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的離岸金融業務,是國際金融領域的重大創新,它將一種貨幣的外匯風險與本國的監管分離開來,而與另一個金融中心的監管環境和政治風險結合起來,是在一個不受所在國法律約束的地區開展的金融業務。本文具體以亞洲區域離岸金融中心———新加坡和香港為例展開比較與分析。
關鍵詞:離岸金融中心 金融服務
離岸金融中心是指以自由兌換貨幣為交易媒介,非居民參與為主,提供借貸、結算、資本流動、保險、信托和證券、期貨、衍生工具交易等金融服務,且不受市場所在國和貨幣發行國一般金融法規和法律限制的金融中心。在亞洲離岸金融業務的蓬勃發展中,新加坡與香港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將通過探討新加坡及香港離岸金融中心的形成、發展及成功的關鍵要素,通過分析與比較,總結出值得借鑒的經驗。
一、新加坡
(一)新加坡金融中心形成與現狀
新加坡的亞洲美元中心地位始于1968年10月。當時亞洲各國吸收了大量的美元,美國面臨美元大量外流的局面,因此,產生了將亞洲美元集中回流美國的需求,在客觀上需要一個金融中心來滿足此需求。美國商業銀行的新加坡分行提出建議,擬以新加坡為中心來吸收亞洲地區的美元資金。新加坡政府于是把握這次機會,接受了美國商業銀行的建議,采取積極獎勵配合的措施,并提供賦稅減免的市場誘因。亞洲美元市場成立之初,市場規模僅3100萬美元,1971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成立后,業務立即大幅度增長,1974年即突破100億美元,1978年新加坡解除外匯管制,新加坡居民可以自由參與亞洲美元市場的交易,資產規模擴增更為迅速。具體來說,新加坡的國際金融市場主要有以下三種:
1.亞洲美元市場。新加坡亞洲美元市場是新加坡政府當局精心策劃之下,以人為方式推動的境外金融中心,其發展提升了新加坡的國際地位,對新加坡的國際收支改善與經濟增長皆有莫大的貢獻。資金主要來自亞太地區的跨國公司、各國的中央銀行和政府機構以及銀行同業間的存款,并且經營美元、馬克、英鎊、加元、法郎、日元等國際貨幣和資本市場。為了建立亞洲美元市場,吸引銀行加入亞洲通貨單位(Asian Currency Unit,ACU)的經營,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財政獎勵措施。除了財政上的獎勵措施外,1968年新加坡政府取消了亞洲美元市場的外匯管制。此外,在亞洲美元市場上操作的ACU,原本必須對存款保持20%的流動準備,自1972年開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為了趕上歐洲美元市場,同時為了獎勵較小的國際操作者,尤其是歐洲銀行到新加坡經營,取消了20%的流動準備。在這些獎勵措施下,亞洲美元市場得以茁壯成長。
2.外匯市場。新加坡的外匯市場是在1978年6月,政府取消外匯管制以后,才使得境內與境外進一步整合,自此新加坡對居民以及非居民外匯的流入與流出,不管是金額或目的地皆無任何限制,它使得新加坡外匯市場蓬勃發展。目前外匯市場的交易量由1974年的3.66億美元擴大到1985年的130億美元,而1998年底已經達到1400億美元的規模,其外匯交易量僅次于倫敦、紐約、東京,居于全球第四。
3.國際金融機構中心。新加坡目前擁有8家國際貨幣經濟商。當初新加坡政府為了促進其境外金融中心的發展,積極引進以倫敦為中心的國際貨幣經濟商到新加坡設立辦事處。而國際貨幣經濟商的成立,促使銀行間的交易更為順暢。此外,由于這些外國貨幣經濟商具有優良的專業技術和經驗,使得新加坡當地的
經濟商通過合作來提升金融技能。
(二)新加坡金融中心關鍵要素分析
1.充沛的人力資源。金融業是一個腦力密集的產業,專業人才是金融業寶貴的資產。在金融不斷創新的情況下,金融人才的需求已經由通才走向專才。金融人才的競爭要件強調的是專業、彈性與國際觀。新加坡在成立境外金融中心之初,也面臨人才不足的難題,新加坡政府通過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訓制度與自由的移民政策,培養與吸納了大量的金融專業人才,并使之成為新加坡競爭的重要優勢。目前新加坡也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金融人才培訓中心,許多大型的跨國金融公司,都在新加坡設立亞太地區的指揮部及培訓中心。
2.優惠的稅收制度。新加坡政府征收的直接稅有公司稅、個人所得稅、財產稅、地產稅、印花稅、中央公積金及消費稅等。其征收的稅率亦各有其標準,但新加坡為了吸引外資,卻設立了多種不同的優惠政策,包括外國人投資的稅收獎勵措施、跨國公司營業總部稅收獎勵措施及有利的公司稅制等。
