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的提出
因煤氣中毒造成人員傷亡的事件,年年都有發生。雖然北方城市集中供暖有近十多年的時間了,(過去都是燃煤取暖),但現在城市中仍然還有用煤爐取暖的居民(多是困難居民),農村家庭中則主要是燃煤取暖,所以因煤氣中毒造成傷亡的事件,經常發生。圍繞這個問題,在學習了“氣體交換”一節后,我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家庭煤氣中毒的調查”活動。
2 調查活動的實施過程
2.1 指導學生如何獲得相關信息
為了幫助學生獲得這方面的內容,教師首先讓學生登陸網站搜索有關煤氣中毒的信息,然后到圖書館通過查閱圖書獲取有關的知識,有不少年齡較大的的人曾經有過煤氣中毒的經歷,提示學生要走訪長輩或到社區醫院向大夫,詢問了解相關的內容,也可以通過其他媒體查閱資料。
2.2 成立合作小組,進入杜區家庭進行實地調查
按學生家庭居住地成立合作小組(多的十幾人,少的4、5人),確立小組長,進入社區家庭進行實地調查,內容包括:調查的家數、人數,曾有過煤氣中毒的人數、癥狀、原因,讓有過此經歷的人談感受等。以小組合作方式開展調查有利于學生學會分享、尊重與合作。
2.3 學生寫出調查報告,并在班級交流與評價
教師向學生簡介調查報告的寫作要求,指導學生如何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如何制作數字表格和曲線圖,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寫出調查報告并在班級進行交流:各小組發言,相互討論和評價,再加上教師的評價,依據每個同學在調查活動中的表現,將成績記入學生成長紀錄袋。
3 活動的效果與思考
3.1 調查活動的開展對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有積極的引導、教育作用,并有利于其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因為學生要訪問自己的長輩,這樣就提高了家長在孩子的社會、情感和學業成長中的參與度,為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提供了一個機會,多數同學都走訪了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學生的長輩中許多人有煤氣中毒的經歷,有個同學在寒假跟姥姥居住時也曾中過煤氣,對煤氣中毒的癥狀及危害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學生們也感悟到了父輩、祖輩過去由于沒有暖氣,用煤爐取暖的艱辛與風險,有的同學在報告中提到用煤爐取暖除了會引起煤氣中毒外,還會加大對環境的污染程度;有的同學在報告中寫到:石家莊市還有相當一部分困難居民仍在用煤爐取暖,建議政府拿一部分錢,居民拿一部分錢,讓全體居民都用上集中供暖;還有的同學提到:呼吁讓世界上有錢的大老板出些錢,幫助困難居民用上暖氣。盡管語言上還有些稚氣,但可以看出,學生們通過這次活動有了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此活動的開展潛移默化的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起到了教育引導作用,同時也達到了生物新課標所要求的: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3.2 調查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新的生物課程標準在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指出:應重視探究性學習報告的撰寫和交流,教師應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調查報告的撰寫培養了學生的文字描述、數字統計與分析的能力,調查活動的開展,能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同時,學生對煤氣中毒的原理更清楚了,也懂得了預防煤氣中毒的方法,促進了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如某同學帶領的一組除了訪問家長外,還查閱了很多資料,寫出了水平較高的調查報告,提出了在農村可用沼氣來取暖的獨到見解,盡管在語句上還有些磕磕絆絆,但不失為一篇較好的調查報告,在班級交流時我對其進行了表揚。除了訪問家長,有的同學還訪問了鄰居、訪問了醫生,這樣就很好的開發利用了家庭、社區這種人力課程資源。
3.3 調查活動的開展,促進了對學生評價體系的改革
傳統意義上的評價活動,都是在課程或者單元學習結束后進行,但是這卻延誤了評價的最佳時期,當今的課程評價者建議,教師在備課階段就考慮評價,評價應該是促進學習的動力,而不是跟著車頭走的車廂。如上面提到的某同學,過去在生物學及其他學科的考試中從未及格過(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差生),但這次卻寫出了較好的調查報告,如何評價?在這次活動之前,教師對學生評價體系改革做一些初步探索,由于一開始就告訴了學生這次調查報告要記人成績,學生腦子里就有“評價”這一思想,他們就能更好地去理解一些重要的概念,也會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去探討問題。
綜上所述,教師結合生物學教學,組織學生開展調查活動并撰寫調查報告,這個過程促進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對于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多種媒體獲得信息的能力是大有益處的,調查活動的開展增加了學生與家庭、社區的接觸從而對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起到了教育引導作用,并初步形成了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另外,在如何評價學生、新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方面都值得廣大教師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