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擇業愈益偏好于大企業、大城市和東部發達地區,這將進一步加劇城鄉差距和東、西部地區差距,對我國統籌發展城鄉經濟、構建和諧社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對此,政府應當通過宏觀調控對大學生擇業偏好予以矯正。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偏好;矯正;宏觀調控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5-0060-02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大學畢業生的人數逐年增加,我國出現了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象。有人認為大學生就業難是由于數量上的供過于求,但是與發達國相比,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剛剛達到15%,而發達國家1997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平均水平已達到61.1%,世界平均水平為17.8%。這說明我國的大學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事實并不是由于社會對大學生需求低,而是社會場所供給的崗位不是大學生心目中的“理想”所指,大學在擇業時表現出明顯的個人偏好。大學生擇業偏好指大學生在就業選擇中的傾向性指向。近幾年,大學生擇業表現出明顯的個人偏好。賴德勝等人調查指出:大學生中不愿意到農村工作的占77.4%;愿意去沿海工作的占58.5%。與大學生擇業偏好形成反差的是,在大學生偏好指向的地區吸納他們就業的能力相對其它地區較低。岳昌君、丁小浩的調查顯示:高等教育就業彈性在西部為1.08,中部為0.83,東部為0.66,而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僅為0.3。于是就形成了大學生就業中的供求錯位,加大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由此可見,大學生擇業偏好密切相關。大學生擇業偏好將進一步加劇我國城鄉差距和東、西部地區差距,對我國統籌發展城鄉經濟、構建和諧社會產生負面影響。鑒此,政府必須通過宏觀調查對大學擇業偏好進行矯正。
—、大學生擇業偏好分析
大學生擇業所以偏好大城市和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在于我國存在著勞動力的制度性分割。
新古典經濟學假設勞動力市場是充分競爭的,但現實卻表現為,一個國家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和行業之間的勞動力市場經常被分割為不同的市場。這種分割并不是以市場功能形成的分割,而更多地表現為制度性分割,形成了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的劃分,在主勞動力市場可以獲得較高的“分割性收益”,而在次勞動力市場獲得的“分割性收益”相對較低。在我國,沿海地區、城市、外企、國家機關是主要勞動力市場,農村、西部地區、鄉鎮企業等是次要勞動力市場。
大學生畢業后選擇職業,必須要考慮自己的投資收益率。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是教育,每個大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付出的成本和代價是巨大的。其中,既有數額不菲的金錢付出,也有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花費,更不用說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因此,在就業時盡可能地降低收回人力資本投資成本的風險、尋求預期收益最大化便成為大學生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也是大學生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權衡利弊得失的理性選擇。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個人發展前途、預期工資收益、工作環境、職業社會地位、個人興趣愛好以及專業對口程度等。在中國這樣—個存在著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的二元結構社會,有利于這諸多因素得到最佳實現的是大、中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即在主勞動力市場就業可以得到更高的“分割性收益”;而在次勞動力市場就業,即在農村和西部地區,無論從硬件設施還是從軟件環境來講,都不及大中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大學生獲得的“分割性收益”較小。何況除了工資水平以外,兩個勞動力市場的社會保障差距也很大。我國社會保障也存在著明顯的主、次勞動力市場分割,在大城市、大企業、東部地區的社會保障水平很高,而在小城市、小企業、西部和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水平則很低。以上兩個與大學生個人利益密切相關的因素極大地影響著他們的擇業取向。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有些大學生甚至寧愿暫時失業,也不愿意到次勞動力市場就業。主要在于主、次勞動力市場間人力資本流動困難。首先是戶籍制度的限制。大學生一旦在次勞動力市場就業,要想重新進和主勞動力市場,就會面臨戶籍制度限制的問題。在大城市、大企業、東部地區的許多用人單位,招聘時明確表明要有本地戶口,如果是外地戶口,特別是落后地區,則會附加許多莫名其妙的費用,這樣大學生就不愿意選擇到次勞動力市場就業。其次,已在次勞動力市場就業的大學生,想要再在主勞動力市場尋找單位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這主要包括尋找新工作單位的各種成本;原單位距離新單位的空間距離越遠,通訊條件越差,找尋工作的成本就越高。加之次勞動力市場高層次人力資源較少,對大學生就會“惜才如金”,只要到手決不輕言放棄。因此有了種種限制條件:在協議規定期滿前不準調離:擅自調離,將扣押檔案和各種資歷證書,還附加有高額的違約金;有些單位還規定報考研究生、博士生必須是委托定向類,必須先簽“不平等”協議,學成后必須回原單位工作,否則,也要交付很高的違約金。另外,如果大學生離開原單位,也意味著與原單位相關的各種福利的損失,因為很多單位的福利待遇是與在單位的服務年限相聯系的。因此,在農村地區和落后地區工作的大學生,要在城市或發達地區找到一個較理想的工作,他們所支付的成本要比已經在城市和發達地區工作的大學生要高得多。按常理講,在主勞動力市場就業準的情況下,大學生應該先到次勞動力市場就業,在工作中等待時機,再到主勞動力市場就業。但是,由于存在著事實上的主、次勞動力市場之間流動的巨大成本和流動的困難,導致大學生不愿選擇到次勞動力市場就業。
