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育成看來,作為一名人大代表,群眾給予的是信任,而自己擔負的是責任。只要為群眾的利益代言,無論花多少時間和精力,他都心甘情愿,樂在其中。
省九屆、十屆人大代表,余姚市藥品監督管理局正高級主任藥師朱育成,滿腔熱忱地為群眾代言,竭盡全力維護百姓利益,盡了一名人大代表的責任。
為老百姓看病貴呼吁
1982年,朱育成從浙江醫科大學畢業后,長期從事藥學工作。當選省人大代表以來,他深切地關注藥價虛高不下、損害患者利益的現象。2001年,在省九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朱育成提出了《促使藥品價格合理化,從源頭上堵住藥品回扣行為》的建議,被省人大常委會列為當年十大重點督辦建議之一。
當時,朱育成擔任余姚市藥品監督檢驗所副所長。有一次,他配合市糾風辦對幾個主要醫院的藥品回扣情況進行調查。調查中發現的情況令人吃驚。如有一個醫生為了拿到高額藥品回扣,對無論是急性還是慢性肝炎病人都開出了同一種藥,而且數量相當大。急性病人服用這種藥后,不但看不好病,反而要耽誤病情。藥品回扣行為損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也敗壞了醫德醫風,朱育成深感痛心。
朱育成對藥品回扣現象進行深入調研,并查閱大量資料,寫成了一份沉甸甸的建議。他在建議中要求省物價部門應充分運用管理職權,對我省的藥品價格進行一次大清理,促使藥品價格合理化,還利于民。對外省生產的藥品,在備案時也應予以論證,對價格明顯過高的藥品要采取相應的制約措施。
這一建議被省人大常委會列為當年重點督辦的建議,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省物價局采取了系列措施,如重新審核和公布全部政府定價藥品的價格;實行藥品價格專家評審制度;配套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適當提高技術勞務含量高的醫療服務價格;建立健全藥品價格數據庫等等。省物價、體改、藥監、衛生、糾風、社保等部門還共同制定藥品管理辦法,加強對醫療用藥規范管理。通過幾年的努力,藥品回扣現象有所遏制,浙江省內流通的藥品,尤其是本省生產的藥品,在價格上與外省相比顯得規范、合理。
長期從事藥學工作,朱育成養成了嚴謹務實、周密細致的工作作風。朱育成對寫議案、建議像對待學術研究一樣重視,每次總要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傾注大量的時間和心血。
2004年,余姚市人大常委會對朱育成所在的藥監局進行行政執法評議,朱育成從評議意見中得知群眾對虛假藥械廣告意見非常大。
朱育成利用業余時間,收集了省內主要電視臺、報刊等媒介對藥品、醫療器械廣告的播放、刊登情況,在2005年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提交了《關于藥品、醫療器械廣告在新聞媒體發布前須到當地藥監部門登記的建議》,受到大會的高度重視。
去年底,哈爾濱的天價藥費事件,更是深深地刺痛了朱育成。他通過調研,感到醫院藥價高的深層次原因,是現行的醫藥購銷體制和醫療機構補償機制的不合理造成的。現行購銷體制下的醫院藥品采購,是政府、醫院、醫生和病人“四不滿意”。如何把這“四不滿意”轉變為“四個滿意”,朱育成正在查找相關的資料,作深入的思考,尋求解決的方案。他準備在即將召開的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建議,再一次為減輕群眾的醫藥負擔而呼吁。
為民工就醫難奔走
朱育成以一個學者的悲憫情懷,關心社會弱勢群體,利用代表職權,為他們排憂解難。
2002年10月的一天,余姚市城區警署民警在凌晨巡邏時,查扣了一輛裝滿藥品的三輪車,當事人是安徽利辛縣人。朱育成和同事處理該案時發現,這些常用藥品均為安徽利辛縣人民醫院的自制制劑。原來他們是受五六百個在余姚打工的同鄉委托,為了避免在生病期間支付昂貴的醫藥費,到利辛縣人民醫院購買了這一車廉價的醫院自制制劑作為常用藥。按照藥品管理法規定,醫院自制制劑只能在醫院內使用,不得流入市場,否則作為假藥處理。朱育成在秉公辦案的同時,內心十分同情他們。
