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4000萬元、吸納1000余人就業的西南首家覆銅板廠,日前在開縣白鶴工業園區破土動工。當年的外出打工仔、如今的董事長涂德軍,是在老鄉的感召下回到家鄉創業的。
這個老鄉就是開縣返鄉創業者協會會長武俊平。
1990年,武俊平跟隨同鄉到廣東東莞打工,從后勤主管、車間主管做到總經理助理。1995年,他創辦了自己的服裝廠,產品遠銷海外。在數十萬開縣打工仔中,率先成功的武俊平,對貧窮落后的家鄉,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懷。
1999年春節,縣領導到廣東考察來到了他的廠,父母官歡迎他回家鄉投資的肺腑之言深深地感動了他。當年,他就把在東莞的部分資金和設備運回開縣,在新縣城建起了制衣廠,到2002年,他又增加了5條生產線,年產值達到800萬元。
口口相傳,武俊平二次創業成功喚起了開縣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的激情。在合資企業打工近6年的陳小林,知道家鄉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后,返鄉投資50萬元開辦電腦公司和職業學校,并在2000年投資600萬元建成開縣最大的集養殖、觀光娛樂為一體的龍洲湖游樂園。
…………
“返鄉創業潮”對鮮有外來投資的開縣無異于“雪中送炭”。開縣縣委、縣政府要搞一個行業協會來搭起溝通的橋梁。
成立返鄉創業者協會!縣領導的心思與武俊平的想法不謀而合。
2002年8月3日,在縣委、縣政府的一手促成下,“開縣返鄉創業者協會”宣告成立,武俊平被推舉為會長。
協會成立后,每年都要和開縣主要領導一起,奔赴廣東、北京、上海等開縣籍打工仔聚集的地方看望慰問;每年春節期間,都要召開“外出務工人員春節返鄉座談會”,暢談家鄉的發展變化,喚起他們回鄉創業的激情。打工仔們也利用回家過年的機會,紛紛與協會取得聯系,考察、詢問回鄉創業的相關事宜。一些沒回來過年的打工仔還寫信委托家里人前去探問?!敖灰晃慌笥选⒙撘晃焕习濉⒄乙粋€項目、引一筆資金、辦一個企業”,協會的“回引工程”很快就見了效果。
與此同時,縣里還配套出臺了《關于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辦企業(實體)的若干優惠政策》等,在土地使用、工商注冊、資金信貸、人口管理、子女入學等方面大開綠燈,設立了“返鄉創業綠色通道”。
如今,返鄉創業者協會的會員已發展到228名。4年來,大批開縣籍創業人員把他們在外務工所接受的新觀念、掌握的新技能、積累的資金用于家鄉建設,建起了養殖、鑄造、化工、運輸等百余家民營企業,出現了能人回鄉、資金回流、企業回遷的“鳳還巢”現象,在反哺家鄉經濟建設的同時也完成了個人由打工仔向企業老板的轉變。
“鳳還巢”規模越來越大,為了給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更大的施展空間,協會在開縣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開辟了白鶴工業園、長沙現代農業園、竹溪生態農業園、關坪扶貧開發園等組成的開縣返鄉創業園區,園區內生活、商業、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搭起了產業聚集的大舞臺。
白鶴工業園面積有2平方公里,是開縣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千方百計籌措3000萬元建成的。園區推行“保姆式”服務,優化審批程序,簡化辦事手續,特別是對投資超過1億元的企業實行“反彈琵琶”的“零地價”政策。依托白鶴工業園區這個平臺,2003年以來,開縣先后引進“德凱覆銅板”、“鼎實機械”等返鄉創業人員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15個,1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7個,總投資達到了14.2億元,可實現產值30億元、工業增加值9億元。
“鳳還巢”正在呈現出滾雪球效應。目前,開縣返鄉創業人員已達2542名,創辦各類實體3932個,投入資金達到5億多元,占開縣對外招商引資的40%,提供了就業崗位7.56萬個。
縣委書記蔣又一認為,從“打工潮”到“創業潮”的歷史性跨越,打工仔返鄉創業帶回了比投資更有價值的觀念、技術和不屈不撓的創新精神,這是改變家鄉命運的不可估量的“無形資產”。