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市小城鎮垃圾處理水平一直較低,絕大部分小城鎮連一個正規的垃圾堆場都沒有,垃圾亂倒亂放或填溝、填坑,使河流沿岸成了天然的垃圾堆放場。這種傳統的垃圾消納傾倒方式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服務于當代,貽害于子孫”的“污染物轉移”方式。垃圾的露天簡易堆放對土壤、河流、地下水、空氣等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潛在的深層危害。
目前,小城鎮垃圾對環境的污染仍在加劇,未能處理的垃圾堆放存量越來越多。據權威數據,一個小城鎮平均年排放垃圾達400-500噸,這使得不少小城鎮實際上已經處于垃圾的包圍之中,導致了土地被侵占,農田被破壞,空氣、水體被污染,垃圾成為流行性疾病的傳染源。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大致有,政府重視不夠、監督管理薄弱、專項資金緊張、收運設施嚴重不足,等等。
重慶地處三峽庫區上游,眾多小城鎮的垃圾處理對庫區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此,筆者建議,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小城鎮的垃圾處理問題,在垃圾污染嚴重、同時又有經濟條件的小城鎮立即著手建設垃圾處理站,條件差的地方先行選擇試點,及時就地處理垃圾,還當地居民一個清潔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
首先,應給予小城鎮垃圾處理以相應的地方法規支持。各地政府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和《城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因地制宜出臺一些鼓勵垃圾處理的地方性規范,制定“鎮規民約”,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建立環保監督、衛生管理機構。實施“合理收費,多方融資,有償服務”的經濟政策,從保護資源和環境出發,建立強制性和義務性的再生利用廢品制度,實現垃圾的減量化。認真落實“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借鑒沿海發達地區的經驗,采取“專業管理,社會化服務”的模式,保證垃圾處理的持續性發展。
其次,積極擴大垃圾處理的經費來源渠道、創新經營方式。在垃圾站的建設投資上,目前各地主要有政府撥款、政府和民間企業共同投資,民間企業投資者經營、民間企業直接投資建設三種融資方式,我市的各個小城鎮可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采用這幾種方式,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垃圾站的運行費用可由小城鎮各單位、團體、工商戶和居民繳納垃圾處理費來解決。在垃圾站的運營方式和處理費用上,可將運營權交給投資人,讓投資人經營管理,充分體現“誰投資,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
第三,垃圾處理應追求環保效益的最大化。小城鎮垃圾的特點是量相對小和可回收利用物較少,小城鎮的垃圾處理應以投資省、工藝成熟達標、節能節耗、操作簡單為原則。小城鎮垃圾處理站可采用“垃圾分揀——回收可利用物——垃圾堆肥——篩上物焚燒”的綜合工藝。將收集到處理站的垃圾按類分揀,有毒有害垃圾不能進入堆肥區,直接進入焚燒區,廢紙、玻璃、金屬、塑料、橡膠等可回收物進入廢品區,爛蔬菜瓜果等有機物和易碎無機物進入堆肥區。回收的可利用物經消毒后交廢品回收公司,從而可增加垃圾處理收入經費,節省管理開支。垃圾堆肥處理通過發酵滅殺病菌、病毒、寄生蟲等,將垃圾處理成有機肥料或土壤改良劑,還原于大自然,既可以節約大量土地,減少二次污染,又可獲得一定經濟效益。這樣處理垃圾體現了效益最大化原則,是真正地把垃圾作為了一種資源來加以利用。
小城鎮垃圾處理站建設投產后,能完全消納所排放的生活垃圾,除掉社會公害,杜絕白色污染。大量使用垃圾處置后的有機肥料,能改良土壤,將垃圾還原于大自然,保持生態平衡。這樣,不僅還給了居民一個清潔、健康的生產生活環境,同時也為促進鄉鎮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