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會計理論界和各級政府都在致力于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研究與解決,努力探索防范會計信息失真的途徑和方法。但從實際情況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仍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尤其上市公司,丑聞迭出,信用嚴重缺失,很多企業大量虛構財務報表數據,給廣大投資者造威嚴重的心理傷害。本文通過對證券市場發展過程中的制度安排、政府信用供給、政府地方庇護、財務信息披露中的監管功能以及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的成因進行分析,力圖從深層次來解釋上市公司會計信患失真的現狀及原因,以便為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公司治理結構;深層思考
[中圖分類號]F2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5-0069-03
我國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失真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刻不容緩。否則,投資者難以做出正確選擇,信息使用者難以做出正確決策。從會計信息失真情況看,既有主觀性失真,也有客觀性失真,既有會計事項未能真實反映客觀經濟業務活動引起的失真,也有因會計處理過程中的錯誤引起會計信息失真,既有技術性失真,也有時效性失真等。從原因分析,既有經濟學原因,也有社會學原因。但從上市公司信用嚴重缺失的更深層原因分析,既與其外生制度衍生成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又與上市公司目前的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有著更加密切的關系。本文通過對證券市場發展過程中的制度安排、政府信用供給、政府地方庇護、財務信息披露中的監管功能以及公司治理結構等因素進行分析,進一步剖析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深層原因。
一、政府對證券市場發展中的某些制度安排,客觀上排斥真實財務信息,是上市公司編報虛假會計信息的誘因之一
多年來,上市公司通過粉飾會計報表,操縱股價,不斷從股市圈錢,其深層次的原因之一是政府所作的某些制度安排,客觀上是排斥真實財務信息的。因為,企業能否上市,政府的制度供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政府作為特殊的利益主體(其內部有分化為許多異質的利益主體),其逐利行為縱容甚至參與失真財務信息的生產(崔學崗.《會計研究》2004.01)其表現就是對于通過粉飾報表,操縱利潤,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而上市的責任認定懲處力度不足。這樣,在不規范操作和監控失效的情況下,股票市場便成了投機性炒作市場。回顧一下股票價格與企業效益的背離狀況就發現,公司的經營信息無法融合到股票價格中去,股票市場的主要功能只能是融資。從“尋租”的角度講,是政府為國有企業設租,讓其通過上市這種途徑獲得廣大投資人貢獻的租金和廉價控制權。為了適應經濟體制轉軌需要,政府在企業上市過程中實施了強制性的制度安排,把企業改制上市當作企業脫困的重要渠道。在這種被扭曲了的動機指引下,上市公司必然會為了達到上市或者操縱股價的目的大量造假,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再從國有企業體制原因分析,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也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國有股占絕對控制地位但不能流通,持有較大比例流通股(二級市場流通股的取得付出了遠高于股本的昂貴代價)的廣大投資者和非國有機構沒有決策控制權,這種股權分裂現象又必然導致上市公司利用廉價的決策控制權編報虛假會計信息,以便為自己牟取不正當的利益。
二、政府信用代替市場信用,是上市公司能夠大量制假造假,導致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的重要原因
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是原國有企業改制而來的,股權高度集中,形成“一股獨大”,所有權屬于國家,造成了事實上的“所有者缺位”。上市公司實質上由其控股股東及其管理層所把持,上市公司的價值取向脫離了投資回報和長遠發展目標,投機思想嚴重,這就造成了控股股東的權力濫用,利用大股東地位控制中小股東利益,為了獲得所需資金產生強烈的會計造假動機。然而,廣大中小投資者為什么會輕信包裝上市的公司編造的虛假信息呢?仔細考察便會發現,這是政府信用在起作用。企業能否上市是由政府決定,而不是由為決定的。也就是說,在證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政府以潛在的信用形式為證券市場作了擔保。而投資者信任的是政府,上市公司不必有可行的信用和實際的效益便可籌集到資金。可見,政府的信用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政府出臺一項政策往往比上市公司的真實業績重要得多。
更進一步分析,政府的信用擔保是通過國家對證券市場發展戰略意圖、市場管制和預期利益偏好來體現的。由于企業的上市是由政府控制的,證券市場的供求平衡也是政府“控制”下的供求平衡,股市便罩上了“政策市”的影子。既然企業能否上市是由政府審核、批準、決定的,上市又是為了企業改制脫困籌集資金,凡拿到上市指標的企業,都會按照審批部門制定的上市條件,粉飾報表,虛構利潤,制假造假,包裝上市。可見,在證券市場這種制度安排下,上市公司通過粉飾報表,包裝上市,靠的仍是政府信用的擔保,這也是上市公司籌集資金的一種必然選擇。
