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歲尾,備受國人關注的傳世瑰寶十二生肖牛、虎、猴、豬四銅首來三峽博物館展出,引起重慶各界人士的極大興趣,紛紛前往觀看。觀者看見一尊尊色澤深沉、內蘊精光、精致細密的用紅銅制作的難得的藝術杰作,連連稱絕。在人們由衷的贊嘆聲中,也有些議論頗有意味:有的說它精美絕倫,有的說它價值連城,更多的則是關心它是怎么“回家”的。
據介紹,此四銅首與其他八銅首原一塊兒置放在圓明園海景堂噴泉旁,于1860年被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劫去。2000年5月,北京保利集團花3000萬港幣從海外拍得其中的牛、虎、猴三銅首;2003年,愛國人士何鴻又購得豬銅首捐贈。四銅首來重慶展出前,曾先后在北京、上海、大連、廣州、深圳、香港等20多個城市展出,在全國興起的收藏熱中添了一把愛國情愫之火。
四國寶來渝展出,一方面讓重慶人親眼目睹了當年(乾隆)盛世的皇家氣派;另一方面也讓我們重溫了當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國寶被劫的屈辱和又“回家”的慶幸,真是百感交集。
由四銅首“回家”引起的收藏國寶熱在全國蔓延開來:從2002年起,有關部門動用國家重點文物專項經費,花幾千萬元,使流失海外的《研山銘》、《孔子弟子像》、《錢境塘藏歷代名人書札》等國寶“回家”;同時,國家新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法》,允許民間購買、拍賣、流通文物,“藏寶于民”,四國寶的“回家”,就是來自民間的力量和體現政策的例證。還有,中央電視臺開設“藝術品投資”、“鑒寶”等節目,網絡上也有《收藏》、《淘寶》等網頁,各地方媒體的適時報道,以及藝術品市場、拍賣公司屢創新高……一時間,鑒寶識寶,藏品展示,名家評說,價值競猜,搞得熱熱鬧鬧,使全國的文物收藏愛好者迅速增至數千萬人之眾。最近,央視在全國開展“民間尋寶活動”,作為今年春節晚會的展示節目,重慶意外地有15件價值連城的藏品進京“趕考”,最終竟有兩件重慶玉器(明代螭龍雙耳玉杯、明代羊脂玉合環三繩鐲)入圍全國33強,據說,價值百萬的明代螭龍雙耳玉杯是我市長壽一陳姓先生幾年前花兩萬元在渝中區一露天古玩市場購得的。
文物是一個國家悠久歷史的見證,是一個民族古老文明的形象載體,也是聯系歷史與現實的血脈。文物的流失就是民族血脈的流失。因此,我們收藏文物,就是收藏歷史,延續血脈。而現今的收藏熱,正生逢其時,因為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文明,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輝煌燦爛的文化得以延續至今,不能因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屈辱,因為貧窮,因為落后,而讓中國的上百萬件文物流落他鄉(據悉,我國有167萬件文物收藏于世界47個國家的200多個博物館),因而,我們有義務使其“回家”。最根本的是,我們現在有了“文物回流”的物質基礎——文物流通遵循“財往旺處走”的規律。
戰亂儲黃金,盛世藏文物。收藏文物就是收藏盛世。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年來黨和政府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路線方針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連年保持高增長率,社會穩定,國強民富,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有雅興和閑錢投入收藏——這本身就是一種太平盛世的景象和標志。這不,截至2005年1月,我國共從海外拍得回流文物近4萬件,就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