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主持:沈寧
《做教師的人》(Teacher Man),斯克萊布內(Scribner)出版公司出版,2005年11月出版,272頁,亞馬遜網站零售價:16.38美元。
我出國之前,在國內教過高中。后來在美國的大學教育研究院讀過博士班,也在美國若干學校做過教員,還做過一陣小學校長,所以對教師有相當的感情。我自己寫作出版過兩本關于美國學校教育的書,多年來一直在美國的華文報紙上寫有關教育主題的專欄。
但是去年底,我讀到佛朗克·邁克科特(Frank McCourt)的新著《做教師的人》(Teacher Man),受到很大的感動,認為應該介紹到中國去,讓父老鄉親們看看美國人是怎么做教師的。此書是作者一個三卷本回憶錄系列作品的一部,最好的一部。而邁克科特的前兩部個人回憶錄,一部曾獲得普利策文學獎,另外一部曾被好萊塢搬上銀幕。
邁克科特從1958年開始擔任紐約市公立學區一所中學的教員。美國大都會城市公立學區的學校,學生質量和教學品質通常都比較差,而紐約市公立學區的學校,又是差中的最差。邁克科特在第一節課上,就為了管理教室的原因與一個學生分食三明治,從而成為引發一場斗爭的導火索。幾分鐘后,校長就沖進教室,同邁克科特發生爭執。這就是邁克科特三十年教室職業的開端。
全書第一頁這樣開始:“他們來了。而我還沒有準備好。我怎么可能準備好呢?我是一個新教師,而且是在工作中學習。第一天,我差一點被開除,因為我吃了學生的三明治。第二天我差一點被開除,因為我對學生們講自己和一頭羊的友情。除此之外,我的整個教師生涯,就再無任何新奇可言了。我自己都很奇怪,我好像并不屬于教師這個職業,可是我居然在講臺上度過了那么多的年頭。”
他說,面對許多整日憂心忡忡的學生,他非常理解他們是在怎樣一種艱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因為他自己的童年就充滿了不幸。邁克科特出生于愛爾蘭一個十分窮困的天主教徒家庭,童年生活異常痛苦。14歲就不得不離開學校找工作求生。他19歲的時候,兩手空空,移民到美國。他這樣寫道:“做教師?我從來沒有夢想過,我居然能夠在這個世界上升到如此高度。”
剛到美國,正在窮困潦倒一籌莫展的時候,亞洲爆發了韓戰,于是邁克科特馬上應征入伍,因此獲得軍隊發放的教育補助,得以在紐約大學讀書和畢業。邁克科特猶豫了好幾年才最后決定到紐約市公立學區做教員,那不是一個容易的工作。在那之后,他也曾不止一次,打算離開紐約公立學校學區,甚至離開教育工作。
是什么把邁克科特留在了紐約公立學校的教室里三十年,并且讓他寫出了三本書呢?據他自己說,那就是他與自己的學生們所分享的種種故事。那些故事不僅僅鼓舞了學生們,而且也鼓舞了他自己。他寫道,我并不是在教授,我只是在向學生們講述故事。我講述幾乎一切,只要那些故事能夠讓學生們保持安靜,坐在他們的座位上,我就會講。他們以為我在講課,我以為我是在講課。可是事實上,我是一直在學習。
他確實是在學習,而且學得很出色。或許他講的那些故事,真的引發學生們去尋找他們自己的生活故事。或者是學生們的故事,刺激了邁克科特先生,使他下定決心,要把這些被社會拋棄了的可憐孩子們從絕望中拯救出來。在美國,課堂現實是需要不斷創新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積極性,傳授學生必要的知識,都是對教師很大的挑戰。
今年76歲的邁克科特先生說,他必須找到自己的方法,在課堂教授學生。他知道不能對學生們干巴巴地講語法,生硬地讓孩子們背誦一大堆枯燥的教條。我想,在邁克科特看來,那么做不算是教學,那是敷衍。教師的工作,是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學生只會背誦而不會思想,將來會一事無成。數理化文史哲,都是一樣。邁克科特先生怎么進行課題教授呢?他講故事。
邁克科特第一天走進教室介紹自己的時候,給學生們講他怎樣在愛爾蘭度過苦難的童年。然后,他要求學生們寫下各人自己的童年故事。他發現,用講故事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安靜下來,聽他講話,而且拉近了他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們愿意按照他的要求做事。從此之后,他便每天在課題里講故事,講了三十年。他講生活故事、歷史故事,講各種各樣的故事,一方面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傳授了必要的知識,一方面也啟發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他給學生講的故事,有些確實發生過,有些是他根據課程需要而編造的。