大學生擇業之所以會偏好城市,還在于我們的教育體制本身就是城市指向的,當代中國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明顯帶有為城市服務的特點。大學在教育規劃、專業設置和教育內容表現出城市指向的特點,從大學的專業設置可以看出,從近年來不斷擴大招生的熱門專業也可以看出:像計算機、電子信息、網絡、能源環境、金融、營銷、旅游、教育科技、外貿經濟等專業是主要面向城市而沒置,雖然近幾年針對農村所設置的專業總量較以前有所增加,但是相對量還是非常小。大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絕大多數部是城市指向的,要做到學有所用,減緩人力資本的無形損耗,他們就必須在城市就業。
二、大學生擇業偏好的影響
在擇業時把目光指向大企業、大城市和東部發達地區,必然產生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這對大學生及其家庭會產生巨大壓力,更重要的是對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大學生擇業偏好將進一步加劇我國已經很嚴重的城鄉差距和東、西部的地區差距,不利于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力資本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日益重要。據世界銀行發展報告的統計數據計算,發展中國家的勞動者按受教育的平均時間每增加一年,其GDP就增加9%。據統計,20世紀初,在一國國民收入增長的各種貢獻因素中,利學和教育所起的作用不過5-10%,而到了20世紀末,這種貢獻率已高達60-80%。地區經濟發展也是如此,我國沿海地區以其多方面的優勢逐漸形成了人才的集聚效應;而西部落后地區則因其多方面的劣勢形成人才的離散效應。這兩種效應一旦形成,就會不斷加強與放大,從而共同構成全國范圍內人才配置的“馬太效應”。以前,人們更加注中西部地區資金、能源向大城市和沿海地區的流動,較少有人關注地區間人力資源流動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的巨大影響。事實上,大學生擇業偏好說明了現階段人力資源單向流動的事實。這必然使本來發展速度就快的東部沿海地區擁有了更多的人力資源支持,對它們的更快速發展起到了進一步的推動;而西部落后地區、小企業和廣大的農村雖然更需要大學生,但因為沒有吸引力很難有大學生“青睞”。在現代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人才無法滿足的情況下,西部豐富的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產業優勢,農村的教育和經濟發展難以盡快實現轉變,城鄉差距和東、西部的地區差距將不斷加劇。我們的縮小貧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乃至構建和諧社會理想也將難以實現。
三、大學生擇業偏好的矯正
大學生擇業偏好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特別是政府的重視。在這一問題上,單靠市場調節無法解決問題,要矯正大學生擇業偏好,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政府不能只考慮大企業、大城市和東部地區的建設和發展,要動口關注西部發展、關注小城市和城鎮建設、關注農村經濟發展。這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貧富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需要,也是矯正大學生擇業偏好的必然選擇。只有西部地區、小城市和農村發展了,人們收入增加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與東部和大城市差距縮小了,大學生才會改變在擇業時的偏好。影響大學生擇業的主要指標是就業所在地的經濟狀況、環境因素和公共品的數量和質量,因此要加大對西部和農村基礎設施等公共品和環境建設的投資力度,使城市與農村、西部與東部公共品均衡協調發展。同時必須通過政府宏觀調控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社會保障差距。
政府要利用利益激勵機制來矯正大學生擇業偏好。可以采取給在西部地區、小城市、特別是農村就業的學生高工資、高福利待遇,增加在次勞動力市場就業的大學生的個人所得,以實現大學生收益最大化的首要愿望。也可以采取獎勵措施,在次勞動力市場就業可以一次性獲得獎勵,但是獎勵金的給付應該分階段進行,采取每年一次的給付方式。
政府要加大有利于主、次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源順暢流動的制度建設。讓大學生在次勞動力市場就業后,還能夠看到未來的希望,還有重新進入主勞動力的可能性。取消嚴格的戶籍制度對大學生流動的限制,堅決杜絕次勞動力市場的單位以各種所謂“合法”的名義來炮制“保護”人才的土政策——這是大學生把在欠發達地區就業視為“陷阱”的主要原因,這樣的行為也有悖于市場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的要求。
政府要對高等教育進行戰略性規劃和調整,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進一步調整學科和專業設置。在新的五年規劃中,要建立以市場、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面向農村經濟、西部經濟發展的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與培養模式。必須調整“城市指向”的教育體制,促進“面向農村”的教育體系的建立。各個高校特別是西部地區高校必須樹立面向西部培養人才的思想理念。在主導思想定位準確的基礎上,西北地區可重點培養生態環境、能源礦產、特色農業等方面的人才;西南地區可重點培養水電開發、山地災害防治、煙草酒類、民族文化與教育等方面的人才。
[責任編輯:孫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