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戶聯保、小額貸款、國債購買、過期罰息等詞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中。然而在廣大農村,金融的發展依然處于困境,探其根源,農民金融知識的匱乏無疑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針對此問題,我們利用寒假時間對河北省邯鄲地區磁縣某村進行了農村金融知識普及狀況專項調查,并結合相關資料進行分析,力求探索出一條在農村普及金融知識的新思路,為支持“三農”進一步掃清障礙。
農民金融知識普及的現狀分析
本次專項調查共發出問卷50份,收回50份,調查對象涵蓋了從18周歲~55周歲之間的專職務農和外出打工的農民,從調查表的分析我們發現:
一是金融基本常識貧乏。調查發現,當前尚有36%的農民完全不能或不能準確識別假幣;46%的農民不知道存單丟失后如何掛失以保護自己的合法財產;54的農民連存取款憑條都不能正確填寫。儲蓄品種主要了解活期和定期,對于電子匯兌、銀行信用卡、證券、股市等更是知之甚少。
二是農民理財能力普遍低下。調查發現94%的農民不知道如何選擇最佳的存款方式,72%的農民不了解信用卡的功能,60%的農民不會使用ATM取款機,92%的農民不了解銀行匯票、轉帳支票等金融工具,98%的人不知道什么是電子貨幣,這種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的狀況必然阻礙新金融業務在農村的推廣和發展。
三是金融觀念淡薄。許多農戶對金融政策一問三不知,或答非所問,其中84%的農民不知道信貸、結算、利率等方面的政策與法規方面的知識。84%的農民沒有買過保險,主要是對保險知之甚微,缺乏足夠的信任,同時也缺乏資金,沒有購買能力。
四是借錢的渠道主要在民間。在有借貸意向的農戶,有6%的農戶準備向信用社貸款,有82%的農戶傾向于親友間的無息借款,而準備采取民間有息借貸形式的僅占2%。存錢的主要用途:32%為子女上學、30%為子女婚嫁、18%為養老,其他占20%。
五是農民對信用社及其新業務缺乏了解。調查中絕大部分農民只知道信用社經營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且以吸收存款為主;只有4%的農民對信用社提供的小額農貸有所了解。98%的農民對新金融業務及產品完全不了解,只有2%的農民對網上銀行、轉賬、結算等業務有所了解,這部分人以外出打工青年人居多,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了新金融業務帶來的方便、快捷。大部分農民不了解農村信用社新業務、新產品的開展狀況,只有16%的表示信用社通常以鄉鎮為主采用業務單頁、標語、利息公開欄等宣傳其業務。
六是農民金融服務需求不足。在調查中,26%的農戶希望得到貸款服務,74%的農戶沒有考慮過貸款服務,很多農民認為金融離自己很遙遠,自己也從來沒有考慮過想了解什么,絕大部分農民對金融服務知之甚少,根本談不上想得到哪些金融服務。只有少部分人想進一步了解銀行的存貸款利息以及國家在對農民貸款問題上的相關政策;大約2%的青年農民對股票知識感興趣。
七是金融知識來源中正規渠道少。有10%的農戶從信用社處獲得金融知識,6%的農戶從電視獲得,10%的農戶從報紙得,54%的農戶從村中消息靈通人士之處獲得,20%的農戶從其他途徑得到。從調查中發現,農戶希望金融知識下鄉,通過有組織的正規渠道獲得金融知識,如村里廣播定時宣講、選調部分農戶代表有組織地學習等。
農民金融知識普及的政策建議
1、發揮政府在培育農民金融意識方面的職能作用。一是各級地方政府干部要帶頭多學一點金融知識,為農民金融意識的提高做出表率。同時應加大金融市場開放度,鼓勵農民靠錢賺錢,靠智慧賺錢,靠健全的金融意識和巧妙的金融運作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村資本的逐利功能,以最終實現個人財富和社會財富的同步可持續增長。二是要強化新聞媒體對金融的宣傳。特別是金融新業務、新工具、新政策的出臺,一定要加大媒體宣傳力度,讓全社會各個層面的機構、公眾都知曉。要讓農民群眾懂得掌握經濟知識,樹立金融法制意識和信用觀念,關系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因此,要教育農民群眾都來學習金融知識,知法守法,誠實守信,維護金融,搞好農村生產和生活。政府若不承擔和強化這一職能,出現“政府缺位”,其他非制度性金融文化就會來補位,從而導致非金融市場與組織的猖獗。這不僅不能節約交易費用,還會引起社會的不穩定。
