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2日,《工人日報》發表了題為《當代我國經濟學研究的十大轉變》的文章,署名馬丁。馬丁的真名是宋龍祥,南京大學哲學系青年講師。編發這篇稿子的是該報“社會之聲”欄目的責任編輯徐景春。
馬丁在文章中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經濟學研究的現狀和發展進行了概括,認為,在今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面臨的任務不再是批判舊的資本主義世界,而是面臨著建設社會主義新世界這一更艱巨的歷史任務。它必須把自己研究的重心放在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增加國民財富上”,“而這些在《資本論》或其他任何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是找不到現成答案的”?!耙虼?,中國經濟學家必須從馬克思主義的本本中走出來,在研究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時不應從書本教條出發,而應該從生動的事實出發,創立一門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科學”。文章還指出,政治經濟學不能成為現行經濟政策的附庸、傳聲筒和論證工具,只滿足于對現行政策進行注釋、闡述和論證,應該把經濟科學和經濟政策統一起來,經濟政策必須以經濟科學為基礎。對于西方經濟學,作者提出,當代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中的合理的、有價值的成分應該吸取,科學地批判、分析、借鑒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對于豐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建設社會主義,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公平地說,馬丁的文章談不上有什么理論深度。但是,由于文章抓住了經濟理論界一些敏感的新苗頭,所以在當年很有沖擊力。因此,文章發表后立即在經濟理論界、新聞出版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并驚動了中央高層,釀成了一個追溯改革開放的歷史不得不關注的事件——馬丁事件。
風波首先是由國外新聞機構引起的
馬丁文章一發表,《工人日報》社就接到日本《朝日新聞》、美聯社、南通社駐北京記者的電話,打聽馬丁的身份及文章發表的背景。一些在北京的理論工作者也來電話,對馬文褒貶不一。
外文版的《北京周報》將此文稍加修改后,12月10日在其英文版和日文版上刊登。雖然是摘登,但是《北京周報》對文章做了一些編輯工作,使之比《工人日報》的更嚴密了些。
12月11日,日本時事通訊社從北京發出長達800字的電訊。電訊中說:“馬丁先生在這篇文章中倡議:為了適應中國的經濟改革所面臨的任務,要明確指出《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已失去有效性,并大膽采用凱恩斯等西方近代經濟學的成果”。時事通訊社這篇報道,不少地方是記者對馬丁文章的曲解和主觀論斷。例如,馬丁的文章主張經濟科學研究要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而日本記者卻說馬丁主張“實行學術研究的自由化”,馬丁的文章明確指出,“當代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從本質上來說仍舊是庸俗的和非科學的”。但另一方面也指出,“過去只是注重批判它的庸俗性、辯護性和反動性,而忽視了它還有其實用性、合理性和科學性,”并在列舉了一些西方經濟學各派的研究成果后指出:“科學地批判、分析、借鑒這些成果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比毡居浾邊s斷章取義地說,馬丁的文章“高度評價了”西方近代經濟學的“實用性、合理性、科學性”,“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日本時事通訊社的電訊發出后,東京《朝日新聞》與《讀賣新聞》等就很快采用?!冻招侣劇?2月11日發表此消息時加上《<資本論>失去有效性,提倡現代經濟學理論成果》這樣的標題,還同時增加了一個近五百字的注,捕風捉影地說馬丁文章是“黨中央的主流派”,想要“試探國內的反響”。
