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力資本是“人力資本所有者通過對體力、健康、知識、智力的投資所形成的資本”。人力資本運作包括人力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本集中,在當前農民收入狀況低下的情況下,如何增加農民收入成為當前緊迫的任務。從人力資本理論入手,是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的視角。通過對農村人力資本運作,從而使其所有者———農民獲得該資本的報酬,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為此目的,本文先從人力資本運作入手,進而談農村人力資本運作對增加農民收入具體做法。
關鍵詞:教育培訓人力資本運作農民增收
人力資本理論自20世紀中葉創立以來,現已成為“經濟學中經驗應用最多的理論之一”。該理論已被用到各個應用學科和研究領域。在農民增收問題上,也有不少學者提出了相關的理論。這些觀點都提出了人力資本對農民增收有重大作用。作者認為,應從人力資本運作入手,通過農村人力資本運作,是增加農民收入的迫切和現實選擇。
一、人力資本及其特征
所謂人力資本,是指花費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訓等方面的開支所形成的資本。人力資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依附性
這是人力資本的根本的首要屬性。主要是因為人力資本是凝結在特定的人身上的“人力”,這種資本與其天然的所有者或載體的個人須臾不可分離。人的一切體能和智慧都依附于活生生的人而存在,而且以人具有勞動能力為條件。同時,由于人力資本只有在生產勞動中,與物質資本相結合,通過改變物質資本的形態或運用物質資本,才能將自己的價值轉移到新的產品或使用價值中,并創造出新的價值。所以,人力資本表現出強烈的對物質資本的依賴性。
(二)私有性
正是由于人力資本的依附性特征,決定了人力資本的產權的私有性。對于人力資本而言,所有者只能是個人,即人力資本具有私有性。在市場經濟中,勞動者“要把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他就必須能夠支配它,從而必須是自己的勞動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所有者?!薄八仨毷冀K讓買者只是在一定期限內暫時支配他的勞動力,使用他的勞動力,就是說:他在讓渡自己的勞動力時不放棄自己對它的所有權。”勞動者不僅要始終保持對人力資本的私有權,而且我們也必須承認這種私有權。
(三)可變性
一般而言,機器、設備和廠房等物質資本一旦通過投資生產出來,便被定型和凝固化,非到使用終了通常不會發生實質性改變與更新,只會隨著不斷使用而消耗、減少和貶值。人力資本投資則不然。在人的一生中,其人力資本的形成不是通過一次性投資單獨完成的,而是連續不斷的多次投資行為的結果。所以隨著教育的投入、培訓的費用、保健支出的增加和不斷的使用(干中學),人力資本會不斷增加。并且可以根據社會經濟對人力資本的供求變化,不斷地調整投資內容與方向,改變自己的人力資本結構。
(四)層次性
既然人力資本是人們具有的各種生產知識與技能的總和,那么人力資本就會因為人的能力、知識的差異,呈現出明顯的層次性。舒爾茨在論述人力資本時,認為人的能力呈現出以下層次性:學習能力、完成有意義工作的能力、進行各項文娛活動的能力、創造力和應付非均衡的能力。馬克思指出“要改變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
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培訓”,說明了改變人力資本層次的途徑。
(五)時效性
人力資本是人的附屬物,但人有生命周期的限制,這就決定了人力資本的時效性。只有當人達到一定年齡時,人力資本的形成才會開始;到一定年齡后,人力資本的生產就會停止,如步入老年以后,就不再進行人力資本的生產;而到死亡以后,人力資本又全部消失。人力資本的時效性還表現為:在不同的生產階段不同層次的人力資本會隨著“時間”而不斷變化。
(六)流通性
流動是人力資本的重要屬性之一。人力資本是無形資產,是可開放的資源。在當今社會,人力資本的流動已打破時空和地域的界限,不僅在地區間流動,而且在國際間流動。與物質資本相似,人力資本的增值同樣需要流動才能實現。人力資本流動一般表現為兩種形式:其一是人力資本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尋找與自己相適宜的有效釋放形式,產生價值;其二是人力資本在原有環境條件下不適宜,通過流動打破靜態,尋找合適的機會。
二、農村人力資本運作對增加農民收入的意義
農民收入的增加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但這些因素最終都歸結為人力資本的因素。人力資本運作將會使農民學會有效地使用現代化的農業要素,從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業收入;人力資本運作為農民尋找非農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獲得更高的非農收入。因此,通過農村人力資本運作將對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大的意義。農村人力資本的運作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完成。
(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為農村人力資本運作做好準備工作
要解決農村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進行人力資本的開發。這不僅對廣大農民來說要樹立這種思想,對各級政府部門及官員來說,也應該樹立這種思想。因為人自身的發展及人力資本的積累、擴張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源泉,是完成社會經濟增長與各項發展指標的關鍵。要真正實施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強調的“使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的戰略,必須從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歸根結底靠農民自己去努力爭取。通過轉變觀念,農民個人就會努力去正確看待自己知識能力的提高。政府部門要為農民人力資本的提高,構筑外部環境。
(二)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也就是對農民個人的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和積累,促進農村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積累
