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貧困山區常住人口逐漸減少,近年來人口減少更有加快的趨勢,人口的流失導致山區社會日漸衰微,山區人口的公共物品供給相對成本加大,扶貧資源的利用效率越來越低。
[關鍵詞]山區;人口;貧困;移民
[中圖分類號]F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5-0041-03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實施較為嚴厲的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得到比較有效的控制,到2005年中國人口達到13億,25年里估計少生了3億人。盡管人口總規模還在擴人,但是出于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趨勢逐漸加快,在貧困山區常住人口出現了負增長。隨著農村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農業收益的相對下降,農村人口外流日益增加,部分農村社區人口銳減,人口老齡化相當嚴重,山區社會呈現衰敗的跡象。在一些地方還出現了由于人口流失而導致的村莊的消失現象,出現了另一種村落的終結。
中國的村莊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從1995年到2001年不到20年的時間里,中國村落的個數,由于城鎮化和村莊兼并等原因,從940617個銳減到709257。僅2001年,中國延續了數千年的村落,就減少了25458個,平均每天減少約70個。近些年來,中國又有數以萬計的村莊在廣袤的大地上消失,其原因以城市建設、經濟和科技園區建設、道路交通建設、水利工程等建設導致的移民搬遷和農轉非為主;其次是扶貧移民,政府出面組織生態極為惡劣的村莊農民集體搬遷;第三種就是自發移民,農民通過各種渠道依靠自身力量移民到平原或者城市;第四種是政府通過補貼鼓勵農民遷移到經濟社會環境較好的地方。前二者導致村莊快速消失,后二者導致村莊規模逐漸變小、萎縮,土地拋荒,房屋失修,村莊最后成為空無人煙的空殼村。
山區社會的形成與衰敗以及山區村落的終結是歷史的必然,但是山區社會的衰敗與終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山區人民承受更多的苦難,他們要擺脫貧困日益艱難。對于農村社會的發展問題有多種主張,有主張城市化的、有主張小城鎮建設的、也有主張新鄉村建設的,各種主張不無道理,但是一個藥方絕對解決不了復雜的三農問題。無論是政府組織還是非政府組織,在開發扶貧、發展干預中都出現過削足適履、脫離實際的情況,幅員遼闊、自然稟賦差異巨大的中國農村需要因地制宜,適合各地實際情況的發展策略與方法。
本文主要通過兩個農村社區的實例來分析一種被忽略的社會現象。藍村、白村的數據分別來自2003年和2005年的兩次實地調查。此外文中涉及的寺則河村、呼家鹼村,以及宋家窯子村的數據來自對三個村在外務工農民的訪談。
白村距離縣城30多公里,距離省城70多公里,地處秦嶺北麓,周圍群山環抱,前面是條小河。四個村民小組分散在河邊。當地早期的居民主要來自湖北,由于地處山區,相對隔絕,湖北的方言保留了下來,因而村里的人操兩種方言,一種是湖北某地方言,一種是陜西方言。筆者在這里訪談時,發現村民之間有時用湖北方言交流,有時說陜西話。村里現有260口人,10個姓氏。其中盧姓、汪姓人丁最旺,而白姓人家是這里最早的居民。
白村最早的家族在本村先后有8代人生活在這里,估計年代應是鴉片戰爭以后,太平天國運動前后。這一時期中國人口達到4億人,傳統的農業技術已經達到極限,優良的耕作區早已開發殆盡。白村最早的居民移居此地的直接原因不明,但是人口的巨大壓力甚至戰爭壓力可能是根本的原因。最初前來的只有三戶人家,經過百余年的繁衍,到1974年,白村村民人數達到巔峰。從此以后人口緩慢下降,1999年以后,戶籍人口急劇下降,和1993年相比戶籍人口下降30.3%,和1974年相比,戶籍人口下降了34.7%。常住人口下降速度更快,和1993年相比,常住人口下降了45.4%。
白村居民為什么下降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計劃生育政策。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當地人一般每家生育子女4個左右。80年代以后,多數人家生育2個孩子,也有只生—個孩子的,超生現象不多。近年來沒有超生現象,婚育年齡也普遍延遲。第二,自發移民。一些村民以投親靠友的方式,或者以義親過繼給老人養老送終的名義,遷移到山外。第三,政府政策性鼓勵移民搬遷。90年代后期以來,政府鼓勵移民搬遷,對于一名搬遷到本縣他鄉或者外縣的村民,政府每人補貼1600元搬遷費。1999年到現在受到政府補貼移民的共有16戶70余人。第四,勞務輸出。近10多年來,白村青壯年到外地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到目前為止,在外打工者64人,主要從事建筑、裝潢、挖礦等工作。第五,婚姻移民。當地地理偏僻,男人普遍婚姻困難。定親一般要花費15000元,娶親需要花費30000元。這樣高額的花費沒有誰家拿得出來,都要借款貸款。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不少人入贅他鄉。目前村里30歲以上的光棍有10個,有5個估計會入贅他鄉做上門女婿,有3個估計會娶到媳婦。村里娶回來的媳婦中20%是弱智人。

