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轄以來,重慶農業農村經濟邁上了新的臺階,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重慶農村建設與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在全國處于中下水平,2004年全市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僅為10.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約10個百分點,而按照新農村建設的20字目標要求,差距更大、欠賬更多。
從“生產發展”要求看,目前重慶的農村經濟還是典型的糧豬型傳統經濟結構。種植業和養殖業比重高達95%以上,具有強勁支撐作用和拉動力的二、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落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強,農產品商品化率只有5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勞動生產率低,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人均創造的增加值為4960元,僅相當于非農業從業人員的18.8%。
從“生活寬裕”要求看,2004年重慶農民人均純收入僅2535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01元,全市城鄉居民收入之比達3.6:1,收入水平明顯偏低,且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高達5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8.8個百分點,自我積累和發展能力十分薄弱;全市城市人口人均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是鄉村人口的8.5倍,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差距懸殊。同時,目前全市還有65萬多絕對貧困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
從“鄉風文明”要求看,由于收入水平不高,消費層次較低,農村居民人均用于教育、娛樂、文化等消費開支不到200元,只相當于城市居民的16.6%;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5年,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
從“村容整潔”要求看,多數村莊的規劃建設和日常管理,以及公共設施的配套建設,都還處于較低的層次。村容不整、村貌不新,與城鎮化發展要求不相適應;不少農村居民住房設計粗放、建設粗糙,形不美觀、住不舒適,而且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的“臟、亂、差”問題十分突出。
從“管理民主”要求看,目前農村既存在著民主管理制度貫徹落實不到位,忽視農民選舉權、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受益權等民主權利的問題,又存在著農民自身民主意識淡薄,忽視權益保護,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氛圍不濃的問題。
展望未來,任重道遠。結合重慶實際,筆者以為推進全市新農村建設,應著重抓好以下關鍵環節和重點工作。
完善一個機制——深入完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機制。
化解我市二元結構的矛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克服體制、機制和政策缺陷,合理調整城鄉關系、工農關系,盡快構建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使城市和農村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建立地位平等、互補互促、協調發展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
堅持一個方針——認真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
建設新農村,須盡快改變廣大農村在資源配置與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財政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逐步使農民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差別不大的公共服務。要在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的基礎上,繼續開辟新的財政支農途徑,不斷擴大政府支農的規模和力度,并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農措施規范化、制度化。要進一步調整工作思路,端正工作態度,在制定發展規劃、提出政策措施、安排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時,應更多地向農村傾斜。
突出一個中心——始終突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
新農村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生產發展為首要任務,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努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推動農業長期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快速發展。要堅持“三百”促“三化”、“三化”促“三農”的基本思路,加快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不斷調整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廣泛拓展農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間。要按照現代農業的要求,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加快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促進農業增長方式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生產經營體制,鼓勵和支持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發展,培育多種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不斷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優化一個條件——堅持優化基礎設施平臺條件。
充分認識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調整投資方向和結構,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加大農村公共設施的投入,重點抓好鄉村道路、農田水利、潔凈能源、郵電通信、生態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承接城市輻射帶動、推進農村加快發展的公共設施平臺。
圍繞一個根本——緊緊圍繞培育新型農民這個根本。
把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當作一項根本性和戰略性措施來抓,通過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生產經營能力,為改變鄉村落后面貌、推進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盡快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制度,真正讓所有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以上。進一步完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大力實施以農村適用技術、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有針對性地舉辦各類職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和水平。大力發展農村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豐富農村文體活動,努力營造新一代農民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抓好一個規劃——切實抓好新農村建設規劃。
規劃先行,試點示范,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逐步推進。要按照立足實際、尊重民意,因地制宜、適度超前,以人為本、文明和諧的原則,對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公共設施建設、村莊建設布局、農房圈舍建設等進行科學合理規劃,有效避免無序發展、低水平發展和浪費式建設、破壞式建設。村鎮建設規劃一定要體現時代特征,融入先進理念,既要注重美觀,充分體現出地方特色和地域風情,又要注重實用,充分考慮房舍大小高低、內部布局結構,以及采光、保暖、通風等細節;既要適度超前,充分預見未來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社會發展的變化趨勢,又要注重節約,倍加珍惜土地,節省材料和能源。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只要我們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堅持不懈、求真務實,我們就有理由相信,當年孟浩然筆下的田園美景,就一定能夠再現在我們的面前;重慶新農村建設的宏偉藍圖,就一定能夠變成美好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