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是包括財政政策在內的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為了推動經濟持續增長,除了適當的財政支出總量政策外,更重要的是高效率的財政支出結構政策。不同的公共支出項目,不同的財政支出結構政策,具有不同的經濟增長效應。因而財政支出結構是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合理的財政支出結構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保證。財政支出結構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財政支出本身的效率和經濟效率。
在中國逐步淡出積極財政政策的背景下,中國財政支出的未來走向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目前財政政策的著力點,應在前幾年推進總量的基礎上轉向重視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政策拉動經濟增長的潛能。
一、內外學者對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
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學者關于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著不同的看法。Alchian、Demsetz(1972) 、Sowell(1980)、Kor?鄄mendi和 Meguire(1985)、Landnu(1986)、Grier和Tullock(1987)、Barro(1991)、 莊子銀、鄒薇(2003年)等人認為政府公共支出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的觀點。而Rubbinson(1977)利用相當大的跨國樣本數據得出,較大的政府規模通過降低特別是較窮、欠發達國家的“依賴性”,可以促進經濟增長,Ram(1986)、Devarajan、Swa?鄄roop 和Zou(1996)、馬栓友(2000)則認為政府公共支出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關系。還有一些學者,Gemmell(1983)、Nelson 和Singh(1994)等認為政府公共支出與經濟增長不相關。
龔六堂、鄒恒甫(2001)通過建模和實證分析得出:政府的資本性支出的增長對經濟增長沒有統計學上的影響,經常支出可以促進經濟增長,而政府資本性支出與經常性支出的波動對經濟增長是負影響。在按照政府職能來討論不同類型公共支出項目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別得到了正相關、負相關、不相關等不同結論。
郭慶旺等人(2003)通過構建理論模型和經驗分析得出:政府公共支出總規模與經濟增長負相關,而政府公共支出中的生產性支出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關系;生產性支出中人力資本的投資支出比物質資本的投資支出更能提高經濟增長率,科學研究的投資支出所帶來的經濟增長遠遠高于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投資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本文使用中國1978~2002年的數據進行計量分析,從實際來考察中國的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方向和程度,最后得出一些結論。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改革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1978~1992年的自發公共化階段;1993~1998年的自為公共化階段;1999年至今的自覺公共化階段。在不同的階段改革的目標不同,財政支出結構不同,因此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不同,從而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的意義也不同。
二、實證分析
(一)模型框架
為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與財政支出結構的關系,本研究利用柯布道格斯生產函數進行估計。
其形式為:Y(t)=A(t)K(t)αL(t)βG1(t)γ…Gn(t)n,(1)
其中Y(t)為t 時期的產出,A(t)、K(t)、L(t)分別為t 時期的技術水平、物質資本存量和勞動力, G1(t) ,…,Gn(t)分別為t 時期的第一至第N種財政支出項目,α、β、γ…n為邊際產出彈性系數。
加入α+β+γ+…+n=1的約束,對方程(1)進行變換,即得到:
y(t)=A(t)k(t)αg1(t)γ…gn(t)n (2)
式中:y(t)=Y(t)/L(t),k(t)=K(t)/L(t),g1(t)= G1(t)/L(t), …,gn(t)= Gn(t)/L(t)分別為t時期按勞動者平均的真實GDP,按勞動者平均的物質資本,按勞動者平均的各項財政
支出項目。
方程(2)兩端同時取對數得到:
lny=lnA+αlnk+γlng1+…+nlngn (3)
(二)數據選取
在我國的統計數據中由于預算外支出結構數據不完整,且政府可支配性小,因此我們這里只研究預算內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本文試圖從政府財政支出的特定構成入手,以考察財政支出各項目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根據研究目的,把國家財政支出分為生產性財政支出和非生產性財政支出。生產性財政支出包括經濟建設費和社會文教費支出,非生產性財政支出用預算內財政總支出減去生產性財政支出。
本文選取1978~2002年的數據。在進行模型擬合時,用真實GDP(以1978年為基期)代表Y,真實物質資本存量(以1978年為基期)代表K,就業人數代表L。財政支出原始數據都按以1978年不變價計算的GDP平減指數進行調整,變成真實數據。其中,物質資本存量的數據沒有直接公布,所以引用陳志國在《中國公共資本存量和私人資本存量的估計與分析》一文中的數據。其余數據來源于財政年鑒,真實GDP可通過平減指數平減而得。
