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向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請教:“您在語文方面的造詣那么深,您是怎樣學習語文的呢,”葉老回答:“得益于校外。”也就是說豐富的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習不可缺少的內容。事實上,我們早就承認“教材只是例子”。現在有一部分學生沒有語感,文字知識匱乏,寫作水平低下,根源在于學生積累的語言材料太少、知識面窄、實際水平與較高的寫作要求相差很遠。
近幾年來,我有計劃地將課外閱讀納入學習范疇,并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學習課外材料,增加學生語文知識儲備,提高語文素養。
首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可以主動學習,而且能夠自覺地完成學習任務。一方面激勵學生以古人為例,啟發主觀培養興趣,用名言警句作為座右銘。如“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用生動的事例引導學生懂得讀的書越多,寫起文章才越得心應手,使學生懂得多讀書對提高寫作水平的作用。同學們都希望自己多才多藝,大多數學生都折服于《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指導學生閱讀黛玉教香菱寫詩的片段,黛玉說:“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律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的詩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場、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這樣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這段話不難看出才女黛玉很注重從前人寫作中吸取營養,這對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是十分重要的。這樣典型有吸引力的例子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從中對照自身,領悟閱讀的重要性。要想寫出好文章必須多讀,勤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越多,其源越遠;讀書越廣,其水越活。學生在寫作實踐中,也會逐步領悟這一點,只有不斷地輸入新的材料,才能加工出新鮮而有生命力的作品。另一方面,指導學生欣賞作品,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要學生“樂”學,在文學作品中領略獨特的風采,或引起共鳴,這樣更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其次,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葉圣陶先生說:“能力既習慣。”課外閱讀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要持之以恒,也就是形成良好的習慣。習慣能影響人的一生,而養成好習慣必須反復磨練,這一點非常重要。因而從學生初一入學,我就選出大綱規定的一定篇目以及精美的時文,編輯成冊,供學生課外閱讀,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定期檢查,堅持不懈。每周一次學習心得體會演講,會后形成記錄,評選優勝者。這樣的活動需要堅持,絕不能因其他原因而中斷。這是一項長遠的學習工程。急功近利是學不好語文的。作為教師一定要積極去引導學生,從本質上改善語文學習現狀。
最后,對學生的閱讀提出明確要求。在學生有了閱讀習慣的基礎上,要具體指導學生讀什么,怎么讀,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即讀書時要點點、圈圈、批批等,對好的詞語、句子、段落要進行摘錄。閱讀時,務必要了解文章的結構,抓住要點,領會中心,體會文章的寫法,同時聯系課文內容,指導閱讀。閱讀時還要進行系統指導,把體裁相同、題材相近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以“游記”類文章為例,在游記中,結合寫景抒發作者的感受,表現深刻主題,這是作者常用的寫作手法。但具體的文章卻是各有千秋,沒有一篇相同,這樣的游記多讀幾篇,就有比較,學生的思想就會活躍。如《岳陽樓記》看題目是一篇寫景之作,但實際上寫景物卻很少,而覽物之情卻寫得極為用心,由此引出作者的見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徐霞客的《游黃山記》,在邊游覽邊寫景中,夾雜幾筆觀感,通篇表達一種“只有不畏艱險勇于攀登,才能得奇偉瑰麗之觀,領略無限風光”的思想。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在寫了游歷后,用一大段闡述自己的感受,寫法又與前兩篇不同。閱讀時指導學生比較幾篇游記,使學生在寫游記的體裁時有所借鑒,開拓思路,由景觸情,表達深刻主題。
(作者單位:克東縣第2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