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江津市針對農民辦事難、行路難、看病難、增收難、調解難等“五難”的實際,市級部門、鎮(街)、村(居)三級聯動選派“五員”,初步建立起幫扶群眾,促進農村長治久安、和諧發展的長效機制。
便民機制——全程代辦員,化解群眾“辦事難”。一是搭建服務“平臺”,建立集中代辦服務機制。市里建立起三級服務網絡,全面推行“進一道門、辦一切事”的“一站式”服務,設立了380余個全程代辦點,讓群眾辦事不出村。二是建立擇優選派機制。市委選派57名專職代辦員到行政服務中心工作;鎮(街)選派120余名機關干部擔當全程代辦員;在村落實以村干部為主體的兼職代辦員600余名。三是建立規范化代辦服務機制。制定了嚴格的考核制度,規范代辦員行為,按照“專人、定時、限期、免費”原則,實行為民辦事“五公開”。
利民機制——村道協管員,化解群眾“行路難”。一是村道管理協會化。協會領導機構中,既有退休老干部,也有村民代表,各村有分會,村民自己推選負責人。鎮(街)選派3-5名干部進協會擔任村道協管員,負責做好規劃、技術指導、質量監督等工作,并溝通協調協會、群眾、政府之間的關系。二是建立村道資金籌集社會化機制。通過“三個一點”(政府補一點、協會籌一點、社會捐一點)的辦法籌資籌勞,改變以前資金短缺、渠道單一的窘況。三是建立公路維護專職化機制。農村公路建設工程的招標、財務等交給農民自己管,使其變得更加透明,公路養護等難題也迎刃而解。這些機制的建立,使鄉村公路不斷向院壩延伸,村民行路不再難。
惠民機制——醫保推廣員,化解群眾“就醫難”。各鎮(街)在機關、衛生院、各村醫療點和村組干部中選派了新型醫療保障推廣員750余人,大力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了“一人有病千家幫,每年10元保健康”。對村級醫療網點重新規劃布局,保證每村有定點門診,每鎮(街)有定點住院醫院,讓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鎮”。
富民機制——助農工作員,化解群眾“增收難”。全市從市級部門選派了86名助農工作員進駐26個鎮(街),鎮(街)機關選派300余名助農工作員到村,建立起對口幫扶制度、實用技術人才培養制度,培育特色農業,實現助農增收。全市培育農業示范園區、基地100余個,建花椒、柑橘、中藥材等專業合作社300余個,帶動60余萬人致富。
順民機制——綜治特派員,化解群眾“調解難”。選派27名綜治特派員聯系鎮(街),各鎮(街)在機關干部中選派355名綜治特派員聯系各村(居),同時以派出所和鎮(街)安全穩定辦公室、綜治特派員和警民聯系點、村組構建“三級”防控網絡。綜治特派員采取上門談心、思想引導、村民互動參與等方式對突發事件、糾紛進行現場調解控制,力求“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選派“五員”,化解“五難”,產生了良好的效應。一是黨員作風有了明顯轉變。廣大黨員干部在群眾監督和為民服務中,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政治思想教育,改變了過去軟、懶、散、混的狀況,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明顯增強。二是黨群干群關系更加融洽。“五員”深入基層送政策、法規,送致富信息、項目,化解糾紛,解決矛盾,幫助農村弱勢群體,樣樣看得見摸得著,使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干群糾紛大為減少。三是促進了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助農工作員走村串戶幫助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尋找致富門路,帶動60%的農戶進行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都市農業、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帶初具規模。去年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29.24億元,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74元,增收240元,增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