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華縣華城鎮城鎮村,有一個村里組織的慈善會,這是梅州市第一個村級慈善會。一年來,籌集46萬多元,其中用于扶貧濟困和公益事業的資金近10萬元,深受村民贊揚。
管理規范 慈善公開
城鎮村慈善會是2004年10月成立的,他們以“患難與共,扶貧濟困”為宗旨。為使慈善活動規范化,村委會制定了慈善會章程和基金管理辦法,把村委會一樓作為慈善會的會址,設立了慈善公開欄,將捐款和發放救濟情況全部公布上墻。慈善會制定了捐款登記本、捐物登記本、申請濟困登記本、濟困情況登記本四個本子。村民捐款、捐物和濟困發放情況全部登記在冊,需要救助的村民可在本子填寫申請,便可領到救濟款物。村委會還出版了《城鎮村簡訊》,將慈善會捐款、捐物和發放情況編印在簡訊上,發給每一戶村民,還分別寄給熱心慈善的外出鄉賢。村慈善會雖小,但有場地、有牌子、有章程,還有基金管理辦法。由于慈善會管理規范,又能為民辦實事,所以村民涌躍捐款捐物。
扶貧濟困 敬老助殘
城鎮村有人口2229人,是貧困地區。面對村里的困難群體,慈善會鼎立相助。今年春節前夕,慈善會籌資2000多元,為村里33戶貧困戶每戶送上25公斤大米或5公斤食油和一袋蘋果,為他們解決了春荒燃眉之急。還為全村270多位70歲以上老人每人送上一袋蘋果、一袋餅干、二條毛巾,表示慈善會對老人的關心。近年來,他們為全村五保戶、特困戶、低保對象發放大米共7500斤,花生油1000多斤。一年來,慈善會出資為全村貧困戶、殘疾人參加了2005年縣農村合作醫療,又出資為全村100%的農村人口參加了2006年縣農村合作醫療。還為村里7戶特困戶因病住院和2個患尿毒癥的村民給予醫療補助,還為在報紙上求助的一位患病中學老師捐款。一項扶貧濟困的愛心行動,溫暖著村民的心。
崇文重教 資助困難學子
城鎮村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慈善會成立以來,積極為山區貧困學校捐款捐物,資助貧困學生上學。去年慈善會為本村城鎮小學教師送上獎教獎學金1600元,辦公凳20張,作業本2000本和筆記本、鋼筆等一批獎勵品。還為其他學校捐贈作業本8000本,圓珠筆1040支,60套校服,30個書包和文具、書籍一批,價值2000多元。還對本村6名貧困學生每人補助500元以上。特困戶李洪梅的女兒李瓊芳2002年考上梅縣憲梓中學后上不起學,村干部捐款1100元供她上學。2005年她考上大學后,慈善會為其捐資500元。為使她能上得起大學,慈善會為她的學費多方奔走。為她爭取了縣卓定華獎學金5000元,還以慈善會名義從鎮政府、民政辦、村教育基金會等單位爭取1000多元,還動員村民和其親友幫助,終于使其解決了上學費用。為幫助更多的貧困學子能夠上得起學,慈善會還發動村民捐資教育基金36萬元,為崇文重教和扶助貧困學子提供了一個平臺。由于重視教育,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全村有294名大學生被全國各大院校錄取。2005年該村43人參加高考,就有42人中榜,是該村自全國恢復高考以來“命中率”最高的一年。為此,城鎮村被譽為“秀才村”。
熱心公益事業 為村民辦實事
慈善會成立以來,積極為村民辦實事。去年該村籌集4萬多元,改建了一棟三層樓集慈善會、村委會、老人活動中心及圖書室于一體的樓房。村圖書室藏書就有近10萬冊,每天到慈善會和活動中心看書、看報和娛樂的村民川流不息,成為村民學習和休閑的好去處。村委會還籌資50多萬元,打通了4條村道,還安裝了50多盞路燈,使城鎮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村民都說:“我們村里的慈善會是真心為民解困,為村民辦實事的慈善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