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某某,中共黨員,1996年至今任某區居委會三組組長。2004年3月,某集團公司征用秦某某所在居委會三組土地。同年4月17日,居委會三組經區國土分局安置辦向某集團公司申報了60人的安置名單,其中李某、趙某、張某、王某四人屬于居委會三組這宗征地的安置對象。4月21日,秦某某將居委會三組集體資金74920元分給了李、趙、張、王四人(按某集團公司支付每人終身生活費4330元、生產安置費14400元,共18730元的標準)。4月25日,秦某某瞞著居民小組、居委會,以李某、趙某、張某、王某四人名義與某集團公司簽訂了“土地工現金安置協議”,從該集團公司領取了四人終身安置費和生活費共計74920元的現金支票。秦某某領取該支票后未交該組出納入賬,自己保存。
此后,秦某某的女婿高某、侄媳婦劉某某、親家何某某和陳某某按照秦的交代,于2004年5月至6月分別將各自戶口從別處遷入秦某某所在的某居委會三組。按照該區政府1999年制定的《征地補償辦法》等有關文件規定,四人均不屬于該宗征地安置對象。2004年5月19日、24日和6月27日,秦某某以所在居委會三組的名義分別與自己的女婿高某、侄媳婦劉某某、親家何某某、陳某某簽訂了“征地一次性領取貨幣終身安置費協議書”后,用其在某集團公司以李某、趙某、張某、王某四人名義領取的安置補償費支付給高某、劉某某、何某某、陳某某四人。每人生產安置費14400元、終身生活費4330元,共支付四人74920元。
對秦某某的上述行為應如何定性,存在兩種分歧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秦某某利用經管、保存小組集體資金的職務之便,以將資金非法轉歸私有為目的,采取弄虛作假等手段掩人耳目,使親屬獲利,侵犯了集體財產所有權,其行為符合職務侵占的構成要件,應按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處分條例》)第98條的規定,按職務侵占定性處理。
另一種意見認為,秦某某的行為雖然給集體財產造成損失,但是他自己未獲此款,不符合職務侵占將本單位資金“非法占為己有”的要求,因而其行為不構成職務侵占,而屬于濫用職權,應按《處分條例》第127條的規定,按失職行為定性處理。
我們認為,本案中秦某某的行為構成職務侵占,主要理由如下:
從秦某某的身份來看,符合職務侵占行為的主體要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6月18日《關于村民小組組長利用職務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財物行為如何定性問題的批復》的有關司法解釋,秦某某作為某居委會三組組長,符合職務侵占的主體身份要求。
從秦某某行為的后果來看,侵犯了集體資金所有權。本案中,秦某某先是將居委會三組74920元集體資金分給李某、趙某、張某、王某四人,但卻未將隨后私自以四人名義領的安置費交該組出納入賬,而是以看似合法的名義分配給了不符合征地條件的四名親屬,最終造成居委會小組74920元集體資金流失的后果,侵犯了本單位財產所有權。
從秦某某的手段及其目的來看,符合“非法占為己有”的本質。秦某某本人雖然未獲得非法利益,但那只是資金的去向問題,不影響其行為的職務侵占性質。據此,職務侵占中“非法占為己有”的“己有”不宜簡單理解為僅指本人所有,而應理解為相對于單位所有的非法轉歸自己或第三者所有。此外,從司法實踐來看,對職務侵占罪“非法占為己有”的認定也并不局限于轉歸個人所有,同樣包括轉歸第三者所有。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秦某某的行為符合職務侵占的構成要件,應認定為職務侵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