三、地方政府的偏袒和庇護,是上市公司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的另一重要原因
除傳統體制原因外,地方政府的身份也并非超然獨立。他作為特殊的利益主體,與上市公司及其各利益主體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首先,上市公司上繳稅利一直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企業通過發行上市,配發股票等方式可以籌集到大量的既不需要還本,又不需要付息的資金,必然會促進企業效益的提高,而上繳的利稅既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繁榮,又有助于地方財政狀況的改善。因此,當企業實際效益欠佳時,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默認企業弄虛作假,甚至為了保住自己的政績,對上市公司所屬企業采取地方保護主義。當企業為追求上市額度而制造虛假會計信息時,某些地方政府對此是置若罔聞,審計、評估、驗證統統開綠燈。不難想象,當麥科特在上市過程中,通過制造虛增1.1億元資產完成全套的偽造信息,最后在證券市場圈線5.37億的時候,審計、評估、驗證是如何通過的。還有渤海集團、西藏圣地等大股東的虛假出資案例也是可想而知的。由于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關系密切,所以,當上市公司經濟效益出現滑坡時,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門為保護所謂的地區形象,維護“扭虧增盈”業績,往往通過扭虧增盈目標管理考核等形式有意識地引導企業虛報盈利,隱瞞虧損,其實質是為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為了個別人的政績工程。這樣就不難想象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之潛在因素了,這樣的公司如“濟南輕騎”、“三九醫藥”、“飛天科工貿”等。
四、財務信息披露過程中的監督功能弱化,是上市公司不斷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的又一重要因素
不論從政府的角度,從社會的角度,還是從企業監事會的角度看,對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過程的監督和約束力度都不夠,從而放縱了虛假會計信息的生產。先從政府的角度看,政府監管不足是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中的一大特點。從各國證券市場發展過程看政府監管領域至少包括高質量會計準則與相關法制的規定、會計準則與相關法規招待的監督以及虛假財務信息應承擔法律責任的界定予追究等方面。以會計準則的執行監督為例來看,各國會計發展的經驗證明,在高質量的會計準則與良好的會計制度環境中,仍會存在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這就需要有相應的執行支撐系統配套,也就是說真正的約束力需要體現在有效地執行中,一個沒有得到執行的制度是不具備約束力的,才能產生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從實踐情況看,這還有待于政府對法律法規執行的高效率,政府監管的高效率。而財務信息失真的法律責任界定模糊、懲處不力是政府監管不力的又一表現。例如,在《會計法》中就沒有對財務會計信息真實完整的定義做出立法解釋。還有在追究虛假財務信息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時,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問題,更是誘導激發了制假造假的動機,惡化了會計信息披露的環境。從企業監事會角度看,其主要職能是專門監督公司財務報告的真實、可靠。但一股獨大使監理會形同虛設,難以履行對管理當局所提供的財務報告的真實性的監督職能,致使虛假會計信息泛濫。
再從社會審計的角度看,聘任會計師事務所的真正權力掌握在管理者手中,這就使注冊會計師面對的審計委托人與被審計人常常是同一主體,會計師事務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常常遵照委托人,也就是管理者的意圖出具報告,喪失了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動搖了注冊會計師工作的根基。因此無法以獨立、客觀、公正的態度履行股東和社會公眾的重托,獨立審計也就失去了其對企業經營者及其企業經濟活動的監督和約束作用。
最后從對上市公司的評價約束機制看,從證券市場籌集的資金沒有任何投資回報的壓力。由于一切經營、決策及分配的權力全部掌握在管理層手中,政府及廣大投資者無法對其進行約束,大股東可以隨意隨地改變資金的投向和用途(比如活力28、四通高科等)。由于沒有一個科學的指標體系對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做出正確的評價,因此上市公司可以放心的,肆無忌憚的根據自己的需要制造虛假會計信息,蒙蔽廣大投資者。比如大慶聯誼,上市前三年累計虛增利潤16176萬元,上市發行股票5000萬股,每股9.87元,募集資金近5億元,這又是如何進行監督和評價的。
五、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是導致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的深層次原因
我國上市公司實行的是控制型法人治理結構模式,由大股東組成的董事會成員構成不合理,“內部人控制”色彩濃重,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從制度上缺乏對經理人的監控動機,導致了會計信息的失真。
