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期刊被賦予學術評價功能,盡管有人非議,但在我國學術評價制度缺失的情況下,核心期刊的評價功能有它的合理性和積極意義:它可以促使期刊之間的規范競爭;為學術論文評價提供一種簡便快捷且客觀公正的工具;同時還有利于作者提高論文質量。但是不恰當的使用也可能帶來負面效應,應理性思考如何克服核心期刊評價功能的缺陷和弊端,拿出合理科學的方法。
[關鍵詞]核心期刊;論文;評價功能;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5-0062-02
近幾年,我國學術界對核心期刊的研究逐漸增多,對核心期刊的認識是見仁見智。縱覽對。核心期刊。的研究文章,既有真知灼見者,也有不少偏激者,筆者就核心期刊的評價功能問題談點自己的拙見。
一、目前對核心期刊評價功能的質疑
核心期刊在當前被人為地賦予了學術評價功能,許多教學科研單位都規定:凡評定職稱者,尤其是副高以上人員必須在核心期刊上發表3篇以上論文,否則不予評定;博士生也需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定數量的成果,否則無法取得答辯資格;已取得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在重點崗或關鍵崗工作的人員,在聘期內也需在核心期刊上發表1-2篇論文,否則,聘期結束考核時以不合格論處;還有的單位將核心期刊分為若干等級,并確定在不同等級的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的相應的獎金額度以示鼓勵;評估一個研究單位和大學的成績,也多看其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的多少。經過連續多年的強制性推行,核心期刊已成為我國學術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這一制度的實施過程中,不少人提出,核心期刊真的能代替學術評價功能嗎?
由于目前的核心期刊與非核心期刊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界限,尤其是核心期刊的研究方法和評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和人為的主觀色彩,一般來講,核心期刊上的論文有著較高的學術水平,但并非所有的論文都是高水平的,特別是在我國期刊界沒有普遍采取匿名審稿制的情況下,人情稿、關系稿在任何一本高質量的刊物上出現都是有可能的。反過來,一般刊物發表的文章不一定都是平庸之作,其中一些期刊為了提高知名度不惜重金約請名人,因此,“以刊論文”的評價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弊端。
個別核心期刊借“核心”二字提高身價,搞學術腐敗,玷污了核心期刊的名聲。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不但降低核心期刊的學術水準,也促使學術不正之風韻蔓延。
對核心期刊的評價功能雖然有異議,但我認為,在目前我國學術評價制度缺失的情況下,核心期刊的評價功能還有它的合理性和積極意義,各期刊爭取躋身“核心期刊”之列,論文作者普遍希望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僅這一點就說明,社會對核心期刊的遴選及其作為評價尺度是認可的,它至少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二、核心期刊評價功能的現實意義
1.可以促使期刊之間的規范競爭,特別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人情稿和關系稿的數量。期刊界將。核心期刊。作為評價尺度,增加了一種對學術期刊進行評價的依據,也使學術期刊在提高辦刊質量上有了一個比較實際、具體的目標,對每一家學術刊物來說,尤其是重點期刊需要通過采取標準化、規范化,進而提高刊物的引文率,轉載率、文摘率等,爭取躋身到“核心期刊”行列。而對于“核心期刊”來說,為了保持自己的“核心”優勢,向更高級別奮斗,編輯部在編發稿件時,以質取稿,切實提高發稿水平,堵絕人情稿、關系稿,通過自身的努力向權威期刊邁進。在這種公開、規范競爭中,各期刊在自己原有水平上都會有所提高,形成期刊界的良性循環。
2.將核心期刊的理念引入學術評價體系,為學術論文評價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工具。“核心期刊”的引入,使學術論文和評價有了一個比較客觀、同時又較為便捷的評價工具,因為對學術論文進行評價應是屬于學術領域的事情,屬于學術行為,社科成果難以通過精確計算,反復實驗加以驗證,只能用同行專家的智慧、經驗以及調查分析能力進行定性評價,這其中由于評價者的價值觀和主觀意識的影響,以及專家的知識經驗的局限性,往往使得評價結果帶有片面性和個人偏見,評價結果不是很客觀準確,而進入“核心期刊”之列的期刊,絕大多數都是國內優秀的學術期刊,所發表的論文水平在總體上應該是比較高的,用“核心期刊”作為尺度進行評價至少要比傳統的那種按級別、論資歷、憑印象的評價要公正和客觀得多,也簡便快捷、客觀透明,自然深受人們的認可與歡迎。用核心期刊引入學術評價,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學術評價制度的一種進步,至少可以說是一種有意義的探索。