如果以上只是對馬丁文章的報道的話(盡管報道有所歪曲),在12月19日紐約出版的中文報紙《中報》卻發表題為《揚棄學術功利主義——論中國對經濟學研究應有的態度》的社論,對馬丁文章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指摘馬丁文章認為《資本論》已失去了“有效性”和主張“大膽引進”凱恩斯理論。這篇文章明確注明“根據日本《讀賣新聞》12日報道”。
《中報》為了使這篇文章在中國國內產生影響,在發稿前就向新華社駐聯合國記者透露了這件事。于是,關于馬丁的文章開始“出口轉內銷”了。12月18日,新華社駐聯合國的記者發回了《中報》這篇批判文章。1986年1月25日出版的《紅旗》雜志內刊《理論交流》,以《紐約<中報>論我國的經濟學研究》為題,轉發了《中報》的社論。稍后,新華社的《參考資料》也予以轉發。
與此同時,《新華文摘》則從《工人日報》上全文轉載了馬丁的文章,更多的人開始關注起“馬丁”這個生疏的名字來。
國內一些刊物以訛傳訛
新華社的《參考資料》,是一份司局級干部能看到的內部刊物,每天上下午各一本?;蛟S為了引起更高層的重視,1986年2月21日,新華社編輯的一種級別很高的、供中央領導“內參”的《國內動態清樣》(主編喻權域),以《紐約<中報>批評我國某些經濟學家“食洋不化”,認為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有強大生命力》為題,加上前言,報道了《中報》的社論(第380期)。這樣,馬丁的文章就送到了中央領導人的案頭。
1986年3月4日,新華社的《經濟參考》又以《馬克思經濟學說有強大生命力——紐約<中報>批評我國某些經濟學家“食洋不化”》為題,對《中報》的社論作了公開報道。當時這家報紙發行八十多萬份,影響很大。《光明日報》社主辦的《文摘報》、上?!督夥湃請蟆飞缰鬓k的《報刊文摘》《理論信息報》等,對《經濟參考報》的這篇報道也都做了摘要轉載,從而使文章影響越來越大。
但是,不論是《紅旗》內刊《理論交流》,還是新華社的兩份內刊和一份公開刊物,在轉載紐約《中報》的文章時,不但都沒有想到要核對一下馬丁文章的原文,反而添加了帶有傾向性的標題或字眼。
比方說,新華社的《國內動態清樣》所加的標題:《紐約{申報)批評我國某些經濟學家“食洋不化”,認為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有強大生命力》。其實,紐約《中報》的社論中根本沒有認為“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有強大的生命力”一說,只是認為,“在社會科學的燭照下,現代西方的馬克思學派的理論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并又說,“任何經濟理論都沒有普遍的或恒久的‘有效性”’。《中報》恰恰主張今天中國大量引進西方哲學,“必須在‘縱’的方面對西方經濟學的源流作系統化研究”,“必須在‘橫’的方面結合正統資本主義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研究”,“才有可能依靠經濟理論的指引,去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的新世界”’。顯然,《國內動態清樣》不過是借《中報》社論,宣傳自己的傾向性罷了。
而新華社的《經濟參考》在轉載時,把《中報》指責馬丁文章時說的“該論文認為《資本論》不能提供解決今日問題的‘現成答案’,因此已失去‘有效性”’一句,改為“中國大陸有些經濟學家認為《資本論》……”把馬丁個人的觀點擴大為“有些經濟學家”,就成為經濟學界的一種傾向性意見了。聯系到當年的形勢,這顯然是有醉翁之意——意在提醒有關領導,經濟理論界又有自由化表現了。
3月20日出版的《光明日報》所屬的《文摘報》,在轉載馬丁的文章時,竟然把馬丁變成了“外國學者”。文章說:“外國學者指出,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已在十個領域發生了變化?!蔽恼掳疡R丁原文的第一個觀點:“從批判經濟學轉向建設經濟學”,改為“在《資本論》中無法找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現成答案”。這樣,摘文者就把馬丁原文中的十大轉變摘成了十一大轉變??墒?,為了改為十大轉變,其中第七個觀點出現了兩次。令人啼笑皆非。
