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容整潔,就是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使農村的發展得到合理規劃。
從抓清潔燃料入手,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在渝北,有個——
房前屋后,翠竹掩映,雞犬相聞;籬笆內,臘梅點綴其間,不時有受驚的鳥兒“吱兒——”地從林間飛向藍天……走在渝北區雙龍湖街道鹿山村的水泥道上,仿佛走進一幅美麗的鄉村生態畫卷。
可幾年前,這里還是“雞狗滿地跑,污水四處流,晴天一身灰,落雨泥成糟”,怎么短短的幾年里就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呢?
“這全靠‘一建帶三改’給我們帶來了福氣喲!”鹿山村黨支部書記敬遠雄實話實說。什么是“一建帶三改”?敬遠雄脫口而出:“一建就是建沼氣池,三改就是改廁、改廚、改圈。”
3年前,村里決定修建沼氣池時,當時村民們不知道沼氣是什么,到底有什么用,加上每家每戶還要出一部分資金,因此,村民們大多不愿意建沼氣池,任憑村干部們說破了嘴皮也無濟于事。
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村支兩委研究決定,村干部和種養大戶先帶頭建沼氣池,給村民們做示范,讓他們看看實實在在的效果。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建起沼氣池的干部和種養大戶紛紛說好,他們給群眾算了一筆細賬:每口沼氣池使用一年可節省4噸柴禾,這樣就保護了5畝樹木,可少花30個勞動力,少用12包化肥和12瓶煤氣,可節省2500元錢。
看著沼氣池有這么多的好處,村民們紛紛建起了沼氣池。
村民代真福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沼氣爐,為上小學的兒子做早餐。“用沼氣做飯,既快又方便,比燒柴不知強了多少倍。”代真福指著寬敞明亮的廚房高興地說。
目前像代真福這樣自建有沼氣池,用上沼氣的農戶在鹿山村已占到了近80%,不久,全村的生活燃料將全部實現清潔化。
走在鹿山村的街道上,只見路面平整干凈,供村民休閑小憩的亭、橋、凳、廊等設施一應俱全,仿佛走進了一座小城市。
一提到家門口那條干凈整潔的水泥路,村民劉朝惠立馬就打開了話匣子:“以前這條路喲,各家的雞鴨滿路跑,晴天臭氣熏天,蒼蠅蚊子滿天飛,雨天深一腳淺一腳,整條路就成了糞水池。現在好了,雞鴨不再敞放了,各家各戶用上了垃圾桶、垃圾袋,房前屋后都干凈了,路也整潔了。”
近幾年,鹿山村先后籌集資金1500余萬元,建起專用垃圾站2座、污水處理池1座、公用垃圾桶25個、標準公廁3座。全村改廚、改廁、改圈的覆蓋面達到了100%。
“有了硬件還不行,軟件也要跟上,不然陋習就會死灰復燃。”村委會主任王明友告訴筆者,為了提高村民素質,村里在農民科技書屋里專門開設了“素質學校”,免費對村民進行環境保護、文明禮儀培訓,村里還給各家各戶發放了《文明禮儀手冊》。
隨著村民素質及環境設施的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在街上,一名正在掃落葉的大媽告訴筆者:“環境美化了,以前隨隨便便的日子還真過不慣了。‘垃圾要入桶,糞便要處理,污水要凈化,秸稈要利用,生產要標準,管理要長效’,這些,都成為了村民的自覺行動。”
近些年來,鹿山村以“一建帶三改”為突破口,既節約了資源,凈化了環境,又促進了生態觀光農業的發展。光是利用沼氣池尾料改土建園,全村就建成了總面積達4200余畝的桃、梨、梅、竹、菊等九大觀賞園,還配套建成了350畝的鹿山花卉大觀園。
優美的生態環境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近百家各具特色、典雅別致的“農家樂”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每年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此摘果垂釣,休閑娛樂。
如今的鹿山,春天桃花盛開、梨花綻放;夏日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秋季碩果累累,遍地金黃;寒冬梅花怒放,四溢飄香。擁有“全國精神文明示范村”、“全國農業旅游示范村”、“國家農業AA級旅游景區”等金字招牌的鹿山村,正以如畫的美景迎接八方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