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5日,重慶市政府首次評選的“十大杰出專業技術人才”揭榜,段永國作為區縣惟一代表入圍。這個幾十年來一直在田坎上跑的人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45歲的段永國,中等身材,敦厚結實,黝黑的臉龐上,一對炯炯有神的眼睛閃耀著堅毅的光芒。
他的人生,和水稻密不可分。
一
“遠看像要飯的,近看似挑炭的,仔細一問原來是種子站的?!边@是1982年從四川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分配到忠縣種子站后,段永國聽到的一段順口溜。
本希望讀了大學能跳出“農門”、去條件優越的科研院所工作的段永國,也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現實:派駐鄉村轉田坎,搞雜交稻制種。
站在田坎上,段永國的心中難免有一種無奈的悲涼。
然而,這年仲夏發生的一件事,改變了他對工作的看法。一天,段永國在永豐鎮牌坊村七組遇見了農民楊貴華。楊貴華站在田坎上淚水漣漣,眼巴巴地望著田里越長越縮的秧苗,束手無策??礂钯F華失魂落魄的樣子,段永國主動走到他的田坎上對他說:“你這個秧苗是缺鋅坐蔸,完全可以治的,怕啥子?”說完,就叫楊貴華去買鋅肥混沙撒施。
楊貴華抱著一絲希望按他的“單方”去做。沒多久,秧苗奇跡般地長了起來。楊貴華感激不盡,煮了一大碗荷包蛋送到又來田坎上轉的段永國手中:“要不是你,我一家六口今年啷個辦喲!”
段永國心頭一熱,涌出了熱淚。他的心靈受到了震撼。從此,段永國丟掉了轉田坎“不光彩”的想法,深深地愛上了這一行,以致他的同學們要他到成都和當時的萬縣市工作,他都未動心。
有了這樣的心境,段永國下地就精神多了,一到田間心情就激動,見到農民不會的,他就主動去幫忙。
農民楊大明,過去制種畝產只有幾十斤,段永國便教他如何觀察父母本的發育過程,教他怎樣灌水施肥。楊大明慢慢明白種田還有這么多奧秘,從此扭住段永國不放,由“科盲”逐漸變成了“明白人”。在段永國的影響下,楊大明還把兒子送進了萬州農業學校。
段永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當地農民把有關種子站的那句話改了:“遠看像種田的,近看還是種田的,仔細問原來是傳播科技幫助農民找錢的?!?/p>
二
“要在雜交稻制種生產和技術研究上有所突破,必須付出難以想象的辛勤和汗水?!倍斡绹选半s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的這句話記到了自己的心上。
人生就如水稻,三分秧苗,七分管理才會有十分的收成。栽植了一顆為民的秧苗后,段永國的心頭開始想到要如何把它育好,并讓它豐收。
1984年開始,段永國作為技術骨干在全縣鋪開水稻制種工作,他每年要指導一線技術員完成1000多畝水稻制種任務。
沒有科研所的條件和設施,段永國的試驗場地就在農戶的田里。試驗和生產指導,都正值酷暑,必須頭頂烈日在稻田里進行。為了獲取科學的數據,他在田邊一蹲就是一整天,一干就是一個夏天。每天觀察100多穗,記載上千個數據,汗水、泥水浸泡一身,多年來一直如此。身上曬得黝黑,皮膚脫了一層又一層,儼然像個“非洲人”。
跟隨他多年也學農的王剛講到他們相處的歲月,異常感慨地說:“我曬太陽曬不過段永國,熬夜、挨餓同樣也不及他。他干起工作來就玩命?!?/p>
一次,為了觀察不同地點的母本的異交能力,段永國與王剛一道,在一塊田里搞完試驗已是上午11點半,因試驗的需要,必須馬上趕到離此地約5公里外的田塊進行觀察記載。由于交通不便,他們顧不上吃午飯,頭頂烈日,步行到試驗地點,在驕陽下開展試驗,地氣烤得人喘不過氣來,汗水一個勁兒地往眼里鉆,一個同事因失水虛脫,段永國請人送走同事后,自己在又饑又渴中一直堅持干到下午4點。入夜,他又在潮濕陰暗的土房里,忍受著夏日的悶熱和肆虐的蚊蟲,整理歸納試驗數據,推演試驗結果,寫研究論文。
三
段永國除了在田間能“武”而外,他還是一個能“文”的秀才。在23年的文武之道中,他的人生早已有了農人撻谷一樣收獲的喜悅。1990年至今,他主研的“超級稻三圍立體強化栽培技術”成果,使雜交稻單產突破1000公斤,生產示范突破825公斤,將雜交稻生產推上了一個新臺階。1992年至今,他解決了高溫伏旱區制種生產中的難題,使制種單產從139公斤提高到263.4公斤,推廣可創純利2.1億元,建立了一套高產穩產的技術體系。
59歲的老農葉云感嘆地說:“他一來就和我們同吃同住,做起活來從不叫苦叫累!”農民易大華家有10口人,原來很窮,住著土墻草房,在段永國的指導下,學會了雜交稻制種技術,靠這項技術,易大華家脫了貧,茅草房變成了磚瓦房……
他首創的“引進、試驗、示范、試制”同步進行的研究方法,不僅縮短研究時間2—3年,而且引進篩選出適于全市種植的系列新組合,實現了雜交稻組合的第三次更新,推廣可創純利5.5億元,獲重慶市1998年度科技進步三等獎。
妻子說,老段得這些獎不容易,完全是犧牲陪家人的時間去鉆研的呀!
有一年,段永國妻子和女兒生病了,躺在家里無人照料,而段永國正在田里做試驗離不開身,待把試驗做完了趕回家,一向懂事的女兒卻在病中出起了爸爸的“言語”:“難道我們還不如你田里那幾顆秧苗重要?”
段永國淚流無言,是呀!這么多年來他是在用另一種收獲來回報對妻子和女兒的愛。
1988—1991年,他主研完成了雜交水稻再生制種技術研究課題。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國家專利,被編入《水稻異交栽培學》。
1988—1992年,他主研完成了雜交稻制種高產穩產新技術研究課題,10多項研究成果編入《水稻異交栽培學》。該成果被莊巧生、袁隆平、閔紹楷、周開達等10多位專家評價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為高產制種理論和新技術體系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貢獻,豐富了我國的作物異交理論”。全國推廣應用800多萬畝,新增純收益8億多元。199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雜交稻再生制種技術研究獲國家專利。在搞好生產、科研的同時,他還積極撰寫論著。參加編寫專著《水稻異交栽培學》,在國家和省級刊物上發表文章13篇,多篇論文獲獎,2篇獲國際優秀論文獎。
下鄉駐點23年,他先后24次被忠縣縣委、縣政府及上級業務部門評為“先進工作者”;1997年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999年榮獲首屆振興重慶杰出貢獻獎;2000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并被國家人事部、農業部記一等功。
多年來,被人們稱為忠縣“袁隆平”的段永國,常年奔波在鄉下、田間,他把自己的心血和愛都奉獻給了水稻,他用忠誠和汗水耕耘著充滿希望的水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