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我國信用卡市場的不斷拓展,有效防范以惡意透支為主的信用卡風險成為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本文通過對信用卡風險成因及防范的簡要分析,引出了我國信用意識缺失,缺乏個人信用體系的現狀,簡要說明了建設個人信用體系的必要性并且闡述了西方征信體系的可借鑒經驗。
關鍵詞:信用卡業務 欺詐風險違約成本個人征信體系
一、信用卡風險的形成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我國消費品買方市場的形成,作為B2C促銷手段之一的信用銷售方式應運而生,迎合了最初的信用消費需求。作為高級信用銷售方式之一的信用卡消費,是商品經濟發展及現代科技在金融領域應用的產物。目前,我國信用卡業務呈現“井噴式”的高速增長態勢,截至2004年年底,信用卡發行量突破1000萬張,人民幣透支余額接近300億,年度增長率分別超過100%和500%。中國人民銀行提供的數據表明,截至2004年底,我國銀行卡數量累計達到7.62億張,成為全球發展潛力最大的國家。
但不可忽視的是,由于信用卡的獨特特征,使得信用卡業務的主要風險有一定的特殊性。信用卡業務主要面臨三類風險:信用風險、欺詐風險、操作風險。在三類風險中,信用風險在某種程度上由銀行信息更新的滯后性以及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如沒有及時錄入持卡人失業或資信狀況變動等信息;操作風險多由技術及業務不熟練造成。所以,最常見和造成損失最大的是詐騙風險,其中惡意透支現象目前又尤為嚴重。信用卡先消費后還款的支付特征,決定了惡意透支風險的潛在性。據統計,僅信用卡惡意透支一項,給銀行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上億元人民幣。
二、個人征信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隨著信用卡大戰的拉開,各行加大了發卡力度,在市場推廣和任務壓力下,銀行放松了發卡審查。在調查中發現,在數家發卡行的發卡操作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漏洞,為惡意透支甚至詐騙打開了缺口。幾大商業銀行信用卡部的有關人員表示:信用卡的審核程序是參照國際主要發卡機構的發卡審核程序制定的,非常安全。然而國外依賴的是完善的個人信用體系,相比之下國內這一領域卻并不健全。
顧名思義,信用卡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現在,發卡行所能獲得的信用依據僅僅是“單位證明”等,這顯然不夠。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畢吉耀指出,信用卡惡意透支的發生與個人信用制度的不完善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個人信用評估缺乏統一的標準,各商業銀行和個人資信評級機構的評估標準自成體系,也使得一個人在一個銀行惡意透支后還可以在別的銀行辦卡透支。
信用卡風險的實質,是我國信用資源匱乏的后果,個人信用數據相對分散,政府部門之間甚至銀行之間在個人信用數據方面沒有實現共享。各商業銀行對于目標客戶的信用評估,由于受到所掌握的客戶信用數據的限制,不能夠準確地反映出目標客戶的信用等級,使防范信用卡風險的第一道屏障失效,這與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有的基層銀行只能從目標客戶所從事的行業來大體區分信用等級,發放信用卡,這種對個人信用等級的評估是不具有必然性的。
因此,為改善銀行與貸款者的信息不對稱狀況,有效防范信用卡風險,個人征信體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三、個人征信體系建立的經驗借鑒
個人征信體系,主要是指信用機構對個人信用進行調查、驗證并出具信用報告和信用評分。它實質上是一個強大的社會性的信息基礎平臺,將各方面的個人信息聚集起來,形成信息的規模效應并產生價值。個人信息主要包括消費者基本身份信息、商業銀行各類消費信貸申請與還款記錄、可透支信用卡的申請、透支和還款記錄、移動通信協議用戶的繳費記錄、部分公用事業費的繳費記錄等,并且根據交易的產生實時更新。健全的個人征信體系,可以使個人信用狀況透明化,減少銀行信貸上述的信號和篩選的制度成本,提高整個社會的誠信程度。
美國既是市場經濟最完善的國家,也是個人信用體系最發達的國家。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美國已形成了以信用局為核心的完善的個人信用體系。美國個人信用體系的基本架構包括三部分:信用服務中介機構、信用立法體系和相應的信用執法機構,其在信用立法、中介機構建立、數據收集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美國信用體系發展進行分析,將給我國個人征信體系的建立提供有益的經驗借鑒。
(一)社會信用意識是建立個人信用體系的前提
