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嶺村位于安福縣西北部的一個偏僻的深山老林區,平均海拔1000m以上,地處萍鄉市的蓮花縣、蘆溪縣,吉安市的安福縣三縣交界處,距這三個縣的縣城均有80—100公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這里的老百姓也就特別貧窮,全村共有174戶,617人,其中貧困人口就占80%,耕地面積310畝,人均0.5畝,其中“望天丘”占70%以上,全年種一季水稻,口糧難以自給。
過去的大嶺,山高路陡,交通閉塞,土地貧瘠,“燈不明,路難行,水奇缺”。可謂“窮山惡水”。盡管山里人生性勤勞,長年累月,“面朝黃土背朝天”,在那人均只有半畝貧瘠的土地上辛勤勞作,卻一直解決不了溫飽問題,長期過著“紅薯當主糧、雞鴨換油鹽”的生活,由于地處偏僻,信息不通、電燈不通、公路不通、電話不通、電視不通,生產生活條件極差,水稻種植由于山高水冷、溫差大、光照短,還常遭野豬侵害,糧食產量低,一年所種的糧食只能解決半年的口糧,旱作物只能種點紅署、蘿卜沒有經濟效益,群眾的生活水平極低,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靠賣點筍干。據統計200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500元,由于窮,大部分青年到了結婚年齡成不了家,據了解一個600多人的村,已到結婚年齡而未娶媳婦的就有近100人。有一個叫“塔木板”的村小組大齡青年就有30多人,因為窮,沒有錢娶媳婦,全村有20%左右的大齡青年分別到鄰縣的蓮花、蘆溪當倒插門女婿或去當兒子。2000年該村有一個男青年到廣東打工與一位四川女青年相愛,并打算當年年底回家完婚,但到大嶺一看,女青年掉頭就走了,這一走就失去了聯系。大嶺村的女青年外出打工絕大多數不愿在當地找婆家,三組有一個叫賀蘭的姑娘打工前在父母壓力下與當地一名男青年訂了婚,打工2年后在廣東與當地一名青年結了婚,像這種情況不在少數,四里八鄉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錢不借大嶺人,有女不嫁大嶺郎”。由于居住在深山老林,沒有公路,全村80歲以上的老人沒有見過汽車,更不要說乘坐過汽車,不知電視是個什么樣,國家改革開放多年了,有些老人還以為偉大領袖毛主席還健在。
筆者下鄉回來與朋友談起這件事,朋友還難以置信,筆者未去前,也不相信,改革開放這么多樣,居然還有這么窮的地方,但事實確實如此。為了從根本上改變大嶺村的貧窮落后的面貌,2001年被確定為“十五”期間省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經過四年來的艱苦努力,大嶺村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基本告別了貧窮。
如今的大嶺村,山上木竹郁郁蔥蔥,村民建房整齊有序,新修的公路直通家門 文章編號;1005—7544(2006)03—018—01口,新架的電線開通了,多數人家安裝了電話,大部分農戶有了電視,可接收幾十套節目,絕大多數群眾過上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近2年來全村有20個農戶購買了摩托車,條件好的購買了農運車跑運輸,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山里的婦女也愛打扮了,也穿上連衣裙了。當夜幕降臨,老百姓家燈火輝煌時,當群眾坐車行駛在寬敞的公路上時,當老百姓拿起電話機與外界通話時,當全家人坐在一起觀看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時,大嶺村群眾都會發自肺腑地說:感謝共產黨,感謝人民政府……
大嶺村變化來之不易,村黨支部書記賀勝生說、為了全村用上電燈,縣扶貧辦投資20多萬元,定點扶貧單位縣水務局贊助4.5萬元,群眾戶均350元出資,群眾義務投工投勞5000個工日;為了早日通公路,縣扶貧辦投資18,萬元,定點扶貧單位4萬元,農產戶均出資250元,群眾義務投工投勞12000個工日,終于在2年內解決了制約全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大嶺村的人窮怕了,所以要做的事太多了,通路、通電二件大事解決了,接著解決通電話問題,在不到半年時間,通過多方支持,硬是接通了電話,目前的大嶺村與山外平原鄉村沒有什么兩樣,到了夏天平原鄉村還不如大嶺村涼爽呢!
大嶺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了,經濟效益也就來了,全村1.5萬畝毛竹林郁郁蔥蔥,也就是“白花花的銀子”,今年就有廣東、浙江老板前來洽談毛竹生意,有談毛竹加工項目的,有購買原竹的,有想搞聯營的。村里還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宜春、萍鄉的老板多次來大嶺察看洽談,年底有望開采;來村洽談,搞小水電站的老板絡繹不絕……可以說大嶺村人丁興旺起來了,相信不久大嶺村將變為富裕村和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