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所謂人大代表的代表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民的全面程度;二是人大代表履行代表職責的有效性。前者要求人大代表從民眾中產生,后者要求人大代表為民眾辦事。這兩個方面都不可缺少。因此,代表性的完善就有兩個方面的任務,其一,在選舉制度中保證人民能自主選擇代表進入權力機關;其二,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保證人大代表能為人民辦事。
完善人大代表代表性的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社會經濟的急劇變遷,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以職業為基礎的新的社會階層分化機制逐漸取代過去的以政治、戶口和行政身份為依據的分化機制。這些跡象表明,社會經濟變遷已導致了一種新的社會階層結構的出現,各階層的利益摩擦、沖突也隨之出現。您是否認為,完善人大代表代表性是制度上緩和這些矛盾和沖突的主要手段之一?能否從保證政治渠道暢通的角度談談完善人大代表代表性的意義?
■人民代表大會決策依賴于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會的機構組成特點決定了它不具有像行政機關一樣的自下而上的信息搜集反饋機制。對于人民代表大會來說,它的每一項決策主要依賴于人大代表對于社會情況的了解和把握。盡管在人民代表大會中也有各種各樣的辦事機構和專門委員會,人民代表大會還可以組織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對特定事項進行專門的調查。但是,這些機構的工作主要也是由人大代表啟動的,并且是為人大代表的工作服務的。尤其重要的是,最后的決策依賴于每一個人大代表對特定問題的看法和態度。因此,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會的決策過程中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
人大代表代表性的完善,可以保證各社會階層在人民代表大會中都具有自己的代表,從而使各種社會利益和訴求可以通過其在人民代表大會中的代表而介入決策過程。相反,假如部分階層或人群的利益得不到反映,人民代表大會在作出決策的時候,其擁有的信息是不充分的,這將直接影響到立法、執法的質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成員收入差距的擴大,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以前人們一直認為,中國改革以后收入差距的擴大,是引入市場經濟激勵機制的正?,F象,盡管分配秩序存在著種種不合理的方面,但仍屬于漸進式改革的過渡性問題。但近幾年來一些實際情況的變化使這種看法有很大的改變。這不僅僅是因為低收入階層的相當一部分人出現了實際收入下降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人們關于貧富差距的社會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甚至已經影響到人們對社會公正的信念。代表性的完善能否使社會矛盾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得到消解?
■完善代表性雖然不能徹底解決社會矛盾,但是卻可以為社會矛盾的緩和與消解提供一個制度平臺和公開場所。通過不同利益和階層的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會中的辯論與“討價還價”,社會階層間的矛盾和沖突有望在權力機關進行決策的正式場合進行相互較量,并使不同的觀點得以公開較量,在公開透明決策程序中,存真去蕪,明辨是非。
在另一方面,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也是國家與社會之間分化的過程。在改革之前,國家控制和壟斷著幾乎所有重要的資源。在那個時候,實際上沒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的存在。伴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自由流動資源”和“自由活動空間”開始出現,市場和社會開始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提供資源和機會的源泉。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開始發育起來。這特別表現在相對獨立的社會力量的形成和民間社會組織形式的發育。
因此,一方面是社會離開國家管制的懷抱漸行漸遠,民眾渴望擺脫政府獲得自由;另一方面是由于管理習慣、部門利益等因素的影響,國家仍對行將失去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權力和經濟權力戀戀不舍,生成兩股相反的力量。在這個背景下,政府和社會的關系需要逐步調整,人大代表代表性的完善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澄清兩大誤區
□一種觀點認為,某個階層或人群的代表必然是這個階層或群體中的成員。您認為這種說法正確嗎?
■人大代表所代表的階層不能和人大代表自身的身份掛鉤。這種認識顯然存在著這樣幾個問題:其一,這種觀點忽視了人大代表個人的特殊性。作為群體中的某個特殊個體,受自身家庭條件、社會條件、個人條件等主觀特征的影響,未必能準確反映群體的利益和訴求。其二,身份有多重性、復雜性,不能簡單地將某個人大代表始終歸屬于一個特定的階層。其三,某些群體受到行為能力的影響,不可能由其成員作為人大代表。其四,受職業、教育水平等因素影響,由其成員來代表未必能較好地參與國家管理。
□還有的人認為,代表性的完善可以通過確定各階層或利益群體代表名額的辦法獲得,您怎么看待這種觀點?