在美國,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信用作為商品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講信用已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信用公開,信用透明,每個人都有強烈的信用意識,這就為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國個人信用體系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社會信用意識,使得失信懲戒機制不能建立,從而造成信用泛濫。
(二)完善的信用立法是建立個人信用體系的基礎
歐美國家的個人信用體系之所以發達,是因為他們有一套完善的法律體系。個人信用數據的收集、公開、使用、披露,個人隱私的保護、國家機密的保護等問題都離不開法律的支持。由于個人信用數據的收集是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如沒有相關法律對個人信用數據進行劃分界定,個人隱私就可能受到侵犯。
(三)高效的失信懲戒機制是建立個人信用體系的關鍵
貸款人是否選擇違約和違約成本高低密切相關。在個人信用機制完善的美國,違約成本巨大,一次不良信用記錄就有可能斷送一生的經濟生命,因此美國人必須接受信用制度的約束。而在我國,缺乏相關制度和法律的約束,信用卡貸款違約成本過低,而且各大銀行之間沒有有效實行個人記錄共享,造成一人短期內可以在多家銀行惡意透支并逃避懲罰。因此,我國需要一個高效的失信懲戒機制,來實現對失信者的懲罰。
(四)發達的信用中介機構是建立個人信用體系的核心
在美國,除Equifax、Experian和Trans Union三家最主要的征信局,全國還有1000多家區域性征信局,任何———個人的信用狀況都可以通過這張信用網獲得。在國際上,個人信用中介機構的設立、運行有兩種模式:一是以政府和中央銀行為主導的公共征信模式;二是以市場為主導,完全靠市場機制運作的私人征信模式。這兩種模式各有優勢,適合于不同的情況。公共模式適合于市場經濟不發達、經濟主體信用意識缺乏的國家,歐洲就主要采用這種模式。私人模式適合于市場經濟發達、信用法律、法規健全的國家,美國就采用這種模式。借鑒美國的經驗,考慮到目前我國的現實情況,我國宜采取以政府和中央銀行牽頭,以民間信用中介機構為主體的混合征信模式組建我國個人信用中介機構。
四、我國征信體系的現狀及展望
在建立個人信用體系方面,上海走在了全國的前列。1999年,由中國人民銀行和上海市信息辦促成的全國首家征信機構———上海資信有限公司成立,并于當年6月28日建成了上海市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出具了中國大陸第一份個人信用報告。目前上海資信已采集350多萬市民的信用記錄,累計出具個人信用報告逾100萬份,日均查詢量超過4000份。2004年12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對外公布,全國統一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定于12月中旬開始試運行,并在北京、重慶、深圳、西安、南寧、綿陽、湖州等七城市的商業銀行開通聯網查詢,2005年將實現全國聯網運行。2005年3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辦法》的征求意見稿。凡是在銀行貸款或者辦過信用卡的個人,都將擁有自己的信用報告。
貸記卡在我國尚處于起步的初級階段,銀行在貸記卡業務上正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以更大的可透支額度來吸引持卡人,欲在個人理財業務方面占有更多空間。但同時也存在著對于貸款人的信用度判斷不準,追蹤調查難度加大的問題。銀行通常會嚴密追蹤貸款企業的還款能力,但出于成本考慮,銀行一般無法有效監控個人信用卡的貸款情況,當知道該貸款者無還款能力的時候,此筆貸款可能已經成為壞賬。并且,一般只要貸款者支付了貸款金額的10%,即最低還款額后,剩余的貸款便可無限期拖下去。所以,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的建立必將幫助銀行進一步考核信用卡申請者的信用情況。
信用卡業務與個人征信服務,互為條件,互相支撐。個人信用體系對信用卡業務健康發展有積極促進作用的同時,信用卡業務的發展也對信用體系的健全至關重要。在西方各國的實踐中,信用卡經營機構是個人征信服務最主要的需求方。另外,個人征信體系的建立健全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密切相關。國家高層研究人員明確指出,“中國目前正處于貨幣經濟向信用經濟過渡的時期,市場經濟的發達階段必然對信用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已經不僅僅是道德范疇的概念,而是法律與制度范圍的強制性規定。”
[參考資料]
[1]吳洪濤.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中國金融出版社.
[2]葉偉春.金卡工程,上海譯文出版社.
[3]謝旭主編.突破信用危機,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
[4]劉戒驕.個人信用管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