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有企業是吉林區域經濟循環系統中的主導因素。本文分析了國企改革中出現的一些阻礙區域經濟良性循環的矛盾和問題,并從實證層面上提供了解決辦法。
關鍵詞:國企改革 區域經濟 良性互動
在開始于2003年下半年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實踐中,吉林國有企業表現
出嚴重的體制與機制性不適應癥。2004年末吉林國有企業10%已經連續2年以上沒有經營活動,50%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有效經營資產不足在用資產總額的50%。省直國有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達到82.1%,職工失業率已經超過10%,分別較全國平均水平高12個和5.8個百分點。嚴峻的現實迫使吉林人在2005年下決心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攻堅。計劃用一年的時間,在816戶國有工業企業中,實現整體改制到位,債權債務關系處理到位,職工勞動關系轉換到位,基本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經過近半年的努力,改革攻堅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在體制環境、機制動力以及傳統思維定式的交互作用下,在改革目標把握、政策價值取向、資產轉讓流動、改制成本籌措、勞動力安置等方面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盡盡人意的矛盾和問題。國有企業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吉林區域循環系統中經濟運行的主導力量,如果上述改革攻堅實際操作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不能及時化解,非但改革攻堅目標較難實現,很可能對吉林經濟的良性循環造成威脅。現實要求每一個吉林人對國企改革攻堅必須進行系統的經濟思考。
一、要正確把握改革攻堅的價值取向
一項研究表明,2004年國有工業企業創造了吉林省70%的財政收入,占用了80%的社會資產,消化了90%的發展成本。從某種意義上說,國有企業左右吉林區域經濟循環的質量和速度。但是,當前吉林國有工業企業的投資收益率僅為3.4%,較全國平均水平低3.19個百分點。這樣的運營績效不但使企業自身再生產較難為續,也嚴重阻滯了吉林區域經濟良性循環。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吉林的國有企業必須進行改革。但是國有企業改革的終端目標應該是構造出有利于國有經濟釋放出其全部能量的體制環境和機制動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準確地抓住重點和難點癥結,科學地確立改革攻堅的階段性目標與清晰謀劃改革攻堅策略,使吉林的國有企業越改越好、越改越強。改革攻堅的結果應該是國有企業數量的減少、資產總量的擴大、主導作用的強化。至于破產退出,則是在極特殊條件下被迫采取的策略。當前在多重矛盾集中爆發的焦灼氛圍中,不適當地強調破產的作用,將會誤導人們的改革視線,極易出現改革攻堅價值取向上的本末倒置,使部分人把破產混同于改革。試想如果我們的國有企業全部破產,吉林區域循環系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主導性硬件物質基礎,其后果將可能是經濟運轉系統的崩潰。這樣的結局是任何一個有良心的吉林國有企業改革攻堅參與者都不愿意看到的。只有當改革攻堅指向解放國有經濟和發展國有經濟這一目標時,才能表現出其在
創新制度、拓展空間、清除障礙、開辟道路、惠澤民生中應有的價值導向。
二、要培育優惠政策的接納空間
反省過去,審視現在,可以清楚地透視出2005年春夏之交吉林國有企業自我發展能力低下,從管理者到員工,從生產經營到企業文化都與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要求有本質性差異,這種差異不是靠向國家要政策、要錢就能夠縮小的。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政策均等是大勢所趨。中央政府對任何一個地區提供優惠政策的時限空間都將不以我們主觀意志為轉移地萎縮。吉林國有經濟的振興需要國家政策的扶持,也離不開域外資金、資源、項目和人才的支持。要下功夫進行體制和機制創新,盡快培肥優惠政策的接納土壤。黨中央關于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優惠政策的陽光雨露只能播灑在具有較強接納能力的區域。在激烈的資源爭奪戰中吉林人只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超前謀劃,敢于創新,善于爭先,把緩解現實困難與破解深層矛盾有機結合起來,下功夫、花力氣配肥吉林這塊接納中央優惠政策的土壤,堅持走體制新、機制活、消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黨中央關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各項優惠政策才能在吉林顯效,吉林經濟運行才能步入區域良性循環軌道。
三、要公正評估國有資產的內在增值能力
一項調查表明,在國有企業改革攻堅過程中為了吸引域外戰略投資者,有的地區對國有資產壓價低估或不估的高達50%,有的縣甚至達到了90%。公正是改革攻堅中一條不可逾越的道德和社會的政治底線。在改革攻堅中不公正對待國有資產,虛假評估、自賣自買,貪婪攫取職工利益,在官員政績取向和資本逐利取向的互動中,一幕幕“一夜暴富”的財富神話的上演,不但造成了數百億國有資產的流失,而且在本質上違反了公正原則,這不是改革攻堅,而是不折不扣的職務犯罪和開歷史倒車。觸目驚心的現實告誡人們,維護社會公正,正確評估國有資產的內在增值能力,阻止國有資產流失,應該成為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攻堅與保持吉林區域經濟良性循環題中應有之意。
