸福院一所,新建白馬村村民文化活動中心,并打井100多口解決了村民的飲水困難,還整治和硬化了部分農村公路,極大地改善了白馬村的面貌。
3、提高了貧困群眾的素質,改變了群眾的精神面貌。各級幫扶單位和幫扶干部都把提高貧困群眾素質、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一抓教育。通過改善辦學條件,結對幫扶和扶持失學兒童入學等途徑,提高了貧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據不完全統計,“十五”期間各級定點扶貧單位共援建中小學校153所,受益兒童達34000多人。二抓培訓。扶貧工作組成員和幫扶干部結合新技術的推廣和主導產業的開發,對貧困群眾進行大力培訓,使多數人掌握了一至多門生產技能,并積極參與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組織工作,幫助他們外出務工就業增收。市委組織部在余干縣瑞洪鎮神口村開展幫扶工作中,在村里著力推進富腦工程,利用農民文化夜校等載體,為村民傳授文化、科技知識,不斷提高其文化素質,并舉辦了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幫助貧困戶掌握脫貧致富的實用技術。在提高普通群眾素質的同時,還組織了村干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致富能手和有脫貧潛力的貧困戶到浙江金華、紹興等地學習參觀,讓他們感受經濟發達地區干部群眾解放思想的氣魄、搶抓機遇的意識、艱苦奮斗的精神和開拓市場的闖勁,使貧困群眾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勞動致富的觀念深入人心。
二、社會扶貧中存在的問題
1、幫扶面受到限制。有些縣扶貧開發重點村多,但幫扶單位有限,不能全面覆蓋。例如,余干縣共有57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但只有省財政廳、省公安廳等5個省直單位和市委組織部、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等3個市直單位在該縣掛鉤幫扶,覆蓋率為14%,有近86%的村子沒有受惠,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雖然都安排了縣級單位,但幫扶力度十分有限。
2;幫扶力度不平衡。在幫扶工作中,由于幫扶單位自身條件的不同或對扶貧幫困認識的不同,幫扶工作力度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據鄱陽縣的資料,2005年省直單位投入的幫扶資金約為153萬元,市直單位14.48萬元,縣級單位僅為34.9萬元。而所幫扶的單位中縣級單位占了大多數。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貧困村之間的貧富差別。
3、部分幫扶單位、幫扶干部積極性不高。多數幫扶單位能夠想盡辦法給所幫扶的村籌措發展資金。這樣作短期尤可,時間一長,感到力不從心。特別是對于自身力量較差的單位而言,往往會造成巨大壓力,甚至會產生厭倦和抵觸情緒。
4、幫扶對象存在依賴思想。在干部幫扶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救濟式扶貧,對貧困戶給一些錢了事,從而造成了幫扶對象產生了等、靠、要的信賴思想。這樣不但不利于被幫扶對象自力更生精神的培養,而且幫扶單位也感到力不從心,甚至產生畏懼心理。
5、管理體制和機制不完善。一是目前部門之間的幫扶工作的綜合協調不夠,還沒有進行整合形成有效合力,從而造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現象。二是獎懲措施尚不明確,單位和干部的積極性難以被最大限度的調動。
三、今后搞好社會扶貧的建議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扶貧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社會扶貧是一項長期的政治任務。各級領導要以高度的政治熱情和責任心勇于承擔和完成社會扶貧任務。
參加社會扶貧的各單位領導應把扶貧幫困列人工作議事日程,層層建立目標責任制,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領導班子應關心和支持參加扶貧的同志,對工作中的問題,要及時研究解決。
2、健全機構,強化管理。首先要加強社會扶貧機構自身的建設。各級扶貧辦應有分管社會扶貧的常設機構和固定人員,改善工作條件,使其發揮組織協調、督促檢查的職能;其次,各參扶單位應有專門的人員分管扶貧工作,對參加扶貧人員要在政治上、生活上給予關懷。第三,做好扶貧工作組的組建和調整工作。一是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選定參扶單位,個別確有困難的單位可以不予安排;二是扶貧工作組的組建應做到行政、企業、事業單位相互搭配,以形成優勢互補,適當照顧行政隸屬關系以便于組織調度;三是加強重點縣的幫扶力量。重點縣扶貧任務重,幫扶力量相對薄弱;四是進一步發揮民營企業的作用,民營企業是幾年來崛起的一支生力軍,極有實力,而且有相當多的民營企業家來自農村或在農村生活過,對農民有較深的感情,有富裕后回報農村的愿望,關鍵是要正確引導好。
3、完善機制,大力宣傳。一是應將幫扶工作作為各級黨委、政府考核單位領導政績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考驗鍛煉干部重要途徑,扶貧任務完成情況與領導的任命、干部的提拔相聯系。二是實行嚴明的獎罰制度,提高獎勵等,改進評獎辦法。對完不成任務或無故不到位的單位,黨委、政府應予通報批評。三是加大宣傳力度。號召新聞單位開展新聞扶貧,對社會扶貧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典型經驗,應組織力量集中宣傳報道;辦好干部扶貧幫困聯系戶工作簡報,以便及時互通情報,交流經驗。
4、理順關系,加強協調。必須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和聯系,統籌安排和調度人員,統一獎勵辦法,統一生活補助標準,以便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共同為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