3.將核心期刊作為評價尺度,有助于促使作者提高論文質量。為了應付評職稱、晉級或者為了完成工作量,不少人撰寫論文也是東拼西湊,沒有多大價值,只求數量完成而不考慮保證質量。核心期刊評價功能的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扼制此種行為,作者在撰寫論文時須下大力氣,既重質又重量,這樣可以促使作者提高論文質量。當然,人情稿在任何時候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因為有人情稿而全盤否定核心期刊論文的質量。
三、對核心期刊評價功能的理性思考
1.正確認識核心期刊的評價功能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核心期刊的評價功能有它的進步性和現實意義,但核心期刊的學術評價效用也是有限的,過分夸大核心期刊的作用,將核心期刊絕對化的做法也是錯誤的。首先我們必須保持理性的認識,在充分評估核心期刊的正面效應時,也應充分注意到核心期刊的不恰當應用可能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例如,只有上了核心期刊的論文在科研部門的成果統計中才算數,才能量化計分,而目前核心期刊容量畢竟有限,勢必造成稿件積壓,這種影響又殃及大多數期刊的稿源,以致于稿源少的普通期刊叫苦不迭。于是乎相應的學術腐敗也應運而生。我們在檢視核心期刊的負面效應時,也不能過于情緒化,如目前有人認為:“所謂的‘核心期刊’論,不僅沒有推動中國學術的發展與進步,相反抑制了學術發展,堪稱影響惡劣,禍莫大焉,”也有學人干脆斥之為“一場亂了規矩的學術鬧劇”。這種以偏概全、全盤否定的聲音,完全抹煞核心期刊研究的學術價值和探索意義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其次,在對核心期刊的論爭中,學術界、期刊編輯以及科研管理界都必須正視期刊與期刊之間、論文與論文之間學術水平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惟其如此,學術評價才是必要的。再次,任何一種評價體系和評價制度都不可能是絕對完備的,核心期刊對論文的評價功能,嚴格地說,應是利用核心期刊的整體水平作為論文水平的參照系數,而不是對核心期刊發表的每一篇論文水平的簡單認定。任何評價系統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核心期刊也不例外。
2.克服核心期刊缺陷和弊端的理性思考
隨著科研事業的發展,人們對核心期刊的學術評價功能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而目前相關的評價系統研究相對滯后,顯然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現階段,一些學者提出了頗有參考價值的建議。
(1)在學術評價中,對核心期刊的應用不能削足適履,作繭自縛,只認衣冠不認人,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凡是核心期刊的論文就比非核心期刊的論文水平高,對于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其水平也要聘請有關專家重新審核。反之,對于發表在非核心期刊上的論文,如果作者認為達到一定的水平,也可以向評審委員會或者學術委員會提出鑒定申請,達到核心期刊水平的,按核心對待。當然,建立這種制度必須規范化、公開化,否則又回到“人情期刊”、“關系期刊”的老路上去。
(2)采用引文分析的評價方式。引文分析是一種國際通行的學術評價方式,通過分析論文的引文情況和被引情況可以評判論文的學術含量和學術影響力,它的評判依據直接取自文獻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擺脫核心期刊的羈絆,克服核心期刊制的弊端,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但也必須注意引率高,還會出現爭鳴式的或綜述式的引用,抑或負引和學術資料的引證,這時還須專家協助鑒定學術水平。
(3)“創新”與否是檢驗論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和要素。通過成果查新制度來判定論文是否具有創新意義,并進而評價其學術水平。
(4)有學人提議“取消核心刊物制度,代之以核心論文制度”。認為這樣做“有利于所有的論文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也有利于各個刊物的競爭,同時腐敗也可能被大大地抑制。”這種說法雖有新意,但如何具體評選論文,顯然也是一項非常棘手和復雜的工作。同時我們也必須明確,核心期刊與核心期刊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對期刊的評選,后者是這種評選結果的應用,期刊的“載文量”、文獻“收錄量”、“被引次數”都是客觀存在的,并不是人為產生的。按照一定標準將期刊分為核心與非核心,對其進行客觀評價,是社會的需要,因此,核心期刊所面臨的不是取消,而是如何才能更好地評選問題,核心期刊的評選仍有它的積極意義和應用價值。
總之,對于核心期刊評價功能的認識,我們須理智、理性、客觀、公正。在當前,我們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使核心期刊的研究更加科學與完善,如何更加合理地界定核心期刊的有效應用領域,特別是思考如何克服和改善核心期刊評價功能的缺陷與弊端,拿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改進性或替代性措施,保證我國學術事業進一步繁榮和發展。
[責任編輯: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