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是咱們的家呀,走遍山村合作忙,父老鄉親來攜手,合作道路多寬廣,富裕和諧是目標,鄉村充滿新希望……”前年6月30日上午,重慶綦江縣石角鎮豐巖村一農家院壩,傳來一陣歌聲。雖然調子有些不合,唱得也不整齊,但歌聲充滿激情。在《合作社是咱們的家》的社歌聲中,這個“民辦民管民受益”的農民自助合作經濟組織——豐巖綜合經濟合作社破殼而出。
“歪”種子、高價格……小生產面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單打獨斗的鄉親們更多的是無奈
說起豐巖合作社這個“新生兒”,48歲的理事會主任劉萬倫有說不完的話。
“一家一戶時,我們經常吃市場的虧。”劉萬倫說,5年前,他從石角場鎮上買回1.5公斤包谷種子,攤販說是優良品種,產量大,結籽多,顆粒飽滿。劉萬倫滿懷希望地春種、夏管,辛苦了大半年。到了秋收時節,高高的苞谷桿上稀疏地結著幾個苞谷,掰開外衣,里面是“癩子的腦殼——沒得好多搞頭”。這一季下來,劉萬倫包谷減產八成。吃了虧的劉萬倫想找攤販理論,可攤販“連影子都不見了”。
“我所在的村就有70多家農戶像劉萬倫一樣,遭受了劣質包谷種的坑害,總計下來,全村減收糧食5萬多公斤。”豐巖村五組組長左天法說。
除了遇到“歪”種子,鄉親們在購買化肥、農藥等農用物資時,也常常受中間商層層盤剝,最后買到手時,價格也比市場的正規價高出了10%左右。一年下來,每畝地就得多承擔少則幾十元,多則一二百元的生產成本。
既然作為“弱者”的單個農戶很難與市場抗衡,那就應該把農民組織起來,走新型合作化道路——豐巖綜合經濟合作社就這樣應時而生
吃了那么多的“啞巴虧”,讓劉萬倫萌發了一個念頭:能不能把相對弱小的鄉親們聯合起來,共同抵御市場風險?
讓念頭變成現實的,是一次偶然的閱讀。劉萬倫有讀書看報的習慣,2004年4月,他在《中國改革》雜志“農村版”上,看到了“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有一則招生簡章。簡章里對參加者的要求是,有志于農村發展致富、改變農村貧窮落后面貌的人。
這份簡章讓他如獲至寶,先前的念頭一下子被激活了。
他把報名表剪下來,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填好后寄了出去。不久,學院通知他去北京上課。劉萬倫想都沒想,借起錢就走。
剛開始,劉萬倫對學校很有些不解,因為這個學校有個奇怪的規定:農民讀書免費吃住,但是你要是只讀三兩天就走,那就得付錢,能住下來學習,反而不要錢。
劉萬倫清楚地記得第一堂課是一位專家講的中央1號文件,他結合農村實際把枯燥的文件講得深入淺出。就是這一課,深深打動了劉萬倫,他決心留下來好好學習。
他至今還記得學院院長、中國農村問題著名學者溫鐵軍的一番話: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20多年來,農村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面對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的今天,單個的農戶已很難與市場抗衡,已成為市場條件下的“弱者”。怎么辦,一個可行的辦法就是把農民組織起來,走新型的合作化道路。
“溫院長算是講到我的心坎上了。”劉萬倫說,“我的心頭一下子亮堂起來,我決心在豐巖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半個月后,劉萬倫回到了豐巖,他按照學院教的方法,在當地村民中開展宣傳。
他首先找到一些思想解放、有一定認識能力和文化水平的人,通過擺龍門陣的形式,給他們講建立合作社的好處以及自己的設想。想不到幾天下來,就有近10個村民贊同了他的主張。這給了劉萬倫很大的信心,他又發動這些骨干四處宣傳。
經過一個多月的動員和籌備,2004年6月30日,“豐巖綜合經濟合作社”在合唱聲中正式成立了。
成立的當天,36戶申請入社家庭的代表在登記表冊上鄭重地按下了手印。然后,他們討論了合作社的《章程》,并按照《章程》的規定選出了5名理事、3名監事,并制定了嚴格的財務管理等規章制度,劉萬倫被選為理事會主任。
賺了400元錢帶給鄉親們不小的喜悅,但收獲的豈止是400元……
2004年8月31日,在當地政府和農經部門的支持下,豐巖綜合經濟合作社在工商局順利注冊為股份合作制企業。
走過一年多的路,到2005年底,這個合作社已吸納社員140余戶,除本村外,還吸收了其他村鎮的農民,其中還包括劉萬倫在內的8名黨員。入社村民中,參股股東已有90余戶,入股股金2.7萬元。到2005年12月,合作社贏利400元。
雖然贏利不大,但這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帶給我們的絕不是區區的400元錢,它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
啟示一:豐巖合作社按照市場化運作,不僅提高了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而且很好地解決了家庭經營“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
合作社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回”的原則,是一個完全的互助互利的經濟組織,每位社員入社時需繳納10元錢入會費,如果繳納股金,每股100元,年底可參與分紅。這樣,弱勢的村民們就結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人人都發自內心地關心合作社的發展。
聯合起來的農民,從一家一戶分散進入市場購買生產資料,變為整體進入市場,通過“統購統銷”等方式,鍛煉和提高了農民在市場中的交易、談判等能力。不少村民都說,不管是會員還是非會員,他們都愿意在豐巖合作社購貨,價格便宜,從來沒遇到過“歪”貨。目前,合作社已跟當地最大的一家農資公司簽訂了200多噸肥料的銷售協議。
啟示二:豐巖合作社除了發展經濟,還加強農民自身教育,直接服務農民、教育農民,提高農民素質。
為實現自我教育,豐巖合作社辦起了圖書館,現已有農業科技類書籍400多冊,會員、非會員都可以免費借閱。2005年10月中旬,合作社還搞了一次集中培訓。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及重慶的專家學者,為100多名社員和10多名來自外地的農民講授了農村金融以及種養方面的知識和技術。
今年,合作社打算建一個便民服務小組,把具有維修家電、家具、農具技術的人員組織起來,常年開展上門便民服務。除此以外,他們還準備采購樂器,組建一個田間文藝宣傳隊,為村民們帶去歡樂。
啟示三:豐巖合作社實實在在惠民,對村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對于推進村制改革有著標本性的意義。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在合作社辦公室和銷售門市的墻壁上,到處都有這樣的標語。以往通過行政村要求村民做的事往往做不了,而合作社一提出來社員就自愿做了,政府沒錢投入的事,社員不用動員就自己掏錢干了。
去年,附近一所學校修建圍墻后,孩子們上學得多繞10多分鐘的路程,有的甚至涉水過河。為此,合作社通過決定,由社員們集資6000元,新修了一條江邊利民路。2004年年終,合作社就對10多戶社員家庭中80歲以上老人、軍屬和五保戶、特困戶進行了慰問,并送了年貨。平時,社員的家庭成員有人得了重病,合作社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也要給予一定的扶助。
豐巖村村民劉年忠長年在外打工,2005年上半年偶然回家時,聽村民說起了合作社的事兒。通過與劉萬倫的交流,他加入了合作社。他說,是合作社的民主氛圍吸引了他。
雖然豐巖合作社目前還很弱小,但它畢竟代表著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方向,我們充滿希望地看到,星星之火,必將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