因此所使用的生產函數方程為:
lny=c(1)+c(2)lnk+c(3)lngc+c(4)lnge+c(5)lngn(4)
其中,y,k,gc,ge,gn分別表示按勞動者平均的GDP、物質資本、經濟建設支出、社會文教支出和非生產性支出。
(三)模型擬合
由于不同的財政政策下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具有不同的效用,因此除了做1978~2002年的擬合方程外,分別做了1978~1992年和1993~2002年的擬合方程,結果為:
注:括號內為顯著性水平,*表示顯著性水平不高于5%。
從這一組擬合方程可以看到:
1.三個方程的擬合精度都很高,說明按勞動者平均的GDP中的99%都能由按勞動者平均的物質資本、經濟建設支出、社會文教支出及非生產性財政支出解釋,只有幾乎1%的部分是由這幾項以外的其它因素決定的。
2.方程1中的經濟建設支出的系數不顯著。而在方程2和方程3中這一系數顯著,且都大于方程1的系數,方程3中的系數大于方程2中的系數。這說明在1992年及1998年實行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后,政府對經濟建設的財政支出是利于經濟增長的。
3.方程3中社會文教支出的系數不顯著,而方程2中這一系數顯著,且其絕對值大于方程3的系數。這說明1992年以后,社會文教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負影響減小,也即說明政府對社會的文教支出對我國的經濟增長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4.從方程1的結果可以看到,非生產性財政支出的產出彈性系數分別為En=0.045636,與被解釋變量GDP呈正相關關系,而在方程2和方程3中其產出彈性系數均為負數,與被解釋變量GDP呈負相關關系.也即說明從短期來看,非生產性財政支出不利于經濟的增長,而從長期來看,非生產性財政支出有利于經濟的增長。
5.社會文教支出的產出彈性系數為Ee=-0.1998,與被解釋變量GDP呈現負相關關系。說明政府財政支出中用于社會文教費方面的支出不會促進經濟生產率的提高,相反會導致直接的經濟生產率減少,因為這是建立在時間序列數據分析上的結果,沒有考慮到各類財政支出對經濟所起的作用不是當期就實現的,都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期,有的滯后期可能會很長,例如教育投資,從開始投資到教育形成人力資本發生作用,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可能低估了社會文教費的產出彈性??梢钥吹剑磩趧诱咂骄姆巧a性財政支出每增加1%,勞均GDP大致可以增加0.046%;勞均經濟建設支出每增加1%,勞均GDP可以增加0.032%;而每增加1%的勞均社會文教支出,勞均GDP就會減少0.2%。
6.從方程2和方程3中可以看出,1992年以后,經濟建設支出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增強,社會文教支出和非生產性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負影響減弱。仍然是經濟建設支出的顯著性最強,勞均經濟建設支出每增加1%,勞均GDP大致可以增加0.338%。
(四)結論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對財政支出結構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效用做一個總結。
第一,經濟建設支出與經濟增長存在著正相關關系。根據凱恩斯理論,這種購買性的財政支出對于國民收入的增長有倍數的促進作用。但是實際上并不可能存在著這種倍數增長的作用,因為政府的財政支出對于私人的支出存在著一定的擠出作用,從而不存在理論分析的那種結果。雖然實際上的財政支出并不能取得像凱恩斯乘數那樣的理論上的效用,但是在我國現階段政府的財政支出仍然對GDP的增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從總體上說仍然是比較低的,需要政府財政支出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們的公用事業和基礎建設投資的需求還很大,在公共物品提供的數量和質量方面還存在著比較大的不足。所以,政府財政支出在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等方面還有一定的投入需要,而應該削減競爭性領域的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
第二,社會文教費支出與經濟增長呈現負相關關系。理論上社會文教費支出能提高人力資本和科學技術水平,帶來經濟的增長。但由于沒有考慮滯后期的影響以及我國教育投入供給正在形成一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融資的格局,即我國教育投入基本是以財政投入為主,在普及義務教育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在高等教育以及其它有關提高人力資本素質的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方面則由于國家財力所限顯得力不從心,所以我國社會文教費支出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關系。政府應該采取措施努力增加科學、教育、衛生的經濟增長的貢獻彈性,如改善科研體制,促進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健全產權保護制度,增加對農村及偏遠地區的教育投入,完善職業教育等。
第三,非生產性財政支出也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關系,表現為非生產性財政支出能夠促進經濟增長。這說明如果財政增加對工交商業部門事業費、支援農業生產等項目的支出就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政府應該控制行政管理支出,建立一套有效的政府公務員的競爭機制和進入退出機制,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