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尋找身邊的綠”這一綜合實踐與創新活動主題,開展了“有關青縣城區段運河污染的調查與研究”,這是我校研究性學習活動之一。
1 研究性學習活動設計
1.1 研究主題
尋找身邊的綠。
1.2 活動目標
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科研意識;提高學生相互合作的意識;在實踐活動過程中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設計表格及資料匯總能力;使其懂得科學研究的基本手段是調查研究;促進學生形成一定的科學方法和探究策略。
1.3 參加活動的對象
七年級全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4—5人一組)。
1.4 活動的準備
欣賞圖片:“花開四季”(白色塑料袋掛滿冬季無葉的枝梢);“鮮花與魔鬼”(女巫推著巨大的廢舊電池碾過盛開著鮮花的草地),闡明在環境污染的肇事者名單中,無人可以逃脫,而在環境惡化的受害者名單中,也沒有誰可以幸免!我們每一個人不僅是環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環境污染的制造者,更是環境污染的治理者,讓我們行動起來,一起尋找身邊的綠,營造身邊的綠!
首先明確綠的含義(由學生討論得出綠象征著健康、環保),進而討論與綠有關的生活或環境現象(以小組形式進行),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列舉出如下課題,供活動選擇:
①廢舊電池對環境的污染。
②含磷洗衣粉對地下水的影響。
③生活垃圾的處理及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④有毒物品及其預防。
⑤汽車尾氣對空氣的污染。
⑥運河污染問題。
⑦日常生活與臭氧層破壞。
⑧食品包裝與白色污染。
⑨涂改液對學生健康的影響。
⑩涂改液對植物的影響。
四綠色食品與綠色消費。
⑿生活中的環境問題。
四居民的環境意識調查。
1.5 活動課題的確定
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分小組討論(體現合作學習新理念)。
小組的組建根據班級規模,依其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及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組4~5人;各小組依據興趣討論確定課題,必須考慮到如下因素:①所具有的知識和能力是否能展開此課題;②校內外是否可提供有關的資料、實驗設備;③學校規定的研究時間是否夠用;④必要的復印、實驗等費用能否承受等。
1.6 制定活動方案
指導學生自主沒計活動方案,它包括以下內容:①課題名稱;②研究目的(課題活動的目的);③課題研究的必要條件準備(資料、時間、問卷、人力、范圍、社會團體等);④課題研究的過程計劃;⑤預期成果。
此方案的設計,應征求小組成員的意見,經指導教師認同,形成一套具有可行性、科學性的方案。
1.7 活動的實施及成果的展示
活動的實施依據課題內容可采取不同的活動方式,如調查、走訪、咨詢、實驗、觀察等,且分課上與課余兩部分進行。課余時間可走進校園,走向社會展開項目調查,查詢相關資料;課堂上設計活動中的表格問卷,活動中期資料的分析,各小組交流活動過程的體會,完善自己的方案,調查結果的統計匯總等。
各組學生依照設計的方案進行操作。小組成員之間應相互協作,分工合作,共同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活動中期,各組間相互交流實踐活動中的過程和結果,相互評議和質詢,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取長補短,在聽取評議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活動方案或調整自己的計劃。
另外,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如何查閱資料,編制調查問卷,設計訪談提綱及如何展開調查。
查找資料及資料卡片的制定:先明確自己需要哪些資料,再確定從哪里找到這些資料;資料的來源有圖書館、資料室、網絡、相關機構;查到資料要及時記錄到資料卡(表1)上。

調查問卷的編制:①向被調查者介紹調查的目的、意義及要求;②了解被調查者基本情況(如年齡、學歷、職業等);③圍繞調查內容設計問題,問題應具體、單一,不能抽象、籠統;④用詞要準確、簡潔,不能使用容易產生歧義的詞語;⑤方便被調查者填寫,盡量采用選擇題形式。
訪談的設計:要事先與被訪者溝通,了解對方能否提供有價值的材料,是否樂于回答問題;訪談的時間與地點不會影響學習和工作;要爭取被訪者的信任與配合,向對方明確訪談的目的及重要性,態度要誠懇、認真、有禮貌;訪問時要把握談話的主題,事先圍繞課題研究設計好訪談提綱。
2 學生設計的活動方案(選例)
2.1 課題名稱
青縣城區運河污染問題。
2.2 活動目的
近幾年來,縣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寬闊的馬路、高聳的商住樓,如茵的綠地,但不見了清澈的河水,污濁中漂浮著各種各樣的垃圾。此項調查目的在于了解青縣城區內運河污染的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法。
2.3 活動的方式及內容
活動方式:走訪、調查、搜集資料。
活動內容:(1)查閱資料,登錄污水網站查詢水污染問題,收集資料。
(2)分組采集運河水樣,拍照片,收集兩岸垃圾。
(3)走訪運河邊的居民、詢問運河情況。
(4)把取回的水樣制成玻片標本,在顯微鏡下觀察污水情況。
(5)撰寫調查報告,并研究治理運河方法。
2.4 活動過程(活動時間安排及活動計劃)
活動時間:2周(12月17日-31日);活動地點:實驗小學附近。
12月17日:運河旁收集垃圾,并采集水樣,拍照片,集中展開討論。
12月18日:調查走訪運河沿岸居民。
訪談對象:退休干部、家庭主婦、上班族。
訪談內容:
(1)請問您的垃圾主要排放到哪里?
(2)請問您認為運河污染對您有何影響?
(3)請問您認為運河污染與附近居民有關嗎?
(4)還有哪些因素影響運河環境?
(5)您有何意見或建議向政府或有關部門提出?
12月19日~23日:整理調查資料,寫出心得體會,研究下一步任務。
12月24日-25日:查找資料:有關水污染問題,運河美景和圖片。
12月26日-31日:撰寫調查報告。
2.5 任務分工
分工分別查閱資料,撰寫調查報告,調查走訪。
2.6 條件準備
自行車、筆記本、相機、顯微鏡、載玻片、塑料袋、塑料瓶。
2.7 預期成果:調查報告
3 活動實施步驟
2005年12月17日開始,學生利用放學和雙休日時間觀察并記錄運河污染現象,并用相機拍攝河岸垃圾圖片;調查走訪沿岸居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及污染的河水對他們生活的影響;采集運河水樣,分析水質情況;上網查找資料,將古運河美景和圖片及其歷史作用與當今對比,闡明治理運河污染迫在眉睫;撰寫調查報告,提出合理的建議。
4 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撰寫報告
學生根據此次調查情況(調查記錄及表格、問卷略)得出結論。運河污染的原因如下:①居民生活垃圾的隨意亂倒;②沿岸的白色垃圾與不可回收垃圾隨手拋向河中;③沿岸農民噴灑農藥時殘液倒人河中及農藥瓶的丟棄。這些污染不僅使運河失去昔日容顏,給沿岸居民帶來很大的影響;河水的污濁造成大氣的污染,沒有新鮮的空氣供我們呼吸;影響了地下水源,使我們的生命之水遭到破壞。
為了青縣人民的健康,調查小組建議:①環保局、建設局、街道辦等有關部門應采取相應措施,加緊建設污水處理廠和垃圾中轉站,給人民群眾一個安靜、整潔的生活環境;②加強宣傳,努力營造輿論氛圍,采取電視、廣播、張貼標語等形式逐步提高群眾的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③沿河兩岸設置環保標志牌;④成立愛河志愿小組,雙休日義務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運河周邊環境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