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教育特別是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應該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增加勞動力有序供給的治本之策。但通過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來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的統籌規劃,需要政策法規的配套與健全,需要相關機制的建立與完善,也需要廣大農民思想上的認同。
[關鍵詞]職業教育;農村勞動力;勞動力轉移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5-0046-02
十六大以來,“三農”問題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國廣大農村科技、文化、教育都還相當落后的情況下,把農村經濟增長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通過“農民”解決“農村”、“農業”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農村職業教育擔負著雙重任務:用先進的農業生產、科技知識和經營知識培養現代農民;用專業技能、政策法規知識和公民道德規范等培訓務工農民,以適應新形勢下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需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積極構建適應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職業教育體系,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選擇。
1.理順管理體制,轉變政府職能。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眾多部門,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統籌規劃。特別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日漸成為農村職業教育的重中之重,各級政府要盡快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領導機構,明確政府各部門職責,形成統籌協調的運行機制。政府在農村職業教育中的職能應該重新定位,本著“抓大放小”的原則,政府著重于宏觀的指導、調控和管理,而對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教育機構內的具體運作的管理應該弱化。要讓市場機制發揮其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以達到教育資源和教育對象的最佳結合。
2.關注農村弱勢群體,實現職業教育的層級化。實現職業教育的全民化是當前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我國的職業教育應使每一個愿意且有能力接受職業教育的青年都有機會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為不同背景的青年人提供多樣化職業教育。實現職業教育的層級化,不僅對于學業成績突出的人,而且對于學習起點低的人都應當采取適當的措施使他們能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還要保障社會弱勢群體接受職業教育的權利和機會,特別關注農村地區學習困難的人、女性和社會特殊人群等,從而擴大他們的就業機會。
3.整合教育資源,構建農民職業教育新體系。我國原有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是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和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基礎上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必須對原有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進行創新和拓展,以適應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們要繼續做好農科教結和“三教”統籌工作,重構縣、鄉、村三級農村職業教育網絡,擴大農村地方辦學的自主權,充分利用農業院校、農業廣播學校、農村中小學、中等農業學校、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培訓中心等各類學校及培訓機構現有的培訓場所、設備、師資等資源,開展包括學歷教育、遠程教育、短期培訓、專題講座等形式的農村職業教育。要打破職業教育的城鄉分割局面,城市職業學校可以面向農村、農民招生,不再農村職業教育囿于縣及縣以下農村的狹隘范疇,要使城鄉中等職業學校同時服務于農民,特別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建議取消招生年齡限制,實行彈性學制,有條件的學校可實行注冊入學制度,允許學員分階段完成學業。大力發展民辦農民職業教育,鼓勵私人辦學,開拓農村公私立教育并存的道路,同時,在社會上廣泛宣傳并提倡振興農村教育的公民捐資助學。逐步實現農村教育的市場化,逐步放開市場、放松管制,使農村職業教育成為公眾投資的熱門領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4.建立和健全職業中介組織。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關鍵是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就業體系。首先,要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把市場機制作為調節城鄉勞動力就業的主要手段。其次,在搞好公共就業服務組織的同時,積極培育多種形式的勞動就業中介組織、勞務協會、勞務經紀人,走先發展、后規范的路子。政府培育市場而不干預市場,引導推動輸出而非主導和包辦輸出。逐步形成以公共就業服務為主體,市場中介就業服務為補充,集擇業信息咨詢、職業介紹、培訓教育為一體的社會化就業服務體系,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的流動。對合法舉辦、以勞務輸出為主要業務的勞動就業服務企業,要按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給予稅費減免政策,在資金信貸等方面與勞動服務業和社區服務業享受同樣的優惠政策。