邁克科特說他曾經讓學生們互相寫一篇訃告。這可以讓他們去思考人生的價值,各人的長短,也啟發孩子們認識到,人是相互平等的。孩子們寫的是對方怎么死的,有的遇到火災,有的碰上水禍,有的跳樓,落在下面陽臺的鐵欄桿上。就是這樣一類的故事,構成了此書,其中深刻的社會文化涵義,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我想,我們的中小學教師,若能夠領會掌握其中的百分之一思考和技巧,就能成為學生們最愛戴的人。
就像許多電影戲劇所描述的那樣,英雄人物的個人生活往往是很不幸的。邁克科特先生在學校里獲得崇高聲譽的同時,他的家庭破碎了。他非常愛的女兒死了,他的妻子同他離了婚。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從童年到后來,邁克科特先生似乎始終在不斷地尋找,與他的學生們一起,尋找“我是誰”的答案,尋找自我存在的價值。因此,邁克科特先生像普通人一樣缺乏足夠的自信,所以他在課堂里的每一個成功,對他來說就很重要,也帶給他很多的快樂。
幸運的是,邁克科特先生后來調任一所紐約市最優秀的公立學校。那里的學生不再都是出身貧窮家庭對學習毫無興趣的孩子,而有一些特別聰明特別好學的孩子。與這些學生們在一起的經歷,使得邁克科特先生不僅成為了一個杰出的教師,而且成為一個杰出的作家。他的書,與其說是描寫了他自己的教師生涯,不如說是受到一種特別的力量推動,要向世人們講述他所經歷過的生活本身。
邁克科特回憶說,在他教完最后一節課后,回到家坐在自己小小的公寓房間里,端著一杯酒,慢慢地喝著,回憶自己的一生。他感到滿意,他學習到了許多,他也貢獻了許多。他回憶在他整個教學生涯中,最不受歡迎的一節課是:他要求自己的學生想象,有一天他們從大學回到家,對他們的父母說:我決定了,我這一生,要做一個中學教師。當時課堂里爆發出一片吼聲,學生們都相信,幾乎沒有一個家長愿意聽到自己.的孩子講出這樣的話。對于邁克科特先生的這個回憶,我只能搖頭嘆息:今天的世界,真是不成樣子。
這里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邁克科特先生這樣生動而真實地講述他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故事,在獲得社會普遍贊賞的同時,也會有一些人,包括學生、家長以及學校同事們的不滿,其中原因不言而喻。邁克科特先生能夠接受這個現實,但是并不為了討好別人免于閑話而停筆。他說,到處都有人在講自己的生活故事,電視臺的談話節目都是講各人的生活故事。甚至那些烏七八糟的人,都在大言不慚的講他們那些骯臟不堪的故事,嘩眾取寵。為什么我們不來講講那些更正派更積極的生活故事呢。
據說,邁克科特開始是將《做教師的人》當作小說來寫的,后來他與《美國新聞周刊》的編輯談到他的打算,那編輯一聽就大叫起來:不要寫小說,寫回憶錄。于是他便重新改寫成回憶錄。我們真得感謝那個雜志編輯的慧眼。
我自己作為一個老教師,真誠地希望中國有哪個出版社能夠出版此書的中文譯本,我相信很多中國的學生、教師和家長都會喜歡讀。
《沃爾瑪效應》(The Wal-Mart Effect:How the World'S Most PowedulCompany Really Works and How lt's Transforming the American E-conomy),企鵝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全書共304頁,亞馬遜網站零售價25,95美.元。
近十年來,美國有許多作家都在試圖以沃爾瑪公司為主題,寫一本超級著作。從營業額、連鎖店的膨脹速度、雇員數量之大、經營商品之眾等很多方面,沃爾瑪都屬于美國最大的商業公司之一。所以,花費較大精力寫沃爾瑪的書是很值得的。
從1962年創辦以來,沃爾瑪連鎖店幾乎影響了美國的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全球數以億萬計的其他國家居民也受到它的影響。現在沃爾瑪連鎖店也進入了中國,顧客群體就更加龐大,而其對中國人生活方面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更是難以估計。
