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日,壽大明向法院提起對徐巖訴訟,要求徐巖歸還90萬元的借款。在庭審時壽大明向法庭提交了徐巖于2003年6月29日親筆書寫的借條一張,以此證明徐巖曾向其借款90萬元之事實。徐巖對壽大明出具90萬元借條的事實沒有異議,但徐巖辯稱,借條中所涉90萬元已由其朋友金強于2004年5月15日替他歸還了壽大明,并向法庭提交了壽大明收到金強還款時所出具的收條。而壽大明雖然對收條予以認可,但認為這是其與金強之間的資金借貸關系,與徐巖所借款無關。因而,繼續向法庭主張徐巖還款90萬元的訴訟請求。
法庭經審理認為,雖然壽大明認可了金強還款90萬元的事實,但由于徐巖無法證實此還款就是壽大明所持借條之款項,徐巖關于還款時未收回借據的抗辯理由不能對抗壽大明持有的債權憑證,因此,壽大明持徐巖所出具的借據,要求徐巖歸還90萬元借款,理由正當,應予支持。法院據此判決徐巖歸還壽大明90萬元。
然而就在壽大明慶幸自己打贏官司的時候,卻又收到法院傳票,2005年1月,金強持壽大明出具的收條向原審法院對壽大明提起訴訟。金強稱:2004年5月15日自己替徐巖向壽大明歸還了90萬元借款,壽大明在收到還款后,出具了收條,而壽大明又持未收回之借據,通過訴訟向徐巖追回了90萬元,因此,金強認為,壽大明從金強處得到的90萬元應該屬于不當得利,請求判令壽大明立即歸還。壽大明辯稱:徐巖、金強分別向其借款90萬元,金強所借款已歸還,歸還時自己出具過收據;徐巖所借款通過訴訟也已解決。法庭要求壽大明提供金強借款之證據,壽大明不能提供,稱已在收到金強還款后銷毀。法庭認為壽大明僅持有一張借據,無其它證據證實金強所還款項是歸還另一次借款,故不是替徐巖還款的抗辯理由不能成立,故認定徐巖所借款90萬元已通過金強歸還壽大明,正是由于通過第三者還款,造成徐巖出具的借據當時未收回。而壽大明憑徐巖未及時收回的借據通過訴訟又向徐巖追償了90萬元。因此,壽大明先前收取金強歸還的90萬元顯屬不當得利。金強在得知自己權益被侵害后,請求壽大明返還,理由正當,故此判令壽大明歸還金強90萬元。壽大明不服已提起上訴。
點評:張軍(律師)
同一法庭作出的兩種不同審判結果暫且不論,在此,筆者僅就民事訴訟中證明責任的分配及民事借貸關系中應注意的問題談一點看法。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即誰主張,誰舉證。在壽大明對徐巖提起的還款訴訟中,壽大明提供的借條證據使法官對其事實主張形成確信,從而否定了徐巖的抗辯舉證,使得壽大明勝訴。而在金強訴壽大明不當得利的訴訟中,金強應當證明其是替徐巖還款而非歸還自身的欠款。在本案中,金強對此未能證實。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民間借貸是廣泛存在的,本案一方面揭示了我國民間借貸關系存在的不規范性,另一面也說明民間借貸關系中證據材料的重要性。法院判令徐巖歸還壽大明90萬元,就是依據壽大明持有徐巖所親筆書寫的借據,認為徐巖所稱已由金強替其歸還90萬元的抗辯理由不能對抗壽大明所持有的債權憑證,即借據。而法院判令壽大明歸還金強90萬元的不當得利的理由,也是由于壽大明不能證實金強曾向其借款,從而認定金強是替徐巖還款。
我國實際民間借貸中,往往多是在熟人之間借貸,手續過于簡單,又沒有第三者在場,且不注重保存借據,這就容易形成糾紛,而且一旦形成糾紛往往各執其詞,難辯真假。筆者認為,為保障切身利益免受侵害,在民間借貸中,出借方必須要求借款人出具借條,且載明借款金額、借款用途、還款時間、逾期責任及借款日期等內容。借款人在歸還借款時必須及時收回借據并銷毀。為避免糾紛的產生,在民間借貸中還應提倡第三人見證的做法。(文中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