白村最興旺的時候是20世紀80年代,幾乎所有的家庭都在這一時期扒掉草房,蓋了新瓦房。近年來收入增長緩慢,年輕人外出,村莊顯得蕭條,了無生機。人口快速下降給鄉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新問題。第一,最近兩年,山上的野豬成群結隊的頻頻光臨,啃吃莊稼,村里既缺乏武器,也缺乏能打野豬的年輕人,對野豬束手無策,玉米幾乎連年絕收。第二,修路、蓋房、老人送葬抬棺材都找不到能干的年輕人。常住人口196人,其中45個60歲以上的老人,老人比例達30.6%。第三,學生也越來越少,學校難以維持。現在本村學校是一名教師帶著4年級的20多個學生。隨著人口繼續流失,幾年后小學可能就要撤銷。第四,郵遞員已經不愿到村里來,信件要人捎到村里來。山里沒有移動電話信號,村里有幾戶想裝固定電話,電信局嫌太少,線路成本相對太大而不愿意鋪設線路。據村長和村會計的估計,10年之后村里的常住人口會降到100人左右,比現在少一半,那時學校肯定辦不下去了。20年后,可能就會只剩下幾個孤寡老人。
藍村是秦嶺北麓的一個自然村,是中國秦巴山區村莊的一個代表。它距西安約50公里。村莊坐落在山坡上,站在村里向四周望去,周圍是望不到邊的山。藍村90%姓李,大約150年前,李家的第一代祖先來這里安家落戶,拓土開荒,成為這里惟一的住戶。以后的幾十年里,又有戴姓、雷姓兩住戶遷到東面的山坳和山坡上,3住戶相距千米以上。李姓人家人丁興旺,100多年之后子孫近100人,成為藍村的主要人口。解放前后,人口遷徙自由,曾有3戶從藍村遷出,一戶遷往西安,一戶遷往同鄉外村,一戶遷往同一行政村的地勢平坦、人口集中的另一個自然村后村。1958年以后,農民不能自由遷徙,此后的20年里住戶只增不減。但是最近的20年里,人口遷徙急劇加速。在解放后的幾十年里,藍村的人口經歷了大起大落,藍村的社區環境也經歷了巨大的變遷。
藍村的人口變遷和中國的人口變遷趨勢基本一致,在清朝中期,中國人口急劇膨脹,平原地區人滿為患,有不少人遷往山區。自從李氏先祖來到藍村,在人跡罕至的叢林草地上開墾荒地,這里的一家3口,歷時約15年,孕育了8代人,人口最高峰時達到9認。這里的人口以幾何級數在增長,在80年代初,藍村的人口達到最高峰。在20世紀80,90年代,由于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加上這里的人口大量遷出,所以戶籍人口由93人下降至72人,常住人口由93人下降到42人。到2003年,有30人戶分離,占戶籍人口的42%。人戶分離的主要原因是3戶9人遷往平原地區居住,戶籍未動。有4戶14人舉家到西安打工,另有7人常年在西安打工。在這20年里還有4戶16人通過社會關系戶籍遷往平原地區,4人通過上大中專院校之后在城里工作,2人通過接班頂替父親到城里工作,戶籍永久遷往城市。20年里實際遷出戶籍人口22人。
藍村最興旺的時候是20世紀80年代,這一時期農牧業都得到較快的發展,村民收入增加,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房。由于用電、使用農用機械和器具以及糧油加工很不方便,戴姓和雷姓的幾戶人家和李姓人家遷居到一處。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遷移,藍村面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社會問題:一、遷居外村的村民多數還在本鄉,人戶分離了,但是口糧地還在藍村,耕種收獲季節,他們還要回來耕種和收割,成為候鳥式村民,居住和生產分離,生產不很方便。二、道路失修,各類公共基礎設施貧乏。在人口多的集體經濟時期,所有勞動力都可以動員起來修路,但是現在村民們散居各處,許多人常年在外打工,道路日益損毀,無人修補。三、老人的生活比較艱難,也很單調,在年輕人都出去之后,留下的老人還要自己挑水、砍柴,得不到照顧。
白村和藍村人口快速下降的現象并不是孤立的。在中國總人口增加的同時,部分地區由于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及非農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人口在不斷減少,像白村和藍村這樣的村莊人口變遷是這種趨勢的微觀基礎。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地處秦巴山區的陜西安康、商洛市人口出現下降的趨勢。秦巴山地上散落著成千上萬個像白村這樣的行政村和藍村這樣的自然村,多數和白村、藍村人口規模相當,有很多規模還要小得多。在未來的三五十年里,多數這樣的村莊將會消失。30、50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里是短短的一瞬間,但是對于山區的貧困人口來說要付出一代甚至幾代人的代價。

