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學創新是貫徹新課程理念、培養創新型人才、構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生物新課堂的需要。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闡述了個人對生物課堂教學創新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 教學創新 生物學教學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新一輪課程改革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作為課程實施者的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大膽進行教學創新,全面實施創造教育,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本人結合以下教學案例,談談對教學創新的幾點思考。
1 教學創新案例
課題:三大營養物質代謝與人體健康。
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6節第2課時的內容。盡管屬于舊版教材,但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筆者進行了大膽創新,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下面簡述本節課的主要教學程序。
1.1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由“不同人壽命長短不同”這一客觀事實,引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人的健康和壽命取決于哪些因素?”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見聞,列舉出許多因素,經歸納整理為以下幾個方面:遺傳因素、氣候環境、醫療條件、社會因素、個人因素,其中與本節課主題有關的主要是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并由此引出以下課堂活動。
1.2 課堂活動
活動一:探討“饑餓的兒童”圖片中所反映出的一些問題。
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饑餓的兒童”。
提供背景資料:在一些非洲國家,由于戰亂或貧困等社會原因,導致人民流離失所,很多兒童缺衣少食。
分析討論:長期的饑餓對兒童的生命和健康將會產生什么影響?為什么?
活動二:探討同學中存在的不良飲食習慣及其危害。
學生列舉出的不良飲食習慣有:
①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不好;
②空腹喝牛奶;
③有些同學偏食、挑食;
④長期素食。
活動三:探究肥胖癥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
圍繞以下幾個小問題開展活動:
①你知道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特別青睞怎樣的人群嗎?(肥胖人群)
②肥胖的本質是什么?
③你是否肥胖?(標準體重簡便計算公式)
④如何控制體重?
活動四: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請設計…·個健康食譜。
教師提供以下材料:
①青少年營養標準:蛋白質80-90g/d;熱量2700~3000kJ/d;
②主要食物營養成分表;
③學校食堂公布的幾份食譜。
學生分組活動:先以學校食堂提供的食譜為例,計算各營養成分的含量,尤其是糖類、脂質和蛋白質的含量,判斷其是否符合青少年營養標準。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份健康食譜。(教師引導:設計時主要考慮哪些因素?熱量、蛋白質含量、口味、風俗習慣等。)15rain后,請3個小組各派一名代表,運用投影儀展示本小組設計的食譜,要求對設計原則作簡要說明,最好能說出該食譜的特色。展示完畢后,其他小組成員作出簡要評價,教師作出適當點評。
學習完畢,教師要求各小組將設計的食譜進行修改,整理清晰后上交;收集同學們提出的改進食堂伙食的合理建議。
1.3 課后活動
活動一:利用學校宣傳欄,辦一期板報,主題——“科學膳食,健康無價”。
活動二:利用課余時間,由學生代表4人、食堂廚師1人和生物教師組成的評價小組,對各學習小組設計的每一份食譜,從科學性、可行性、創新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寫出評價意見。設計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嚴謹認真的態度和合作精神等也是評價的重要內容,也要在評價意見中加以體現。評價完畢,及時反饋給每個學習小組。
活動三:教師將學生所提出的合理化建議作進一步篩選后,整理成文,連同設計整理好的食譜,一起交給學校食堂負責人,以利于他們改進工作。
活動完成后,教師在班內對各種活動情況進行簡單總結和恰當評價,以便讓全班同學對活動情況和結果都能有所了解。
2 關于教學創新的幾點思考
2.1 教學創新有利于構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生物新課堂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沒有拘泥于教材,而是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先從學生普遍關心的“人的壽命和健康”問題引入新課,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根據學生已有經驗、聯系社會生活,設計一系列令學生感興趣的、易于完成的活動。這些活動內容看似零散,但都緊密圍繞著“三大營養物質代謝與人體健康”這一主題。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主要是“幫助”和“引導”,而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一節課教師“講”的時間沒有超過10min。其余時間都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探討問題,設計食譜,完成各種活動。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他們在和教師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過程中體驗創生新知識、實現自主建構的樂趣。
從本案例可以看出,因為有了教學創新,才有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才有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平等交往和互動,從而使生物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2.2 教學創新有利于貫徹生物新課程的4個基本理念
在本案例中,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與人體健康有關的一些問題,如饑餓、糖尿病、低血糖、肥胖癥、脂肪肝等。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能夠進一步獲取生物學基礎知識,而且能夠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如愛惜糧食、富有愛心、同情和關心貧困兒童、愛好和平、養成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等。在分析和探討問題、設計食譜等活動中,學生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交流和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以上這些活動,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本節課的教學關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探討的問題在難度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梯度,為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提供了可能。從整節課的學生參與情況看,“面向全體學生”這一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貫徹。
本案例中,糧食問題、兒童健康問題是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糖尿病、肥胖癥等醫學問題是學生普遍關心的;不良的飲食習慣就存在于班內同學當中;學校的伙食問題關系到全校學生的切身利益。本節課密切聯系學生生活,讓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思考問題、開闊視野、獲取新知。這樣的創新型教學,會使學生對學習過程變得更有興趣,學生所學到的知識也更加牢固、理解也會更加深入。
在本案例中,教師設計了幾個不同層次的探究性活動,以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逐步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大多數學生可以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較快的發展和提高。
綜上所述,進行教學創新有利于貫徹生物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全面落實新課程目標。
2.3 教學創新有利于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創新型的課堂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和富有個性地發展。
教學創新的過程,也是教師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新課程的領悟能力、對教學技能的駕馭能力、對課程的創新和開發能力、對學生的引導和幫助能力、對教學的反思和研究能力等都會得到快速的提高,從而更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
就師生雙方而言,創新型課堂教學更有利于師生雙方平等的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為師生的共同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因此,教學創新的過程,實質上是師生雙方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
教學創新是教學改革的必然。生物教師只有充分認識教學創新的重要意義,不斷強化創新意識,才能在教學創新實踐中發揮聰明才智,為全面落實新課程目標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