在國有企業上市公司中,由于國家股的控股地位,企業董事長和總經理一般由行政機關任命,董事會成員絕大部分是內部經理人員,外部董事和獨立董事所占的比重過低。作為內部人,經理人員在利潤分配、聘任或解聘公司財務負責人方面具有更大的權威性。這種現象必然導致公司經理操縱利潤,會計信息不能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的后果。按照委托代理理論,國有企業作為國家所有,國家是其委托人,國家的代表是政府。國有上市公司的經營者作為代理人,是由國家政府的相關機構任命的。這就出現了一種自己委托自己代理的怪現象。加之企業上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籌集資金,那么,企業為了爭取上市融資粉飾報表,制造虛假信息就見怪不怪了。前已闡述,在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中,國有股的一股獨大導致監事會的監督功能弱化,難以履行對管理當局所提供的財務報告的真實性的監督職能,才致使虛假會計信息泛濫。那么,監事會的監督功能為什么難以強化呢,因為在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中,控制權并不是以獨立的因素存在的,他僅是所有權的一種功能,而且兩者高度一致,在這樣的情況下,是不會有真正的、現代意義上的、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的。那么,發生財務欺詐,違規操作,制造虛假信息的事情也就不足為奇了。
通過上面的分析看出,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外生制度成因分析,有政府的某些制度安排存在缺陷,政府信用過度透支,市場化信用嚴重缺失以及對財務信息披露的監管乏力等原因。從公司治理角度看,是公司的治理結構存在缺陷,導致整個監督約束功能弱化。可見,要降低上市公司制造虛假會計信息,必須強化以下措施:
1.政府不但要加強會計準則與相關法規制度的制定,還要加強對相關法規制度、準則執行情況的監督以及對虛假財務信息制造者法律責任的追究
要想上市公司按照市場規律運作,政府信用就必須逐步讓位于市場信用,當然,這個換位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尤其目前的中國證券市場,政府信用無法用市場信用完全替代,但證券市場的發展最終靠的是公司信用。實質上,政府信用的供給也是有限的,由于政府不可能進行實質性的投入,其信用的作用自然會越來越弱,因為,在證券市場的長遠發展中,政府信用必須靠公司信用來支撐。因此,在政府信用供給力度逐漸減弱的過程中,還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監督和約束經理們的敗德行為,防止上市公司制假造假,以便樹立起良好的企業信用,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2.防止上市公司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的另一條措施就是要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因為,真實、客觀、全面的會計信息披露為參與公司治理的各個主體提供了他們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來源,減少了信息不對稱,使得公司治理能夠有效運作;同時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通過一套制度安排來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可見,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制約著會計信息質量。目前會計信息質量低下,甚至虛假會計信息泛濫,其根源在于現行公司治理結構的制度性缺陷。因此,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應從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人手。目前,我國企業的公司治理是一大難題。因為,嚴格意義上的公司治理是在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的情況下發生的。現代企業公司治理的重要意義在于對經理人進行監督和激勵,監督和激勵需要成本,但可以提升企業價值。根據OECD《公司治理原則》,公司治理是指“對工商業公司進行管理和控制的制度體系”,既包括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所有者對企業經營者進行監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同時又包括外部治理機制,如公司控制權市場、經理人市場、外部審計等監控機制。按照我國《公司法》,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是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組成的組織結構,使之形成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經營管理者之間的制衡機制。但目前這套制衡機制的運作十分有限,因為,各個層次之間并不是以獨立因素存在的,而僅是所有權的一種功能,且同其利益高度一致,這很難產生真正的、現代意義上的、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制衡機制。可見,只有建立起真正的、現代意義上的、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才有可能提高會計信息披露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從而最大限度地防范會計信息失真。
[責任編輯: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