平時,朱育成時常聽到或看到當地一些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看病貴成了老百姓最難以承受的負擔之一。貧困家庭往往“小病拖、大病扛”。他決心幫助這些弱勢人群享受到最基本的醫療服務。他積極呼吁在余姚建立一家廉價愛心醫院,為貧困人員和外來務工者創造基本的就醫條件。
后來,他得知余姚市第三人民醫院有意向成為慈善醫院。通過實地視察了解后,他和醫院領導都認為第三人民醫院為精神病治療醫院,其它病種的業務量少,而且交通便利,相對一院、二院病人濟濟,醫生超負荷工作的情況,三院最適宜設立慈善醫院。
在他的奔走呼吁下,2004年4月1日,余姚市第三人民醫院正式掛牌成為一家面向社會弱勢群體、不以營利為目的、合理用藥的愛心慈善醫院。余姚的低保家庭、殘疾人家庭都有一張慈善醫院的救助卡,外來務工人員憑單位的證明能領到一張愛心卡。憑這兩張卡在慈善醫院就診,就能免掛號費、診療費、注射費,檢驗項目便宜30%,住院時的床位費減半。每個月第四個星期六上午,浙江醫院呼吸、心血管、消化、骨傷4大類專家級的醫生都來義診,同樣免掛號費、診療費等,這不僅幫助許多貧困人員走出了缺醫少藥的困境,而且享受到了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余姚市政府還把推廣建立愛心慈善醫院,寫入了2006年的政府工作計劃。
目光不僅盯在余姚
通過英特網百度搜索能發現,朱育成是全國范圍內第一個提出設立“外來務工人員節”的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外來務工人員在經濟發達地區的比例越來越高。他們為當地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但又處于弱勢地位。2004年,在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朱育成領銜提出議案,建議浙江省在每年的11月中旬設立“外來務工人員節”。他說:“如果浙江率先在全國設立‘外來務工人員節’,就能營造尊重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氛圍,促使企業依法用工,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同時也能吸引更多、更優秀的外省籍勞動者來浙江工作、創業。”
為什么把“外人務工人員節”放在11月中旬,朱育成也經過了細致的考慮。他通過查閱發現,11月份的節日比較少,國內只有11月8日是記者節,11月9日是消防節,把“外來務工人員節”放在這個時候,不會同其他節日發生沖突。最重要的一點是,有不少外來務工人員在11月份開始返鄉,希望藉這個節日能促進拖欠工資問題的解決。
朱育成不僅僅以一個省人大代表的身份提交議案和建議,他還把自己收集的資料,寫好的建議反映給同他聯系的全國人大代表,讓全國人大代表在全國人代會上呼吁。
2005年,藥監局增加職能,改名為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的安全問題,也是朱育成時常憂慮關心的一件事。他常在報上、網絡上看到我國食品出口受挫的消息。朱育成發現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標準過低,這不僅使我國的食品出口遭遇貿易壁壘,而且影響每個老百姓的身心健康。
為了寫好修改食品安全標準這個建議,朱育成查閱了大量資料。到時,他要把收集整理好的資料交給同他聯系的全國人大代表,讓全國人大代表把這個建議提交到今年全國人代會。
朱育成小檔案
朱育成,男,1957年9月生,現為中國藥學會高級會員,浙江省藥學會專家委員會專家,寧波市藥學會理事,農工民主黨寧波市委會常委,余姚市政協常委,農工民主黨余姚市支委會副主任。朱育成是全省縣市級屈指可數的正高級主任藥師,藥學是他一生鐘愛的事業,近5年來,他有14篇學術文章在全國性刊物上發表。2001年,余姚市委、市政府授予朱育成優秀科技人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