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力量,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這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明確的首要問題。
任何一場人類社會發展的變革,都有兩個最基本的問題,即為了誰,依靠誰。認識清楚這兩個問題,是保證變革正確方向,變革成功的前提。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新的歷史階段,我國經濟社會進人了重要戰略機遇期。從國力上看,我國已經具備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各種條件,包括經濟的快速增長、國家政治的穩定。抓住這個機遇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偉大旗幟,堅持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分地認識廣大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地調動廣大農民進行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使我國的廣袤農村建設得更美,使廣大的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小康,實現共同富裕。
充分認識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必須把農民真正擺到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位置上。什么是主體位置,主體位置就是本質的位置,通俗地說,就是主要的位置,主人的位置。農業的發展依靠誰,依靠農民,農村的繁榮依靠誰,依靠農民,農民的富裕依靠誰,還是農民。農民的這個主體地位,是由客觀存在決定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因此,我們說廣大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并不是由我們主觀上說是就是的,這是客觀的存在,是客觀規律決定的。問題是,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要防止下車伊始,咿·哩哇啦,指揮倜儻,把自己當作了新農村建設的主人,而沒有尊重廣大農民的主體地位的情況。黨中央提出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是集中了廣大農民的意愿的,我們各級黨政以及部門,就應該在引導,幫助上下功夫,明確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鼓勵農民“自己的事業自己創,自己的家園自己建”,充分地把蘊藏在廣大農民中的聰明智慧和積極性調動起來,使廣大農民明確認識自己主體、主人的位置,積極投身于新農村建設之中去。
充分認識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必須正確處理引導和尊重農民意愿的關系。尊重農民的意愿,就是尊重農民。新農村建設不是簡單地蓋幾幢新房就了事的,這其中有農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黨的建設等等多個方面的建設。新農村的“新”字,是宏觀的、綜合性的、發展的要求。從根本上說,新農村的目標,就是廣大農民追求的幸福目標。具體到一個鄉、一個村、每戶農家、每個農民,目標和要求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的存在是因為各種客觀條件和基礎差別形成的。我們講尊重農民的意愿,一個層面是所有農民的意愿,一個層面是加強對農民的引導,不是去做群眾的尾巴,是要正確處理好引導幫助和尊重農民意愿的關系。新農村中的五大建設是相互聯系的,而具體一個地方的農民意愿則無不包含在這五大建設之中。孰先孰后,孰輕孰重,這就需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看農民的意愿是怎樣的,分清哪些事情要努力幫助農民解決好,哪一些要納入規劃逐步解決,哪一些要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認識。通過引導和實踐,把黨和國家的宏觀要求和農民的具體意愿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
充分認識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必須正確處理發揮農民積極性和幫助支持的關系。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沒有農民積極投入到新農村建設當中去,新農村就不可能建成。但是單有農民的積極性還不夠,全國上下各行各業都應圍繞黨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目標,找準自己的位置,為新農村建設作貢獻。現在中央已經采取了許多政策,引導和幫助農民進行新農村建設,作為農民來說,應該抓住這個機遇,發展自己,富裕自己。沒有農民的參與與投入,新農村建設難以實現,但僅靠農民自身的力量,新農村建設則難以全面實現。因此,必須正確處理發揮農民積極性和黨委、政府及各行各業幫助農民的關系,舉全國之力,形成幫助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氛圍,把主觀和客觀的優勢聚變成整個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動力,使新農村建設真正成為促進我國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的偉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