根據瑞士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telligence, BERI)于2003年12月公布的《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中,針對各國運營風險指標、政治風險指標及匯兌風險指標等三大指標作為評估投資環境優劣的依據。即從跨國公司角度,評估各國在從事投資及從中獲利的優劣程度。新加坡的投資環境評比(Profit Opportunity Recommenda?鄄tion,POR)在列入評比的50個主要國家中,排名第二,僅次于瑞士,在亞洲地區方面,新加坡排名第一,顯示新加坡運營環境相當穩健。
3.清廉有效率的政府組織
(1)金融管理局
1971年1月,金融管理局正式成立運作。其主導了所有金融行政與金融業務事項,其效率高、執法嚴,而且政策一貫,在其精心策劃并且積極推動下,金融市場得以快速成長。而且,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一向朝著金融自由化的方向來發展亞洲美元市場,在促進自由化的同時,金融管理局也擔任金融警察的角色,強調金融自由化與紀律化的并重。為了要維持一個廉潔效率的金融環境,并確保金融機構健全發展,金融管理局秉持著強力監督的信念,來管理本國的金融機構。新加坡金融界一致表示,金融管理局的強勢管理和維持金融秩序,是新加坡金融中心成功的真正因素。
同時,金融管理局具有訓練有素的高水準金融監理人員,包括內部及外部稽核、市場監督、實地檢查等各式金融監理工具,并有強大的處分權。
(2)貪污調查局
新加坡自1959年人民行動黨執政后,為杜絕過去政府機構貪污受賄的惡習,于是沿用1952年成立的貪污調查局作為防止、發現和遏止公務人員貪污受賄行徑的主要機構。新加坡肅貪之所以奏效,并非依賴政府的大量人力、物力,而是整體環境內“沒有特權,沒有僥幸”的共識,因為貪污會離間政府與廠商間的信任關系、合作關系、破壞成熟金融商業環境運作,故此一系列防弊制度經過長期運作,就形成了清廉的環境,使得新加坡的金融環境特別有效率。
新加坡政府機構的廉潔清明,各項法律規定明確,政府依法行事,公務員依規定行使各項職權,彼此之間完全依法行事。外商從申請公司登記、租賃廠房、人員居留、資金進出等一切程序,與各主管機關公事公辦即可,不必耗費時間精力與金錢進行任何游說活動,也不必再負擔如行賄等非必要性的外部成本,降低其經營成本負擔,更能吸引外資的投入。新加坡政府的行政效率受到國際社會一致的肯定,這更促使外資樂于投資新加坡,成為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香港
(一)香港金融中心的形成與現況
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研究,常強調是自然形成的。也就是說,香港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自由競爭之下,憑著本身的地理位置、交通便捷、經商自由,政治穩定和低稅賦等條件,來吸引金融機構進駐經營,并擴大與周邊、區域及全球的金融交流業務所致。香港在英國統治時是個一體化的金融中心,政府從未刻意去分隔境內和境外業務,金融機構只要獲準營業,就可從事任何貨幣的業務。在1997回歸中國之后,無論是《聯合聲明》或《基本法》都明文規定要維護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到現在為止,香港依舊是亞洲主要的金融中心,為亞太地區的客戶提供高效率及完善的銀行及金融服務。由于香港的銀行體系效率高,又能提供一應俱全的銀行服務,大多數公司都傾向與香港的銀行洽談貿易融資安排。香港銀行與貿易商之間的長期緊密業務關系,可繼續確保香港在國際貿易及貿易融資方面保持一定的優勢。從數據上顯示,香港仍保有亞洲第一大股票市場,全球10大銀行中心,全球第七大外匯市場等地位。
(二)香港金融中心關鍵要素分析
1.穩健的資本資源
(1)外匯儲備
香港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由外匯基金持有,而外匯基金投資策略的目標是直接或間接影響港元匯價以及維持香港貨幣與金融穩定。2004年3月底,外匯基金持有的外幣資產達1221億美元,為流通港元紙幣的7倍多,是香港市民一筆可觀的財富。按外匯儲備計,香港的官方外匯儲備是全球5大之一。
(2)證券市場
香港的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也是中國內地企業集資的主要資本市場。
(3)外匯交易中心
香港擁有成熟和活躍的外匯市場。香港沒有外匯管制,又位于有利時區,是刺激其外匯市場發展的兩大因素。與海外中心的聯系讓投資者可以全球24小時進行外匯交易。以對外的銀行交易額計算,香港是全球第十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全球第七大外匯市場,2001年4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額為670億美元。
(4)國際銀行中心