對于吉林國有經濟這一本質性特征,每一個改革攻堅參與者都要有清醒的把握,如果看不到國有資產內在的自我增值能力,把破產重組和國企退出的作用不適當地夸大,很可能會引發全局性破產風暴,在混亂中導致國有資產人為的交易性大規模流失。本來吉林省的經濟總量就小,國有資產就較少有人負責,在混亂中這一矛盾必將更加突出,到頭來受損失的只能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的作用必然要顯現。從這種意義上說,2005 年4月14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和財政部公布的《企業國有產權向管理層轉讓暫行規定》對于在吉林國企改革攻堅中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與保持經營性國有資產自我增值能力的作用來說怎么樣強調都不過分。每一個吉林人都要按照《企業國有產權向管理層轉讓暫行規定》的要求,正確地評估國有資產的市場交易價格,使其在吉林區域經濟循環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自我增值能力。
四、打造信用吉林是保持區域經濟良性循環的當務之急
據吉林國有企業改革攻堅領導小組測算,816戶國企改革攻堅的成本缺口高達50%以上,借用域外資金是保持改革攻堅平穩推進和吉林區域經濟良性循環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2005年第一季度與上年同期相比,吉林省銀行貸款增加了378.1億元,儲蓄存款增加了277.9億元,信貸資金自給率僅為73.5%。也就是說吉林省的每100元經濟投入必須有26.5元的域外債務來支撐,否則的話,吉林區域經濟循環系統就要受阻。敢于負債,善于借錢應該成為吉林人的經濟偏好。借錢首先必須講信用。信用是一個地區自立于國內外市場的關鍵因素,并且是具有潛在競爭優勢的重要資源。吉林發展落后不是在資金短缺上,而主要是落后在文化上,落后在不誠實守信上,要使吉林區域經濟循環系統保持無障礙或少障礙狀態,必須營造親仁善鄰的多贏氛圍,打造信用吉林,阻止畸形信用關系惡性擴散,不斷地優化借貸環境。離開了域外資金的注入,不但國有企業改革攻堅的現實目標不能實現,而且吉林區域經濟的良性循環也將化為泡影。從這種意義上說,打造信用吉林,在市場上樹立誠實守信的吉林人形象是有利當代事關長遠的重大戰略舉措。
五、要下決心消除發展瓶頸
伴隨著國有企業改革攻堅進程的深化,吉林區域經濟的增長速度必然同步加快。但是受傳統產業結構和粗放式生產經營模式的路徑制約吉林區域經濟循環系統中也要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發展瓶頸。消除發展瓶頸,保持區域經濟良性循環從長遠來說,要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按著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進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從現實來看,就是要在國企改革攻堅過程中科學實施勞動密集型發展戰略,創造條件使吉林勞動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這其中的關鍵要素是提高全民就業率。就業是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擴大就業就是增加資源,積累財富。本世紀頭20年吉林人的實際失業率如果不控制在5%以內,則民生安全就要受到致命性威脅。實施勞動密集型發展戰略,調整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應該與國有企業改革攻堅同步正向推進,只有這樣吉林區域經濟循環系統才能得以平穩運轉。要拋棄改革攻堅就是減員的思維定式,每一個涉改主體都應該明確,減員與增效之間沒有天然的經濟因果關系。改革攻堅的目的是繁榮經濟,潤澤民生,是落實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關于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利益的具體實踐。使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人有工作崗位,讓百姓安居樂業,讓區域良性互動是人民政府的最主要的執政任務。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中統一思想、增進共識、協調行動、形成合力,增加勞動崗位,擴大就業規模無疑應該是改革攻堅的重要戰略取向。要使每一項決策,每一步行動贏得民心,必須使社會成員有活干,有錢賺,減少他們謀生道路上的不確定性,才能提高百姓對政府的信任度。要真正認識到維護穩定事關全局,沒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改革攻堅是無法進行的,各項事業的發展更是無從談起。
從以上思考出發,筆者認為,為了保持吉林區域經濟良性循環的態勢,必須對占據吉林區域經濟系統主導區位的國有企業進行改革攻堅。改革攻堅關系到吉林區域經濟發展的生死存亡,因而對起步于2005年初的吉林省國有企業改革攻堅的走勢,要有一個科學公正的判斷,對其產生的積極作用應該有堅定的信心,對其可衍生的負效應也不能輕視。當前吉林國企改革的大勢已不可逆轉,在這種形勢下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平常的心態,對改革的方向應該自覺正確把握,改革的理念亟待深化創新,改革的策略也需要調整規范。當我們進行“產權置換”“減負增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時,不可忽略改革攻堅包含的以人為本促進區域經濟良性循環的本質意蘊。改革攻堅應當始終著眼于職工群眾的利益訴求,力足于職工群眾的主體權利。每一個國有企業改革攻堅政策的設定者都要捫心自問,職工的利益在改制后會不會被“懸空”,他們多年的奉獻能不能得到“善待”,改制攻堅后他們能否被置于吉林區域經濟循環系統之外。從這一初衷出發,堅實地走好國有企業改革攻堅的每一步,從而使國有企業在吉林區域經濟良性循環過程發揮出令人民群眾信服的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