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在各地圖書銷售排行榜上,《學哲學用哲學》一書都是榜上有名,此書持續的熱銷不禁令我等素來對哲學不感興趣的人感到疑惑:是因為作者是李瑞環,還是哲學又開始流行了?
“我從二十幾歲開始學哲學,一直堅持在工作中邊干邊學,邊學邊干,幾十年從未間斷。”在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有著傳奇經歷的李瑞環始終與哲學相伴,他將自己一生琢磨和實踐的哲學薈萃在這本書中。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將哲學活學活用,獨創了一門“老百姓哲學”。
“哲學這門學問說來也神,你的工作越變化、越新,它顯得越有用;你的地位越高、場面越大,它的作用越大;你碰到的問題越困難、越復雜,它的效力越神奇;面對的問題越關鍵,它發揮的作用越關鍵。”李瑞環把哲學原理揉碎了、嚼爛了,加上自己的認識,真正變成了自己活生生的思想,和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語言。
例如,1990年,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他談到了團結,談到了多做活血化瘀的工作。“我們不但要講矛盾的普遍性,還要講矛盾的特殊性;不但要懂得斗爭的絕對性,還要懂得斗爭的多樣性。筷子與肉斗,肉到了嘴里;手術刀與人斗,可以除去病灶;扁擔與肩斗,可以把水挑到家里。這些都是斗嘛,為什么一說斗,非要你把我整垮,我把你整垮呢?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不同性質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當前要協調關系,理順情緒,盡可能把可以團結的人團結起來,克服國內經濟困難,頂住外來壓力,這是我們當前的大局”。
在講到“求同存異”時,李瑞環說:“任何矛盾都有其存在和發展的過程,一陰一陽之謂道,而這種依存與對立關系,并不破壞矛盾的統一體。比如一塊磁鐵總有南北兩極,這兩極總是不可分割地聯系著,即使將其切斷、打碎,它依然存在。想得到只有南極而沒有北極或只有北極而沒有南極的單磁極是不可能的。”
李瑞環還常常借用故事和比喻闡明一些深奧的哲理。比如,用“茶壺的故事”揭示了香港回歸后必須保持特色的道理;用“紫荊花的故事”闡述了香港人要團結的大道理;用“野豬的故事”諷刺了說空話、唱高調的歪風;用“按鎖配鑰匙,銹鎖先膏油”啟發如何做思想政治工作;用“秀才老婆生孩子”的故事批評沒有材料、硬憋文章的現象;用“夏天有蚊子但長莊稼”的事例提醒人們看待改革開放要看主流;用“先生孩子后起名”警告人們不要急于給非公有制經濟下定論。
深奧的哲學道理變成了很容易理解的東西,讀起來詼諧而發人深思。也許這正是李瑞環的人格魅力之一,也是他的這本著作能暢銷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