5.開辟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資體系。要不斷增加各級財政投入的比重,特別是要加大對一般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投入。明確各級財政投入的用途,每年從預算中安排一定資金專項用于農村勞動力培訓,使農民獲得低成本的就業培訓。政府要加大監管與協調力度,統籌資源,避免重復投資。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凡屬公益性職能的農村職業教育,由政府加大投入。一般技術服務和經營服務職能,應從政府職能中剝離,由受益人或面向市場的技術服務組織承擔。農業新項目推廣和剩余勞動力轉移,應強制列支培訓費用,由受益人承擔。各級政府應把加大財政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強度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爭取各級財政設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專項經費,完善培訓條件,補貼農民轉崗就業培訓工作。制定政策,吸引民間資本。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實現農民職業教育產業化是辦好農民職業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根本出路。我國農村存在著巨大的市場需求,人力資源投資需求旺盛,這使得對農民有償職業教育、培訓和服務,不僅變得必需,也有這個可能。
6.通過國家立法,切實推行勞動準入制度。1999年我國開始實行勞動預備制度,它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共同組成了科學、規范的勞動準入制度,使我國勞動力市場開始走上標準化、規范化的軌道。然而,在勞動準入制度推行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各級政府的推行力度不夠,大批沒有受過崗前培訓的新生勞動力進入勞動市場,勞動人事制度改革不配套,沒有全面實施“先培訓、后就業”。盡管國家于1994年和1996年分別頒布實施了《勞動法》和《職業教育法》,對勞動預備制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有了明確的要求,但沒有相應完善的法律與法規配套,各級政府的職責還不明確。目前我國實施勞動準入制的還僅局限在部分技術工種的范圍內,執行的力度與范圍都遠遠不夠,尚還沒有一個涵蓋全部職業,按初、中、高層次等級分類,權威性的職業等級標準。學歷與技能等級如何構成職業資格,關系并不清楚。因此,有必要通過國家立法,形成健全的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法律法規體系。通過立法,強化勞動準入制度的權威性,政府可用法律與經濟手段,對勞動準入制度宏觀調控,通過財政、稅收、審計等政策引導職業培訓。加大經費投入,完善職業技能標準與評價體系。要制定政策,更要嚴格執法,促使職業教育逐步走上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7.建立統一的職業技能標準,完善職業培訓與職業資格鑒定體系。我國行業職業技能標準的推行、勞動準入制度的建立,由于宣傳力度不夠,思想認識不足,進展緩慢。我們應學習借鑒國外職業教育領域的先進經驗,在統一行業技能標準條件下,采用靈活的培訓考核方式,充分利用職業教育資源,建立不同的學校、不同類的教育體系間能相互承認所學內容、接續學分的制度;嚴格培訓制度、嚴格考核標準,使職業資格證書在各行業、全社會有良好的質量信譽,為我國的職業技能標準和勞動準入制度的推行奠定基礎、形成氛圍。由政府牽頭,制定統一的職業技能標準,推行規范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協調勞動部門、教育部門與行業部門,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并徹底打破目前部門分割的培訓與職業資格鑒定體系。勞動部門作為政府的執行與管理機構,不再直接參與組織實施培訓與鑒定的具體活動。各級職業資格鑒定機構,不僅限于勞動部門所屬中介機構,凡符合條件的企業與各類職業學校均可成為培訓與資格鑒定的中介機構,以構建一個統一協調的培訓與鑒定體系。政府的職業培訓職能從目前勞動與教育等部門分別管理改為統籌規劃,統一指導。勞動部門與教育部門應盡快聯合研究制定勞動預備教育的培訓標準、模式,開發相應培訓大綱、考核標準及教材。充分利用各類職業學校的教育資源。現有的一批全國及省市級重點職業學校,除承擔學歷教育外,可經過資格確認,將其建成實施勞動預備教育的培訓基地。勞動預備教育既是學校的任務,又是政府勞動力市場的導向。要求地方政府落實未升高中階段的初中生和未上大學的高中生在就業前接受1-2年的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或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后,才能進入勞動力市場。
[責任編輯:崔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