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探索性課程,其中的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走出教室,通過實踐活動以獲得直接體驗,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培養科學探究的精神,發展綜合能力,它以活動性、開放性、系統性以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為特征。學生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教師應如何進行評價呢?為使研究性學習開展得更富有成效,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筆者認為評價重點應該放到學生探究活動的角度來進行,而把教師的行為聯系到學生的活動中來加以評價。新課程下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培養人、發展人、完善人”作為最終目的。
1 把學生的發展狀況作為評價的重點
1.1 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的評價
科學探究的評價應重在學習過程而不是探究的結果;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而不是知識的數量;重在親身參與探究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別人的經驗;重在全員參與,而不是只關注少數優生。教師應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
基于以上原則,我們嘗試設計以下評價表對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定性(使用評語、等級制)和定量(用分值表示)相結合的評價(表1)。

1.2 評價的組織形式力求豐富
對學生評價的組織形式一般可分為“自評”、“他評”和“組評”三種,其中“他評”又可分為“合作者評”、“教師評”和“家長評”3種,在通常情況下,以前兩者居多。
由于對探究能力的評價強調的是引起學生的反思促進自己發展,所以學生個體應該是評價的中心對象,是主要的評價者。而教師、集體、社會等其他評價主要是為檢驗“自我評價”的正確與否。
學生參與評價可分為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活動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其參與評價的熱情,促進學生發現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不足,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從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同時我們也嘗試著讓學生家長也參與到評價的交互活動中,從而達到讓每—個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
1.3 許價內容要求全面
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的書本知識掌握情況的考察,還要重視對其自學能力、實驗操作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察,也注意對其生物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考察評定。學生不僅要知道科學知識,還應會用相關的知識去解決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既然對學生探究活動的評價應關注探究的全過程,那么就要讓學生完整地參與和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這些都應作為評價中的環節。
1.4 質性評價方式統整量化評價
傳統的量化評價方式僅憑單一的狹隘的智力測驗,把學生鮮活的個性抽象成一組僵硬的數字,扼殺了學生的發展潛能。然而,以質性評價(分別從認知層面、技能層面、情感層面進行)統整量化評價,卻能較全面地反映和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以質性評價為主;附加量化評價常用的形式有:設置評價表、進行口頭或書面評價、繪成長記錄流程圖、建立學生檔案袋等。現以生物探究活動為例,給學生建立如表2所示檔案袋。

利用檔案袋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狀況,不僅是評價形式的更新,更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更新。多元智力理論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就是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評價學生。教師在使用檔案袋時必須明確:(1)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是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水平;(2)教師的評價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的;(3)教師的評價要尊重和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
2 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同時也要關注教師的發展
2.1 在開展課題研究時,我們對教師提出如下要求
(1)課堂教學應確立怎樣的教學目標,階段目標在何時采用何種方式呈現;(2)創設情景,導入對哪些新問題的研究;(3)設計哪些問題讓學生探究、如何探究;(4)如何指導學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以及對階段性成果的匯報;(5)如何指導學生撰寫實驗報告等。
2.2 評價者應是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
如果把評價者視為學習活動的旁觀者,評價前無充分準備,評價過程中不重視學生的活動,不注意收集反饋信息,評價就毫無收獲可言。教師只有有“備”而評,并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主要表現在參與學習活動的組織、輔導、答疑和交流,并盡可能從學生的角度參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學習過程),才能獲取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從而為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奠定基礎。
2.3 評價者應在評價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
評價者應以欣賞、發展的眼光去發現探究活動中的成功之處,取長補短,在評價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促進自己不斷提高授課水平,促進課程改革的發展與創新,這也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
3收獲與體會
3.1 成功之處
經過2年多的實踐,我發現喜歡課題研究的學生越來越多,而且研究的成果也很顯著,這除了得到學校領導和班主任的大力支持以外,全體學生的投人,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從中我親身體會到了新課程理念的正確性,嘗到了師生關系融洽的甜頭,更意識到作為新時代教師的責任和使命。
3.2 不足之處
評價過程中,如何使評價的內容更全面,評價的形式多樣化,在實施量化評價時,如何使量化的分數更科學,更能體現出區分度,這些問題都是值得商榷和探討的。
事實上,沒有也不可能有一種統一模式的評價標準。所以教師要打破尋找“惟一答案”的思維定勢,解放思想,大膽嘗試和實踐,努力開發課程資源,充分調動師生參與,綜合應用各種評價手段和方法。為了充分有效地發揮評價的正面效應,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研究性學習開展過程中如何進行評價這一課題還需不斷探索,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