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金融機構是我國金融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能否妥善解決其面臨的非對稱信息問題具有極端重要性。本文從關系貸款理論與中小企業非勻質性兩個角度分析了該問題,指出只有以中小企業作為目標客戶才是最優選擇,并進一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給出了解決非對稱信息問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小金融機構關系貸款非勻質性
1990———2002年,中小金融機構在總的中國金融組織規模中所占的比例只從1.11%提高到了2.06%,擁有的資產在中國金融資產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僅從0.89%提高到了2.35%,存、貸款所占比重分別由4.22%、2.35%僅提高到了5.83%、3.4l%,業務規模也不大。但從改革的本質上考察,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卻意義重大,一是以提高中國金融機構的多樣化與普及化程度,增強了金融機構資產對公眾的吸引力;二是完善了中國金融業在國有商業銀行壟斷結構下所稀缺的金融服務功能;三是從地方金融的角度來講,中小金融機構在追求地方利益的安排下積極配置地方金融資源的效用,顯然是無法取代的。
一、中小金融機構面臨的非對稱信息問題分析
(一)基于關聯貸款理論的分析
大型企業規范的公開信息易于收集和量化整理,經營動向易于掌握,社會信用程度高,貸款需求規模大,在經營透明度和抵押條件上都具有中小企業所不及的優勢,而大型金融機構在資金量和體系結構上都有能力為大型企業提供大規模的貸款,因此基于信息不對稱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以及單位貸款處理成本隨貸款規模上升而下降的規律,大型金融機構通常更愿意為大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而不愿或忽視為資金需求規模小卻風險大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就很難與中小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也很難解決存在于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而另一方面,大型金融機構也一般不擁有對中小企業貸款的信息優勢。從理論上講,大型金融機構也可以像中小型金融機構一樣,依靠其眾多的分支機構來收集關于中小企業的非量化信息,從而降低決策時的信息成本。但由于其分支機構經理人員經常調換,使得其對地方企業的了解程度相對較差。而另一方面,即使這些地方分支機構的經理人員能夠了解地方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也很難向其上級機構傳遞中小企業的經營信息,因為中小企業缺乏經營透明度的一個關鍵特征是其信息難以量化并不具有“公開性”。中小企業經營信息的這種非“公開性”使得在貸款出現問題時,分支機構的經理人員很難向其上級解釋。而且組織結構復雜的大型金融機構的代理鏈條過長,又會帶來成本過高的代理問題,因此難以將決策權配置到與中小金融機構相同的底層級上去,基層人員也將失去收集這些信息的動力。
與大型金融機構的經營取向不同,中小金融機構比較愿意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除了因為它們資金少、無力為大企業融資外,主要是因為中小金融機構在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方面擁有信息上的優勢。中小金融機構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機構,專門為地方中小企業服務。通過長期的合作關系,中小金融機構對地方中小企業經營狀況的了解程度逐漸增加,這就有助于解決存在于中小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即使中小金融機構不能真正了解地方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從而不能對中小企業實施有效的監督,但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合作組織中的中小企業之間會實施自我監督。一般來說,這種監督要比金融機構的監督更加有效。
在中小企業向銀行融資的過程中,銀行的關系性貸款在事先對中小企業進行甄別調查并通過限制性合同的簽訂對中小企業的行為進行約束,在事后則對中小企業進行監督。由于銀行成為完成上述任務的專業化組織,他就能夠通過規模效應以較低的成本完成任務,所以這種融資方式對中小企業信息透明度的要求相對較低。
在貸款發生時,信貸員將會對貸款人進行完全的信用分析,對管理者進行評價,這種調查給企業所有者/管理者一個與信貸員交流的機會,并讓信貸員對其能力有所評價,信貸員通常需要了解關于企業的各種與信譽和還貸能力有關的量化和非量化的信息。而限制性契約對各種企業行為或經濟策略進行限制,包括對企業買賣固定資產以及企業所有者/管理者酬金支付額度的限制等。在貸款發生后,為了幫助銀行監督契約的履行,企業必須向銀行遞交由會計師事務所審核通過的財務報告,當企業想從事一些新的與現行契約相違背的行為時,銀行的信貸員為了防范貸款風險,會對企業再次進行徹底的檢查。
在這種事前檢查和事中監督的過程中,信貸員和企業所有者/管理者之間的關系不斷加深,同時銀行能夠更容易更清晰地了解到關于企業和其所有者/管理者的狀況,包括極多人格化的非量化信息。這種長期的聯系使得小企業能夠以較低的利率較順利地取得銀行的貸款,也即是關系型借貸有助于緩解信貸市場上因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市場失效。由于長期關系產生的各種非量化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財務數據等易量化和傳遞的信息,因此可以部分彌補中小企業因無力提供合格財務信息和抵押品所產生的信貸缺口,并有助于改善其不利的信貸條件。
(二)服務中小企業的收益分析
服務于中小企業的信息優勢。信息不對稱是困擾大型金融機構以及中小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服務的夢魘。上文已經從不同角度論述了信息問題,中小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貸款具有巨大的信息優勢,在此不再贅述。
服務于中小企業的風險管理優勢。根據馬可維茨的資產組合理論,只有充分的分散化地投資才可能有效地分散風險。由于大企業的貸款需求巨大,中小金融機構對于大企業的貸款往往具有批發性質。對一家大企業的貸款很可能占據其信貸總額的很大比例,甚至一半以上。這無疑給風險管理提出了難題。如果該企業違約,此金融機構也很可能隨瀕臨破產。而向中小金融機構發放貸款就很好地滿足了分散化的要求。即使該金融機構的客戶中有一家甚至幾家倒閉,也不至于導致其破產。
二、對策建議
(一)對于監管部門的建議