查爾斯費士曼(Charles Fishman)的新作《沃爾瑪效應》(The Wal-Mart Ef-fect),是有關沃爾瑪的超級著作,有美國評論家認為,至今為止,在內容詳盡和深度等方面,此書是同類主題著作中最優秀的一本。
說起來,中國人很難想象,如此之巨的沃爾瑪連鎖店,總部設在美國最小的城市之一:密蘇里州的哥倫比亞市。該地唯一能夠讓美國人記住的就是密蘇里新聞學院,美國最優秀的新聞學院。除此之外乏善可陳。我到那地方去過許多次,都沒有找到沃爾瑪公司總部,因為那座城市里沒有一棟高樓大廈,路人不知道哪條小街上的哪座三層小樓,會是沃爾瑪的公司總部。
沃爾瑪創辦人薩姆瓦爾頓,在這里高中畢業進人州立大學,所以就在當地創辦了·沃爾瑪連鎖店。這個富豪家族現在還有人居住在那座小城,其中一位公子就在密蘇里大學讀書,是該校大學籃球隊的隊員。我的女兒在密蘇里新聞學院讀書時報道過籃球賽,說他跟普通學生沒什么兩樣,根本看不出是富豪子弟。大概是家教嚴格,沒那種暴發戶的小家子氣。
就在這么一個小地方,這個不起眼的公司總部經營著全美國四千多家沃爾瑪連鎖店。據統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美國家庭,包括那些堅決不到沃爾瑪商店購物的美國人,都會在住家距離十五英里以內,發現某個讓一部分人喜歡,一部分人痛恨的沃爾瑪商店。在美國,沃爾瑪商店是貧窮的人才會光顧的,可到了中國,居然只在大都會里開設,而且多在最繁華的黃金地段,儼然成為有錢人的去處,這是美國人難以理解的。
費士曼的新作不管是支持沃爾瑪還是反對沃爾瑪的人都愿意閱讀,何以那么吸引讀者?
作者與許多以前在沃爾瑪工作過的人員交談,包括高級主管、商店鐘點工、供貨商,甚至競爭對手。沃爾瑪目前雇員達160萬之眾,但是根據公司章程,雇員是不允許同新聞記者們接觸的。所以本書作者便同那些已經退休或者離開沃爾瑪的前雇員們聯系,獲取可信的內部資料。
比如萊利·英格利史(Larty English),他14歲開始受雇于沃爾瑪,成為第二家沃爾瑪商店的店員。到20歲,英格利史成為第18家沃爾瑪商店的經理。他在沃爾瑪內部一級一級上升,最后在德克薩斯開設第512家商店,并且成為一周內銷售100萬美元的頭一家沃爾瑪商店。他現在57歲,跟本書作者交談時,并沒有打沃爾瑪的耳光,但還是提供了許多內幕資料,特別是該店何以能夠獲得幾乎所有商品的最低價格,又何以能用最廉價的商品和微笑來招待所有顧客。
書中另外一個訪談對象,是一個名叫福萊克的供貨商和他十幾歲的女兒。他們發明了一種煎火腿片的鍋,1995年被沃爾瑪購買。在此之前,福萊克是直接接受訂貨。很多家居雜志都贊揚其產品,購買者很多,他難以應付,于是接受了沃爾瑪的訂貨,頭一批為二十萬個。福萊克于是找到貸款,建立工廠,整個地改變了生活。福萊克堅決地抵抗沃爾瑪在降低價格方面的軟硬兼施,至目前似乎還算成功。但是他也擔心,如果有一天沃爾瑪突然終止訂貨,或者強迫降價,那么他一家除了破產,沒有第二條出路。
費士曼的這本著作里有很多相似的故事。許多供貨商都被沃爾瑪的訂貨套牢了,無法擺脫被沃爾瑪不斷壓價的命運。而經常的結果是,就算他們被壓榨到最低價格,仍然無法繼續生存,因為沃爾瑪能夠輕而易舉地把生產線遷到外國去,致使成千上萬美國工人失業。沃爾瑪所不斷追求的目標就是低價格,為此不惜一切手段。
在這部書里,作者費士曼一直在嘗試回答:沃爾瑪的所作所為,對于大多數美國消費者來說,是否有利?作者說他自己每去一次沃爾瑪,都會產生相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很滿意商店的廉價,另一方面他又為沃爾瑪商店所特有的那種氣氛而感到窒息。他經常問自己:我是否應該繼續到沃爾瑪去買東西?但很難確定正確的答案。這個問題是政治的,還是經濟的?是在道德層面上困惑,還是一個有關價值的問題?甚至就沃爾瑪連鎖店自身而言,是好還是壞?當我們作為消費者在沃爾瑪花錢的時候,我們是在幫助這個巨大的賺錢機器,幫助美國經濟,還是在因為幫助外國工廠里的廉價勞動力,而傷害美國工人。
被作者的問題引發,我想中國人也可以問問自己:我們到沃爾瑪購物,真的是在幫助中國經濟發展么?我們是在幫助中國工廠中的工人們,還是在鼓勵中國的富豪們,更多地雇用中小學年齡的童工,更殘酷地剝削打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