兩個不同的渠道,使馬丁文章送達中央高層
馬丁的文章通過這樣的轉載,引起了高層的注意。
在1986年2月召開的一次企業管理會議上,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鄧力群對《工人日報》發表馬丁文章提出了批評,說這是“高層次的精神污染”,是“典型的資產階級自由化”。而送達中央領導案頭的《國內動態清樣》,也引起了關注:
1986年2月22日,薄一波(時任中顧委副主任——引者)批示說:“啟立同志(胡啟立,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引者)抽空一閱。是否請厚澤(朱厚澤,時任中宣部部長——引者)同志把各方議論綜合起來,研究一下。建議將馬丁文章和這篇清樣一起送中央政治局、書記處、中顧委常委一閱。此件閱后仍退我?!?/p>
2月23日,主管意識形態工作的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喬木批示說:“啟立同志:建議將此件印發中央參閱文件。原文所引工人日報文章,因住院不便查找,希中辦代查附后,但此件意義之重大遠超出一兩篇文章之上。當否,請酌定?!?/p>
2月24日,胡啟立批示說:“按喬木、一波同志批示辦?!?/p>
這幾個批示的意思有所不同。薄一波的批示很具體,中宣部很容易照辦。胡喬木的批示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但此件意義之重大遠超出一兩篇文章之上。”顯然,把馬丁的文章看得更嚴重一些了。
至此,馬丁的文章似有不斷升級之勢。但是,事態卻沒有進一步擴大。這得感謝從另一個渠道給中央送材料的秦柳方。
秦柳方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一位老資格研究員,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就是一位較有名氣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建國以后繼續從事經濟研究。進入八十年代,他對改革中不斷突破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理論一直抱批評態度,并認為這是經濟領域內的自由化,一直注意搜集這方面的材料。1986年2月,他給中央寫了報告,選了幾篇他認為是經濟理論研究領域有自由化觀點的文章附在后面,其中之一就是馬丁的文章。秦正是從新華社《參考資料》上收集到馬丁文章的。
秦柳方的報告打印后,分送胡喬木、鄧力群和胡繩等人。3月1日,胡喬木把這個材料批給了時任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和國務院主要領導人。他在批示中說:“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秦柳方同志日前寄來一信反映經濟理論的一些情況,作為一家之言,還值得看看,此件原已分送力群、胡繩同志,故不再報。原附件較多,從略?!?/p>
3月3日,國務院主要領導人對秦柳方的報告作了批示:“批判經濟理論上的自由化可要慎重,現在更需要的是大膽探索?!焙畋硎就狻S捎趦晌活I導人的干預,馬丁文章在高層引起的震動就此終結。
但是,新聞界和經濟學界卻依然余波震蕩。
新聞界的反響
前面說過,新華社兩份“內參”對馬丁文章的報道來源于《中報》,沒有核對原文,卻引起了高層的關注,這就讓發表原文的《工人日報》和忠實轉載原文的《北京周報》和《新華文摘》受到了很大的壓力——按新華社以訛傳訛的轉載,馬文如果有問題,首發和轉載馬文的報刊就要承擔責任。事實上,在馬丁文章紛紛揚揚之際,“大家都好似犯了什么重大的政治錯誤,感到很大的壓力”。多年以后,當時任人民出版社總編輯的張惠卿對此仍記憶猶新。他對筆者說:“那時正是大反所謂精神污染和資產階級自由化之際,我社也包括《新華文摘》不久前曾因其他問題受到過胡喬木的嚴厲批評剛剛平息下來,誰知又出來個‘馬丁事件”’。
因此,這幾家報刊覺得有責任、有義務要求新華社澄清事實。
