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城市化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結果,城市群是現代城市化發展的趨勢。未來20年,將是我國城市化的高速成長階段,新世紀之初,實現中原崛起的戰略構想,河南省提出了實施區域性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中原城市群發展。本文著重從中原城市群建設的重大意義及方法措施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中原城市群崛起 意義 措施
城市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而創造的一種經濟社會活動高度集中的地域空間。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大規模推進,這種地域空間的結構、功能和地理尺度在集聚與擴散機制的交互作用下不斷發生演進,從而出現了從城鄉對立向城鄉融合的轉變、從各城鎮獨立發展向相互依賴發展的轉變,進而在一些地理環境條件優越的地區形成了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高、城鎮密集且相互聯系密切的城市群。區域要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必須建立城市群這個增長極。在有城市群的經濟區域中,由于整個城市群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形成區域增長極,通過輻射效應帶動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從而使整個經濟整體都得到發展。
從全球看,美國大紐約區、大芝加哥區和大洛杉磯區三大城市群對美國GDP的貢獻率達到67 %,日本大東京區、阪神區、名古屋區三大城市群對日本整體經濟的貢獻率超過70 %,它們不僅是所在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區,也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從國內看,憑借改革開放先發優勢,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北三個城市群,創造了37 %的國內生產總值,直接帶動東部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并構筑了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平臺。經濟學家斷言,21世紀,國際經濟競爭的真正焦點是城市群的競爭力。尤其是當今,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的加速推進,城市群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主要載體,作用和地位驟顯。建設一個強大的城市群,將成為贏得經濟全球化新形勢下國際競爭的關鍵所在。
中原是中部的核心,就是整個中國的“腰”,只有腰板挺直了,才能立得正、走得穩,中國經濟才能協調健康發展。“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興,中部起,“中部崛起”不管是首先還是最終都必須“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的發展和建設不僅能使之成為河南經濟的心臟,而且能使之成為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的中心樞紐,帶動河南乃至沿橋和中西部經濟的發展。無論從戰略布局、發展需要,還是從經濟優勢、現有基礎看,中原城市群完全有條件發展成為沿海三大經濟區之后又一大經濟區。
“中原城市群”一詞被賦予的,既不是自然地理概念,也不是行政區劃概念,而是指“以省會鄭州為中心,包括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在內共計9個省轄市組成的城市群”,通過逐步實現資源共享、產業互補、生態共建、各具特色、協調發展,著力構筑起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構筑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是撐起中原崛起的“擎天巨柱”;而中原崛起,更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核動力”!
一、中原城市群建設和發展的優勢
第一,區位優勢突出
該區域東鄰發展勢頭強勁的沿海發達地區,西接廣袤的西部地區,具有實施東引西進戰略,實現中部崛起的最佳地理位置。鄭州航空港地理優勢明顯;在已有的隴海、京廣、焦枝、新菏等鐵路構成的鐵路交通區位優勢的基礎上,隨著國家大通道連霍、京珠等高速公路的貫通,我省綜合交通的區位優勢更加突出;國家規劃建設的京廣、隴海高速鐵路大通道將縱橫穿越本區域,使未來的對外通達度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中原城市群也是我國重要的通信樞紐之一,通信能力居全國前列。正在建設中的西氣東輸工程和即將開工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成后將從根本上打破制約本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素和環境瓶頸。
第二,城鎮化進程較快
中原城市群是我國中部地區城鎮最為密集的地區,也是我省城鎮化發展最快的地區。2002年,城鎮化水平為3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2個百分點。該區域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消費市場廣闊,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第三,資源條件良好
該區域礦產資源和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種超過全省的3/5。糧食、油料、生豬、肉牛、林果、花木、煙葉、中藥材等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也在全省乃至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文化底蘊厚重
在北宋以前的數千年間,本區域長期為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古代先進文化的發源地,人民勤勞、聰慧,富有生生不息、開拓進取和融
會貫通的優良文化傳統。
第五,具有一定優勢的產業基礎
中原城市群是我國中西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裝備制造業基地。鄭州的汽車、卷煙、電子信息制造業、鋁工業和商貿流通等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洛陽是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裝備制造、鋁電、石化、建材等產業占有重要地位;平頂山、焦作是大型能源基地;開封是具有悠久文化底蘊和古都韻味的特色城市;新鄉等城市輕紡、電器工業基礎較好;漯河的食品工業、許昌的電力裝備制造業等全國聞名。各具特色的產業為城市群的協調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中原城市群發展和建設的戰略措施
第一,加強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協調,建立高層協調會,制定功能互補的城市發展戰略