監管部門要充分發揮作用。金融監管部門要為中小金融機構創造公平競爭的外部經營環境,并針對中小金融機構的特殊性給予積極扶持。一是對中小金融機構增設機構網點要采取更寬松的政策,根據中小金融機構資本規模、管理能力、不良資產比例和人員素質等綜合因素,科學、合理地確定每年新增機構指標,要積極支持具備條件的中小金融機構跨區域設置分支機構。二是對中小金融機構增資擴股和擴充資本,要采取更積極的態度予以鼓勵和支持,促其增強資本實力和抗風險能力。三是要適當放寬中小金融機構業務范圍及開發新業務品種的審批,除去特許的,凡是國有商業銀行已辦理的業務品種、一般經營性和提供中介服務的業務,只要中小金融機構具備所需要的管理能力、技術支撐和人才條件,都應放開允許開辦。四是在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政策中,要靈活處理中小金融機構多元化綜合經營問題,比如,配合證券交易保證金賬戶清算體制改革,允許以電子化手段與券商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和代理券商委托的證券業務。五是應率先在中小金融機構中進行利率市場化的試點工作,至少應給予其更大的利率浮動權。六是中央銀行在制定對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管理、風險控制考核指標體系時,要充分考慮中小金融機構的實際情況,區別對待,避免出現名義上的平等而實際上不平等的情況。七是對中小金融機構,國家應當盡快落實減免稅的優惠政策,對于體制扭曲時期非自身原因而形成的虧損包袱,可以考慮采取新、老問題區別對待,對舊包袱制定特殊政策慢慢消化處理的辦法。八是盡快建立中小金融機構存款保險制度,以減少和消除存戶存于中小金融機構的資金遭受損失的風險,這是維持公眾信心和避免銀行倒閉的重要條件。
金融監管部門要改革和完善金融監管的方式,規范管理規章制度及相關政策制訂、實施的程序和步驟。金融監管部門對銀行業的監督、檢查要有利于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經營和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但應有明確一致的指導思想,保持合理的頻度。在制定涉及商業銀行整體的管理制度和改革政策時,要廣泛征求包括中小金融機構在內的所有金融機構的意見,謹慎地從多角度論證,充分考慮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特殊性,充分考慮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和適應性。
中央銀行要多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各種服務,寓服務于監督之中。這方面可以考慮的有:利用中央銀行金融監管者的地位和與國內外金融機構聯系廣泛的特點,組織有關專家、商業銀行高級管理人員對中小金融機構進行專業人才培訓;組織有關中小金融機構就共同關心的管理和業務問題召開研討會,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與理論素養。
(二)中小金融機構自身戰略
如前文所述,中小金融機構的首選客戶群即是中小企業。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建立有效的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方法及相關模型。比較通用的模型有期限結構模型、死亡率模型、RAROC模型等等。目前,美國許多銀行采用的是支持信貸決策的小型企業信用評分系統(small business credit scoring ,SBCS)。一般來講,對企業進行風險測度時,應關注企業的如下指標:
服務中小企業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順應市場發展規律,不搞盲目擴張與改造,探索適于自身的可行的路徑。以浙江臺州銀座城市信用社為例,其在路橋區的所有金融機構(包括國有商業銀行)業務量比重達到30%,逾期貸款比例不到1%,資產規模、經濟效益均位居浙江省城市信用社系統首位,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銀座”成績的取得,在于遵循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臺州市的地方領導當時并沒有按要求組建城市商業銀行,而是根據臺州市市場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城市信用社發展的實際情況,繼續規范以銀座和泰隆城市信用社為主導的城市信用社的發展。當銀座城市信用社具有擴張沖動并有兼并實力時,地方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適時引導,以市場主導的方式完成了其對椒江港口城市信用社的兼并。兼并以后運行情況良好。因此,中小金融機構以市場主導的方式走自主兼并之路,不斷發展壯大,并進而向規范化的商業銀行方向發展,是切實可行的,也有利于充分發揮中小金融機構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在全國中小金融機構尤其是城鄉信用社不知道何去何從的今天,上面的例子很好地教育了我們。中小金融機構自身的一些先天劣勢如規模小、組織形式原始等,都不是一定構成發展的障礙,如果利用得當,甚至能夠轉化為競爭中的優勢。
[參考文獻]
[1]Berger,A.N.,Saunders, A.,Scalise, J.M.,Udell, G.F.,1998,“The effect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small business lend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0
[2]Peek,J.and Rosengren,E.S.,1996,“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How impor?鄄tant is size of lender?”in:Saunders,A.,Walter,I.(Eds),Universal Banking: Financial System Design Reconsider
[3]Stiglitz,Joseph E.and Weiss,Andrew,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鄄perfect Inform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3),393-410
[4]Strahan,Philip E.and Weston,James P.,1998,“Small business lending and the chang?鄄ing structure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2,821-845
[5]林毅夫,李永軍.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0(1): 10-18.
[6]李志赟.銀行結構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2(06):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