■通過確定各類代表的比例的辦法來保證社會各階層、各利益群體,特別是弱勢群體利益,在人民代表大會中讓他們占據一定的比例,是實踐中為保證人民代表大會民主性的一個通行的做法。
但是,這個辦法實際是不夠科學的。社會各階層、群體在社會中的構成比例極其復雜,無法準確計算。這是因為社會階層和群體的影響力評判需要進行綜合考察,無法通過人數、財產或其他可計算數據直接獲得。事實上,準確、量化的比例數是不存在的。階層、群體本身就是互相交融的,按照職業、性別等標準劃分的群體具有可交叉性,因此,代表比例的確定是極其困難的。就算比例可以通過特大規模的數據統計和復雜的公式推導得到準確估算,其成本也將是一個龐大的天文數字,社會無法負擔。如果由某個機構來確定代表比例,就意味著代表選舉受到該機構的操縱,民主也就徒有虛名了。
完善人大代表代表性的具體措施
□完善人大代表的代表性,需要從哪些方面著手?
■首先要改進選舉制度,保證人大代表成為真正的人民利益的代言人。
□一些人反映,在選舉過程中,候選人情況如同“霧里看花”,您覺得在候選人信息披露方面應進行哪些改革呢?
■我國選舉法中規定了候選人介紹程序。實踐中,介紹的內容一般主要圍繞著該候選人的學歷、工作經歷等個人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選民除了知道候選人的簡單個人情況外,對其他一無所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選民對候選人的政治態度、價值取向、法律知識等缺乏了解渠道。因此,除了比較候選人的官職大小、學歷高低、年齡大小等個人條件以及與自己的相同性程度之外,選民其實無所事事。
競選是一個讓選民全面了解候選人的好辦法。一方面,競選過程可以促使候選人和選民加強接觸;另一方面,在競選過程中,候選人會將自己的政治態度和對某些選民關注問題的看法表達出來讓選民知道。在這樣的雙方互動的過程中,未來的人大代表可以了解民意,選民也可以充分了解候選人的態度、看法以及候選人的政治活動能力。我國選舉法并未明確禁止競選,在實踐中應為競選方式提供更寬松的環境。
□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對完善人大代表代表性也有著重要作用,您怎么看?
■我認為,應該擴大直接選舉的范圍——變“代表選”為“人民選”。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比顯然更具有代表性。
在間接選舉中,選舉結果由選舉人的投票數來決定,而直接選舉中,選舉結果由人民自己來決定。間接選舉盡管是由人民的代表來代替人民進行選舉,但目前人大代表本身是否都能忠實地代表人民進行選舉還值得懷疑;在此基礎上,由他們投票來選舉代表是否能準確反映民意自然也值得懷疑。
更進一步地講,就算人大代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意,但由于人大代表的投票是非此即彼的,就不可能反映他所代表的全體選民的真實意志。在人群中保持意見的一致是十分困難的,選民的意見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這樣,持反對意見的少數選民在間接選舉過程中被抹掉了。但是,在直接民主中,這種意見可能得到重視并發揮關鍵作用。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在某個特定的時空,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產生的結果可能完全相反。
□在代表履職方面應該采取哪些措施完善代表性?
■目前,除了少數人大常委會專職組成人員以外,其他的人大代表都是兼職的。盡管我國憲法、地方組織法、代表法對人大代表行使職權做了法律和物質方面的保障,但是兼職畢竟不同于專職,人大代表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兼職人大代表不可能保證有充足的時間、精力來履職。很少有代表能在平時注意搜集調查民意,一些人大代表僅把人大代表看成是一種榮譽稱號,有些人大代表甚至把開會當成了休息、會友的機會。
很顯然,對于兼職代表來講,要求他們將全部精力投入人大代表的工作是不可能的。代表在兼職和本職發生沖突的時候,要么對兼職敷衍了事,要么索性辭去代表職務。
只有實行專職化,人大代表才會更專業地調查民意,管理國家。進入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并非簡單勞動,它需要人大代表具有政治、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單靠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摸索和積累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專職化后,人大代表才可能具備上述能力,從而更好地履行職責。
(黃學賢,蘇州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朱中一,蘇州大學法學院教師、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