2、發揮金融部門的主體作用,加強自我推銷。一是農村正規金融部門應切實承擔起普及金融知識的責任,利用自己的人才、網點優勢,主動深入農村,走進千家萬戶,幫助農民了解金融知識,徹底改變坐等農民上門的做法。加大農村金融知識力度,真正成為黨的金融政策宣傳在農村的前沿陣地。把金融政策等有關金融知識傳到千家萬戶,豐富服務內涵,擴大農村金融機構、特別是信用社的知度。二是要加強干部職工金融知識培訓,讓職工對金融知識做到心里知道,口上能道,行動上做到,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村信用社職工走村串戶的金融宣傳優勢,使黨的金融政策,特別是農村金融政策深入人心。三是農村金融機構可通過擺攤宣傳,設點講解,散發傳單、農村板報、公布咨詢熱線等開展面對面的宣傳;還可借助電視字幕、報刊雜志、新聞媒體等各種載體大肆宣傳,不遺余力地在農村形成宣傳、學習金融知識的良好氛圍,通過豐富農民的金融知識促進農民增收;還可以采取靈活的策略和多種形式,可以像辦夜校,辦文字掃盲班那樣,劃分地區,逐次推進金融知識宣傳工作,可以結合當前農村開展的信用工程建設工作把金融知識、金融法規、信用金融融匯起來,讓農民群眾多了解,多掌握,多受教育,提高農民的金融意識。四是要加強農民培訓,通過集中授課、咨詢服務等形式,有針對性地講解有關問題,讓農民掌握各種金融業務的操辦方法,運作特點,幫助農民學會運用金融理財、聚財、生財,使農民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從而在金融服務業眾多的產品和提供商中做出正確選擇。五是要不失時機地在農村開展金融打假活動,利用現身說法,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金融觀,自覺同各種金融違法行為作斗爭,凈化農村金融市場。
3、發揮在校大學生的積極作用。金融知識的普及是經濟知識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標志,也是推動時代進步的一種知識力量。鑒于農村金融知識的匱乏,應該調動在校大學生積極性,一是組織金融專業大學生開展“送金融下鄉”活動。發揮金融學專業大學生的專業優勢,充分利用假期社會實踐這一平臺,推動金融下鄉,為金融知識在農村的進一步普及發揮作用。要大學生把在校期間學到的與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金融知識分層次、有重點地講解給農民,使之對金融有較清晰的認識和客觀的把握,揭開金融的神秘面紗,從而使農民走出“金融遙不可及”、“金融貴族化”的思想誤區。二是來自農村的金融專業學生以基層農村金融機構為依托在當地實習。這一方面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農民在金融需求方面存在的實質性問題,并在專業人員幫助下有針對性地為農民答疑解惑,并給予相應的指導,進一步提高農民運用金融的水平,增強農民脫貧致富的能力,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學生在實際業務活動中深化對書本知識的理解。三是對金融違法、犯罪案例進行分析,使農民充分認識到金融是一把“雙刃劍”,在運用金融享受金融服務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一定要充分了解金融法規,加強風險防范意識。四是金融學專業大學生更要有主人翁意識,以主人翁的姿態關注當代金融的發展,把金融知識的推廣尤其是在廣大農村的普及當作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努力促進科學知識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在更廣泛的范圍內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