陜西北部的人口總體上還在緩慢增加,但是部分小縣和半數村莊實際常住人口數呈明顯的下降趨勢。延川縣賈家坪鄉劉家河村呼家鹼村民小組,20世紀70年代村里有30戶120多人,現在只有50多人,每戶只種十來畝地,大量的土地已退耕還林或者拋荒。清澗縣石家巖鎮寺則河村有200多戶,800余人,現在常年在外打工的有200多人。子洲縣白家灣鎮宋家窯子村原有10多戶人,村里的人陸續搬走,現在村里空無一人。
從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推測中國的貧困山區人口流失嚴重,尤其是青壯年人口流失比較嚴重。人口流失給山區帶來了一系列新的社會難題,也給政府與社會的扶貧開發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公共物品(包括教育、衛生、道路、水電、通訊、防災、安全等)的供給相對成本在不斷擴大,政府和社會投入的效率在降低;二、山區農村社會的老齡化比城市嚴重得多,社會保障問題非常嚴峻。白村和藍村的老年人口比例都達到30.6%。三、扶貧開發的難度越來越大,政府的干預顯得力不從心。
白村和藍村這兩個山區村莊大約都是在鴉片戰爭前后出現的,這一時期,農業內卷化非常嚴重。適宜耕種的土地幾乎已經開發殆盡,內陸地區不斷增加的人口被迫向山區遷移。在農業時代,山區條件盡管惡劣,也可以靠山吃山,通過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也可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還可以躲避戰爭、徭役、賦稅和瘟疫,宛若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但是隨著中國逐漸走上現代化的道路,而且漸行漸快的時候,山區的環境已經無法滿足人的生存要求。現代社會或者小康社會的人們不能僅僅滿足于有飯吃有衣穿,還需要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健康長壽、休閑娛樂。而在山區社會要保證他們擺脫貧困,享有現代人的基本服務,過上體面的生活的成本極為高昂。因為現代社會的基本公共產品諸如教育、衛生、道路、通訊等成本高昂,人口如果達不到一定的規模,投資的社會效益非常有限。在山區往往看到最漂亮的建筑是學校,而漂亮的學校里卻沒有多少學生,有些希望小學就是這樣,這樣的扶貧投資既沒有效率,效果也不好。
中國的扶貧攻堅近年來效果不是很顯著,2003年未解決溫飽(人均年收入637元以下)的貧困人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80萬人,這是改革開放之后扶貧開發歷史上的第一次。目前全國扶貧開發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主要表現在:第一、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速度明顯趨緩。“八七”扶貧計劃期間,平均每年解決6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進入新世紀的頭兩年平均每年不到200萬人,2003出現扶貧開發以來貧困人口首次反彈。其中河南、安徽、陜西、黑龍江等省因自然災害等原因,情況最為突出。四省返貧人口數量超過了200萬人。第二、貧困人口與其他農民的收入差距拉大。2003年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的收入上限是637元,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是2622元。兩者之比為1:4.12,與1992年的1:2.45比較,差距進一步擴大。
中國的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貧困山區,條件較好或者資源豐富的地區已經擺脫了貧困,剩余的2800萬貧困人口一方面生存環境條件惡劣,另一方面人口極為分散。這就成為山區社會發展和扶貧開發的極大障礙,導致扶貧開發效益差、效率低、扶貧越來越難。傳統農業已被沖擊得奄奄一息,僅能糊口而已,一些傳統手工業已經滅絕了。而現代農業和現代工商業在這些地區都不可能得到發展,新技術難以在這些地方推廣。面對這種局面,扶貧工作就應該有—個新的思路。
白村的16戶,70余人是在政府每人1600元移民補助鼓勵下移民搬遷的。內蒙古興河縣坎壕鎮移民村是每戶補貼10000元從全縣各處的偏遠山區搬遷來的,平均每人補貼250元。假定移民每人補貼3000元,2800萬貧困人口全部遷走需要840億元,如果分五年時間鼓勵他們移民到條件較好的地方去,每年移民補貼不過168個億。中央政府1999年的各項專項扶貧資金就達248億元,如果用于移民搬遷補貼也許扶貧的效率會更高些。因而在貧困山區鼓勵移民也許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更有效的辦法。
[責任編輯:崔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