1.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加大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政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的基礎教育,為農村人力資本的形成創造“外因”。長期以來,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不足,義務教育基建費在城鎮有當地人民政府列入基本建設投資計劃,由財政承擔,或通過其他渠道籌措,而在農村主要由鄉村負責籌措。但最終有農民集資,致使農民負擔了新校建設和危房改造、修繕的大部分支出,政府負擔很少。這使本來就落后的農村地區背上了沉重的教育負擔,使義務教育面臨重重困難。在基礎教育中,農村小學和初中的學生平均經費都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大量適齡兒童的輟學,一晃幾年又進入文盲半文盲的行列,導致農村地區長期以來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低,素質不高。無形中給人力資本的積聚造成了影響,也嚴重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民增收首先要有增收的本領,尤其是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中,不具備起碼的科學文化,就種不好“市場田”,增收的路子也會越走越窄。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從一個長遠、大局的戰略高度,來加大對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投入與管理。目前,我國確立了以縣級管理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但各級政府部門必須加大對農村地區教育轉移支付的力度,切實保證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落實。
2.建立新型的農村醫療合作制度。舒爾茨論述的人力資本形成的途徑中,其中的重要一條是,保健設施與服務,廣義地說,包括影響人的壽命、體力、精力以及活力與生命的一切開支。這是影響人力資本的重要方面,如果沒有這些縱然農民受到了再好的教育,人力資本的價值也是零。農民的增收問題便成了空中的浮云。據衛生部統計,1998年全國衛生總費用為3776億元,其中政府衛生投入587.2億元,大部分用在城市,用于農村的只有92.5億元,僅占政府投入的15.9%。伴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國家和集體對農村衛生投入在本來不足的情況下愈加減少,縣鄉村三級衛生保健網受到嚴重沖擊,農民不再有就醫的方便,而且失去了基本的醫療保障,沒有醫療保障的農民“小病拖、大病扛”成為普遍現象。 在農村出現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狀況。據衛生部2001年4月25日的一份報告,農村貧困地區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比例,河南為40%,云南和陜西高達50%。因此加大對農村地區醫療衛生保健的投入,改善農村衛生醫療條件就更為重要。這是解決農民脫貧致富,收入增加的基礎。在目前形勢下,要積極探索和建立新型的農村醫療合作制度。
3.積極建立對農民進行技能培訓的有效機制。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培訓體系。(1)要加強農民的農業技能培訓和教育,增強農民掌握和運用農業技術的本領整體推進,通過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業專業技術協會、職業高中和農民夜校等多種途徑,廣泛開展農村科技普及活動,加大“綠色證書工程”。對現有勞動力中文化水平較低的,實行以實用技術為主的培訓;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且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中青年勞動者,實行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訓,而成為農業生產中的技術骨干和致富能手;有較高文化水平且從事專業化生產的中青年勞動者開展繼續教育,使他們不斷充實、更新和提高產業結構調整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成為支撐當地農業的專業戶和中堅農戶。(2)依托各類有資質的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對外出農民工開展各種培訓,提高其素質和就業能力。根據不同情況開展就業前的引導性培訓、技能培訓、崗位培訓。
(三)農村人力資本的集中
即農村人力資本去尋找適合自己的資本對象并加以合并,以便實現人力資本的價值和增值。從而增加人力資本所有者———農民的收入。
1.堅持和完善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人力資本在集中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該所有者與自己最適宜的其他資本進行結合。從而最大化地實現自己的價值。土地是農村人力資本最為重要的適宜結合的資本。只有與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威廉·配第的名言“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人力資本只有在生產勞動中,與物質資本———土地相結合,通過改變物質資本的形態或運用物質資本,才能將自己的價值,轉移到新的產品或使用價值中,并創造出新的價值。因此,土地對增加農民收入來說,至關重要。必須首先確保農民有土地。
2.為農村人力資本的集中創造有利的各種條件。首先,建立統一城鄉的勞動力市場,形成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允許城鄉勞動力在同等條件下的合理有序地競爭,為農民人力資本的“集中”創造更廣闊的空間和更便捷的、更順暢的渠道。其次,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舊戶籍制度已完成其歷史使命,如今成為人力資本運作的最大障礙。限制了他們的流動,為其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而人力資本的運作,需要讓人力資本去與一定的物質資本即特定的就業環境相結合。所以國家應該盡快出臺改革措施,消除人員流動的壁壘,為農民流動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