《北京周報》兩次去信新華社,說明事實真相,要求予以更正。3月13日,又給中宣部外宣局呈上報告,說明馬丁文章的原委,要求新華社就此作出說明。報告指出:作為中央重要耳目的《國內動態清樣》編者,把這樣一篇與事實根本不符而分量又很重的批評文章,刊登在《清樣》上,而且此件還要轉發給所有政治局、書記處成員。據了解,這份《清樣》已在閱讀該刊的各方面領導同志中引起強烈的反響。如果此事不作澄清,不僅馬丁同志本人,而且中國的經濟學界,都會在中央和各部門領導同志中留下錯誤印象?!肚鍢印吩诰幷咦⒅姓f明:“紐約《中報》的社論是根據英文《北京周報》的介紹寫的。引文與馬丁文章的原文有出入?!毖韵轮馐牵切┖苡袉栴}的話引自《北京周報》。其實,如果《清樣》的編者能在寫這個注前核對一下《北京周報》的譯文,或者哪怕打電話向我們詢問一下,就會發現《中報》的社論并不是根據《北京周報》的譯文,而是根據了歪曲了的外電報道寫的。
報告還說:一位叫齋藤洋太郎的日本讀者也發現《朝日新聞》歪曲了《北京周報》刊載馬丁文章的內容,充當反共的宣傳工具,希望《北京周報》要求《朝日新聞》做出處理。報告意在說明,《清樣》的編者們的責任心,恐怕連這些正直的日本人都不如。
3月14日,主管《新華文摘》的人民出版社也在給中宣部的報告中說:
一、馬丁的《當代我國經濟學研究的十大轉變》,文中列舉的十個方面的轉變,是對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經濟學研究狀況和發展趨勢的概括,是和實際情況基本符合的。馬文的觀點和對一些問題的分析,從總體上來看,也是比較中肯的,并不存在如紐約《中報》所批評的這類問題。
二、《中報》對馬文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指摘馬文認為《資本論》不能提供解決今日問題的“現成答案”,因此已失去了“有效性”;二是指摘馬文主張“大膽引進”凱恩斯理論,以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現成答案”。
報告說:關于第一個問題,馬文中也根本沒有《資本論》“已失去了有效性”這樣的話。而就一些具體的經濟問題在《資本論》中找不到現成答案與《資本論》已失去了有效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關于第二個問題,馬丁對西方經濟學的觀點是:1、從本質上來說仍舊是庸俗的和非科學的;2、但它還有合理的和有價值的成分;3、對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應采取科學地批判、分析、借鑒的態度。原文中根本沒有“大膽引進”凱恩斯理論,“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現成答案”這種提法,《中報》的批評越出了馬文范圍。《中報》只用了“據報道”三字就據此發表議論,進行批評和指摘,而新華社摘發時在編者按中卻說,紐約《中報》的社論是根據英文《北京周報》的介紹寫的,顯然是失實了。
這兩家的報告送上去后,中宣部有關領導顯然作出了指示(盡管我們并不知道內容是什么),因而有了這樣的結果:3月21日出版的第624期《國內動態清樣》,以《日本報紙報道<北京周報>的文章有歪曲,紐約<中報>對馬丁的批評不科學》為題發了消息,對該刊第380期的歪曲報道予以糾正。
經濟學界的反應
新華社《清樣》對馬丁文章的歪曲報道,經濟學界當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了澄清事實,他們也要求中宣部能夠對此有個說法。中宣部根據薄一波“把各種議論綜合起來,研究一下”的批示,3月19日以理論局的名義發出邀請函,邀請首都新聞界、經濟學界、理論界的學者舉行座談會。
3月22日,座談會召開。會議由中宣部副部長王惠德主持。會上印發了《北京周報》和人民出版社給中宣部的報告、前文提到的國內外的報道以及《中報》的社論等材料。于光遠、廖蓋隆、王若水、蘇星、馮蘭瑞、董輔礽、曾彥修、張惠卿等三十多人與會。
與會的新華社國內部副主任喻權域(原在國內部分管內參組,此時已調任《經濟參考報》總編)在會上成了被告。面對批評,喻權域介紹了《國內動態清樣》編發有關《中報》評論的經過情況,對未認真核對作了自我批評。不過,他對馬丁的文章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肯定馬丁文章中有不少好的見解,無原則性問題,可以發表的同時,認為存在這樣一些缺點和錯誤:1、從什么‘轉向’什么的小標題有片面性;2、對《資本論》所建立的一整套理論體系在今天的指導意義估計不足;3、‘從本本中走出來’的說法不合適,在理論研究中,克服教條主義是必要的,忽視書本則不對,因此不能說從本本中走出來;4、對當代西方經濟學評價過高?!?/p>
在當時的氣氛下,喻權域的解釋就顯得很微弱。據參加會議的人事后回憶,喻權域講話過程中,不斷被人打斷。與會者的批評主要集中在《清樣》上。紀要說:
