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內陸城市,重慶的“勞務大軍”久負盛名。我市長年在外打工者達300萬之眾,其中絕大多數流入沿海發達城市,重慶也因此躋身全國勞務輸出大省(市)之列。
大量的勞務輸出讓打工者淘回了不少“銀子”。“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四年蓋樓房”,許多人因此跨過溫飽線過上了好日子,有的甚至當上了“大老板”。與此同時,勞務輸出也讓膨脹的就業壓力得以疏解。因對促進內地經濟的重要作用,勞務輸出被逐漸作為一個產業、作為一種經濟形態,越來越多地被納入政府特別是西部欠發達地區各級政府的決策“菜單”中,勞務經濟也開始為經濟學家們所津津樂道。
回顧重慶的勞務經濟發展歷程,有專家認為,我們已經走過萌芽期、成長期,開始步入成熟期。
萌芽期勞動力輸出較盲目,大都處于自發狀態,主要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依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村經濟被激活,富余勞動力開始出現并向外轉移。這一階段外出務工人員分布地點比較散亂,可謂全國遍地開花。成長期則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圈崛起為標志,外出務工人員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流動分布上開始向上述經濟熱區集聚。
現在,我市的勞務輸出穿越單打獨斗式的“獨行俠”歲月,走過缺乏引導自生自滅時代,進入到一個轉折關口。
這是一個勞務經濟由成長期步入成熟期的重要關口,勞動力流動的整體環境有了新的變化:一方面,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圈經濟發展勢頭進一步增強,特別是在世界制造業向中國大量轉移的過程中,這些區域再次成為國外制造業布點建廠的熱區,吸納勞動力的“胃口”陡然大增。另一方面,為在新一輪勞務輸出中搶得先手,內地許多地方政府主動“出擊”,紛紛為“遠嫁”本地剩余勞動力打通口子、鋪平路子。由于政府引導作用逐漸升溫,集團式、中介式、有計劃、有組織的輸出開始成為這一時期勞務輸出的一大“亮點”,基地化輸出、“訂單”式勞務會越來越多。
勞務經濟的這些新特點、新變化要求走過20多年的重慶勞務經濟“升級”。如何鞏固我市勞務輸出成果、怎樣把重慶勞務經濟“蛋糕”做大?這一課題已經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關注。市級有關部門和部分區縣(自治縣、市)的相關行動也已經緊鑼密鼓展開,系列化、深層次的專題大調研已經開始啟動,一批做大做強勞務經濟的政策措施有望推出。種種消息,令人鼓舞。
(摘編自《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