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強和完善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
我市廣大農村村民的民主意識正在逐步增強,讓我們走進江津,去聽聽——
元旦前,江津市珞璜鎮合解村,一張圓桌邊,一群人正在熱火朝天地開會。
“現在,村(居)合并后,我們合解村地盤大了,新成立的村黨委,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比以前更多。今天,我們召集大伙兒開會,共同商量決定我們村的大事。”合解村黨委書記莊太前首先發言。
“按老規矩,首先,由村兩委提出議題,進行討論,再由村代會成員表決,如果計票數達到90%,就通過。然后,由我們村委會去落實。”新當選的村委會主任張乾華接著發言。
“下面,我們進行第一項議題……”
這是合解村2005年的第54次“圓桌會議”。
“哪些人能夠參加‘圓桌會議’呢?”面對筆者的疑問,村黨委書記莊太前說:“村黨委成員、黨支部成員、村委會成員、村民代表會推出的代表以及部分列席村民。”
“‘圓桌會議’怎樣議事?”“黨委把關和引導,村代會做主,村委會辦事。為了使會議達到實實在在的效果,我們還有村務公開、一事一議、民主理財等系列制度措施予以保障。”莊太前回答道。
“圓桌會議”真的能發揚民主嗎?
前年6月,福建老板林天專擬在該村六組建一個建材廠,村兩委都支持,但部分村民不同意,于是這件事搬上了“圓桌會議”。
會場上,雙方擺出了各自的理由。
“我們村集體經濟還單薄,能多引進企業,集體有了資金,就能夠改善村里基礎設施條件,鄉親們還可以就地打工掙錢,增加收入。”村兩委會成員拋出初衷。
“占了田土,雖然有補償標準,夠吃夠喝,但是,萬一廠子垮了,我們啷個辦?”村民代表會成員、60歲的梁光明等人提出質疑。
議題被卡住了,眼看著好不容易引來的項目要泡湯,村兩委會在“圓桌會議”上亮出底牌:“如果企業垮了,我們還可以收回土地租給其他企業。退一萬步說,受損失了,村兩委會還有企業的保證金,一定向占地鄉親賠償。如果不相信,我們愿意寫書面承諾書。”
在向占地村民分別寫下書面承諾書后,議題終于通過了。
而今,一些被占地的村民成為了“兩棲人”:在廠子里打工,月收入600多元;回家后種田搞副業。“青年壯年在外打工,老弱病殘在家種田”現象在該村已經大為減少。目前,該村已經成功引進企業17家,轉移富余勞動力700多人。
還有一次,讓村民集資1元錢硬化路面的議題被村代會否決了。
事情是這樣的:村里部分道路路面,夏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群眾要求把路面整好的呼聲很高。
“建議每個村民集資1元錢,用于硬化路面。”“圓桌會議”上,兩委會提出了議題。這時,村代會成員卻發話了:“你們這是攤派,我們絕對不同意。我們要行使否決權!”經過一番爭執,表決時,村民代表大多投了反對票,議題被否決了。
“雖然議題被否決了,但這條路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必須得硬化。”莊太前說。最后,村兩委會采取村民自愿的方式籌措了資金,硬化了路面,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老問題。
為了讓村干部和村民心中都“亮堂”,每次“圓桌會議”召開后,村委會執行的事項都要反映在村務公開欄上,并定期張貼各事項經費使用情況,讓村民隨看隨查。
而監督資金使用,村、組都有民主理財小組,小組成員由3—5名村民代表組成,村代會對理財小組進行民主監督管理。村兩委會成員不在理財小組成員之列。兩委會不理財,只管服務。按規定,村里100元以內開支就要由理財小組集體研究決定。遇到大的開支,就要由兩委會和村代會開會商議決定。
一次,該村在農網改造中用了6000多元,結果理財小組在審定時發現有1000多元資金不知用到哪里去了,理財小組成員和村民代表不認賬,認為開支不當。結果,經辦人只好自己掏腰包,賠付了1000多元錢。
合解村的“圓桌會議”,使村務管理達到了民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化解了諸多的矛盾和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