在談到馬丁文章的同時,馮蘭瑞(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主義研究所研究員——引者)同志說,近年來理論界氣氛比較緊張,這與個別同志“謊報軍情”,干擾領導同志決策關系很大。王若水(《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引者)同志說,向中央反映情況是需要的,但提供的信息必須真實,每一個環節失真一點,最后就面目全非了。另外還應該提倡信息公開,至少保證作者本人知道。于光遠同志認為理論界應提倡點名批評。董輔祁(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引者)建議中宣部對個別向中央領導同志謊報理論界“軍情”,又不愿將自己的不同意見寫成文章來公開討論的同志進行批評幫助。汪永芬同志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但我們一些同志在工作中還往往是不從實際出發,缺乏調查研究??梢越桉R丁文章來提醒新聞界、理論界的同志注意,進行批評要實事求是。
座談會上,對馬丁文章只作了“一般性的評論,沒有來得及就它提出的若干觀點展開討論”:
于光遠、《工人日報》評論部負責人李禹興、人民出版社總編輯張惠卿、人民出版社前社長曾彥修、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所長董輔礽、《北京周報》社代理總編汪永芬等同志對馬丁的文章從總體上作了肯定。他們說,這篇文章的基本觀點是站得住腳的,但存在一些漏洞和毛病。于光遠同志說,馬丁所說的從批判轉向建設,講的是中國,不是講世界。在我們過去的經濟教學和研究中,恰恰存在講批判太多,講建設太少的缺點。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注重替資本家出謀劃策,而我們的經濟學為社會主義建設出謀劃策不多,因此把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好好放在研究建設上是非常需要的。我們也可以通過這一工作,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
這次座談會后的第三天,在中國經濟學團體聯合會召集的一個討論社會科學發展戰略的會上,不少人又談及了馬丁事件。于光遠說,這場風波涉及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怎么看的問題。他說,盡管馬丁的觀點有許多我并不同意,但我認為,馬丁的文章是重要的,應當允許其發表,應當引起理論界的注意。他還說,馬克思不能解決當前中國的許多問題?!顿Y本論》第二卷關于社會再生產的公式是不完全的,因為它沒有時間因素。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要發展,就須先造成學術自由的空氣,允許人們展開討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朱紹文說,“馬丁問題”根本不成問題。還有的專家指出,現在有一種很不好的現象,如果香港或海外報刊一表揚某人或批評某人,那么這個人在國內肯定要“倒楣”。學術自由、科學發展的環境,目前還未完全形成,“科學無禁區”還沒有真正實現。在特別需要大膽探索的時候,根本不顧對方的原意、像堂吉訶德同風車作戰似地搞大批判,全憑外國言論來指導理論工作,這種極不嚴肅的做法為什么居然得逞一時呢?為什么這種極不稱職、謊報軍情的“哨兵”仍占據輿論陣地要津?這種狀況不改變,知識分子根本不可能擁有一個寬松活潑的學術生態環境,歸根結底不利于開放改革的順利進行。
1986年4月1日的上?!渡鐣蟆钒l表《學術要自由,探索要大膽/“馬丁事件”引起我國理論界關注/人們再也不允許破壞學術生態環境的怪現象繼續存在下去》的文章,4月7日,《世界經濟導報》重新全文刊登了馬丁文章的全文,并轉載了《中報》的社論以及《讀賣新聞》的報道。緊接著,《文匯報》《經濟學周報》《長江日報》《新華日報》……紛紛發表有關“馬丁事件”的評論文章,并報道了事件的真相。至此,“馬丁事件”基本了結,引出了理論研究需要寬松環境的討論。
(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了馮蘭瑞、張惠卿、楊繼繩等學者的幫助,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