各城市原來在進行工業發展戰略定位時,沒有從“中原城市群”的一體化角度進行定位。所謂的中原城市群首先要在城市定位和發展戰略上進行一體化,按照內在有機聯系的、建立在分工與協作基礎上的城市體系進行統一的協調與發展。為此,建立一個跨城市行政區的協調機制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各市更要轉變觀念,放棄諸侯思想,樹立“一體化”意識。把自己當成整個城市群的一個有機構成部分來考慮自身的發展;明確定位,盡快實現功能互補。使得群內某個城市的優勢功能成為整個城市群的這種功能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明確的功能定位和分工,就能夠使各城市的優勢功能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實現最佳效率目標。
第二,適時調整區劃,促進中心城市跨區域低成本擴張
對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不利于優化資源配置和改善政府管理的現行區劃逐步進行調整。按照建設鄭州都市圈的要求,加快鄭州市的行政區劃調整。改革戶籍和城市各種管理制度,降低城市“門檻”,促進人口跨區低成本聚集。遵循市場規律,消除地方保護主義,減少政府對企業經營和發展的干預,打破行政區劃對經濟發展和融合的障礙,加快由“區劃城市”向“經濟城市”轉變。
第三,完善基礎設施網絡,縮短城際交流的距離,建立統一的生產要素市場
城市的效率源于基礎設施的一體和共享,同樣,城市群的效率也依賴于群內各城市之間基礎設施的一體化。所以,基礎設施一體化是城市群建設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內容。因此,中原城市群要加快交通設施一體化、通信及視頻信息設施建設和運營一體化和金融服務同城化的建設步伐。以便盡快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速通道,切實降低人們城際流動的交通成本,提高人員的城際流動。為了加強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還有必要建立統一的生產要素市場,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提高效率,改變現有的政府投資體制以減少政府的直接生產投資。
第四,加強與發達經濟體的聯系
中原城市群建設就是要實現城市結構和功能的互補和互動,拋棄各城市孤立的發展戰略,從更大的市場范圍———中原城市群的角度去審視各城市的比較優勢,重新分工和協作,實現資源的優化配制,從而提高效率,實現帕累托改進。同樣的道理,我們還要從全國乃至世界市場的角度來考察中原城市群的發展,更大范圍的市場也迫使我們這樣來思考。因此,中原城市群就不能是封閉的,而應當是全方位開放的。實現與發達經濟體的對接是快速提升發展水平、建設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的捷徑。開放的中原城市群與背景中的其他經濟體進行快速的和巨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換,并在這種不斷的能量交換中實現自生和創新能力。中原城市群要隆起,必須實現與珠三角和長三角的有效對接,通過人員往來交流學習比較先進的市場經濟文化和理念,先進的管理模式等并學以致用,切實推動經濟發展;吸納發達經濟體中的創業者、資本和產業來中原城市群,并為其提供盡可能好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對群內建設起到示范效應;中原城市群內的資本也要到市場經濟的前沿經歷練長才干,干事創業,開拓市場,尋求商機,勇當弄潮兒。中原城市群與珠三角和長三角對接是與發達地區對接,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全方位融入全球經濟,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最終實現中原城市群的隆起和中原崛起。
第五,實現制度與政策的一體化,創造良好投資環境
政府不僅要在戶籍制度、就業制度、住房、教育、制度、醫療和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加強行政協調,聯手構建統一的制度框架和實施細則,實現區域制度架構的融合,還要根據國情統一制定與協調中原城市群內各城市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為各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如統一規定招商引資、土地批租、外貿出口、人才流動、技術開發等方面政策,實行營造無差異的政策環境。此外,政府還需加強法制建設,提高執法水平,推動政府透明化管理和調控政策的法制化進程。為了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政府要統一市場建設,規范市場運作,糾偏。具體做法:一是要配合市場,培育一體化的商品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二是盡快建立能與國際接軌的市場運作規則,統一市場準入和市場退出機制,同時以法律的形式確立市場運行規則,最終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和淘汰機制,優化資源配置。
第六,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建立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合理開發各種自然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加大重要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增加接續資源。加快中原城市群重點流域、重點區域的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提高環境承載能力。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節約能源,節約用水。
第七,中原城市群建設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支撐,中原崛起離不開文化的崛起
經濟發展是根,文化發展才是靈魂,一個地方的發展和崛起,必須要有先進文化做支撐。人類社會的歷史,本質上是一部文化史。生物界的延續靠基因的遺傳,其發展是靠基因在遺傳中的變異;而人類社會的延續則靠文化“基因”的傳承,其發展靠文化“基因”在傳承中的變異,即創新。人類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本質上就是文化的發展、文明的進步。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古往今來中原文化燦爛、名人輩出,這是中部崛起的根基所在。因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就是以儒家文化所倡導的進取精神與和諧理念,這應該也是中華文化的底色與基調。發揚光大這種文化精神,對于我們正在進行的民族復興事業意義重大。文化崛起從哪里做起:我們認為首先是要注重思想文化建設。正如黨的先進性首先體現在思想上的先進性上一樣,一個地方的發展,首先是要凝聚人心,形成一種精神文化上的認同與共識,也就是要統一思想,切實倡導一種向上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要講究仁愛與奉獻,構建誠信、互愛的社會秩序和人際關系,也就是建立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曾坤生.中部適度優先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能性[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1999,(2).
[2]陸大道.我國中部地區的地位和加快發展的途徑[J].學習與實踐,2001,(3).
[3]劉光杰,嚴清華,楊勝剛.21世紀中部地區面臨的形勢及其發展戰略思考[J].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2).
[4]廖丹清,陽小華.論中部在區域發展不平衡中的戰略選擇[J].理論月刊,1998,(2).
[5]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西部開發與東、中部發展問題研究(下)[J].中國工業經濟,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