香港是全球最多國際銀行開業的地方之一,在2004年4月底,香港有136家持牌銀行、42家有限制牌照銀行及37家接受存款公司。這215家認可機構經營1365家本地分行,組成龐大的服務網絡。
2.支援金融市場的基礎系統
(1)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MU中央結算系統)
香港金融管理局于1990年設立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為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提供電腦化結算交收服務。1993年12月,金管局將這項服務擴展至其他港元債務證券,為港元債券提供高效率、安全和方便的結算托管系統。1994年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與歐洲結算系統連線,使海外投資者能借此參與港元債務市場,有助于向海外投資者推廣港元債券。所有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結算都以無票據形式來處理,并以電腦入賬形式記錄債券所有權的轉讓。
(2)本地金融基礎建設
在2000年推出的美元與港元交易同步交收系統,如下圖所示,是全球首個電子化外匯交易同步交收機制。CMU中央結算系統連同港元及美元即時支付結算系統,共同組成香港結算基礎建設的骨干。除透過貨銀兩訖及外匯交易同步交收結算來消除結算風險外,上述三個系統之間的連線,方便進行跨市場抵押、更能吸引全球資金及增強系統之間的互動性,從而促進本地資金的有效運作。
CUM中央結算系統、港元與美元即時支付結算系統
(3) 國際金融基礎建設
香港金管局接下來將結算基礎建設提升至國際層面,這個系統加強了香港作為亞洲區處理多種貨幣資金轉撥的結算中心的地位。目前,參與美元結算系統的境外銀行數目已超過100家。在2002年7月,金管局委任渣打銀行為結算機構,負責在香港設立歐元結算系統。這個系統可結算銀行同業的歐元支付項目,并透過與CMU中央結算系統的連線提供歐元債券的貨銀兩訖結算以及同步交收結算歐元兌美元及歐元兌港元的外匯交易因而可進一步提高結算效率及減少亞洲時區內的結算風險。此外,金管局也積極為香港引入其他貨幣的結算系統的機會,如下圖所示。這三個即時支付結算系統連同CMU中央結算系統,成為本港一套具成效的多種貨幣結算基礎建設,有助香港吸引跨境債券投資活動。作為地區性的結算中心,CMU中央結算系統為區內有意參與國際債券買賣的投資者提供一站式的交收、結算及托管服務。金管局在 1994年起逐步與歐洲結算系統(Euroclear)及明訊結算系統(C1earstream)等主要的國際證券結算系統(通常稱作國際中央證券托管機構)連線,方便這些結算系統的成員持有,及結算交由CMU中央結算系統托管的債券。此外 CMU中央結算系統亦已與澳洲及紐芬蘭Austra C1ear系統及韓國證券預托院連線。
多種貨幣的結算機制
(4) 內地金融基礎建設
另一項于2003年發展的連線,中國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的政府債券簿記系統至CMU中央結算系統。這項安排使內地經批準的金融機構可交收、結算及持有符合CMU中央結算系統資格的債券。透過這連線,內地投資者可享用CMU中央結算系統所提供的穩妥及安全的結算服務,藉此減少跨境債券交易的結算風險。由于CMU中央結算系統與政府債券簿記系統、歐洲結算系統及明訊結算系統連線,加上香港新設結算美國國庫券的服務,內地獲得正式授權的認可機構可透過單一窗口持有及結算國際債券,運作更具成本效益及效率,如下圖所
示。
三、區域金融中心發展的經驗與借鑒意義
資金的供給以及靈活、完善、高效的金融服務,可使經濟順利運行、健康發展。新加坡、香港的強大的競爭力主要來源于發達的金融服務及由其決定的資本力。一個城市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金融深度、資本及控制能力決定的,并由此也奠定了該城市對全球和區域的經濟、科技(甚至政治)決策和控制能力。當前不管在經濟發達地區還是在新興市場或發展中地區,發展金融中心、搶占金融高地已經達到白熱化的地步,競爭日趨激烈、空間不斷縮小。但其中真正具有實力并經住經濟波動和時間考驗的國際金融中心寥寥可數。這些國際金融中心的產生條件、模式和發展歷史都有一些建立和發展金融中心的一般規律性值得認真學習和借鑒。
[參考文獻]
[1]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饒余慶(1997).
[2]貨幣管理及金融基建部(2003).香港金融基建的發展,2004年4月.
[3] HYPERLINK “http://www.worldbank.org/wbi/gov?ernance/govdata2002” www.worldbank.org/wbi/governance/govdata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